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余清芳領導抗日之「噍吧哖事件」

?"
「噍吧哖事件」的首要人物余清芳。(資料圖片)

發生於1915年的「噍吧哖事件」,在臺灣眾多抗日事件中,堪稱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犧牲最慘重、影響最深遠,同時也是臺灣各族群攜手抗外,以武力為手段所發起之抗爭運動。事件後,臺灣漢人之武裝抗日行動自此終結,後改採非武力方式,與統治者繼續對抗。

文 _ 趙芷菱

今年適逢臺灣結束日治70周年,也是「噍吧哖事件」100周年。「噍吧哖」三個字發音「Tapani」,為平埔族語「蕃薯寮」之意,日治時期取近音稱「玉井」(今臺南縣玉井鄉)。由於本事件係以吧哖為主戰場,故名「噍吧哖事件」或「玉井事件」。又事件是由余清芳、羅俊和江定等人所發動的武裝抗爭,亦稱「余清芳事件」。也因籌謀起事之地在今臺南市「西來庵」王爺廟,也稱「西來庵事件」。

歷時、範圍、死傷創紀錄

「西來庵事件」與1930年的「霧社事件」,是臺灣兩個大規模的武裝抗日事件。比較這兩事件,就起事所殺害的日本官吏、警員及眷屬人數而言,以「霧社事件」為多;但就事件的持續時間、參與地區及人數、被捕判刑、死亡人數等方面,則以「西來庵事件」為最。

霧社事件的死亡人數約為900餘人,而「西來庵事件」的死亡人數並沒有確切之史料記載,有些在事件過程中就已被日軍警殺死或處死。


2013年所進行的「噍吧哖事件受難者名單調查計畫」之調查,共查出受難者名單至少有2833人,被判刑者1421人。(維基百科)

但據2013年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進行「噍吧哖事件受難者名單調查計畫」之調查,透過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統計,共查出受難者名單至少有2833人,包括被判刑者1421人,事件過程死亡者1412人。參與事件之村落被鎮壓後幾成寡婦村。

本事件前後歷時近一年半,參與抗爭的地區遍及臺灣的北、中、南部,包括臺南、屏東、嘉義、臺中、南投、臺北、淡水等地;但絕大部分為臺南和高雄山區,而武裝衝突也以這些地區的15個村莊為主。就地理環境而言,這些地區多丘陵與高山,是閩南人、客家人與平埔族等共居之地。

總督府避責 隱瞞實因


西來庵是余清芳抗日的根據地,事件結束後遭到日本政府拆毀殆盡,連廟地都被沒收。(資料圖片)

日統治者在檢討西來庵事件時,多強調余清芳等人係假借宗教力量,號召黨徒,更把反抗事件定位在盜匪作亂。事實上,對於其殖民統治、經濟侵略等因素卻予以掩飾。戰後,有人因此沿襲日治時代統治者的觀點,對於事件人物之人格、發生之始末、死亡人數等都有相當程度的偏差認識。

事件後,臺南有流傳此一臺語俚語:「余清芳,害死王爺公。王爺公無保庇,害死蘇阿志。蘇阿志無仁義,害死鄭阿利。」就是在講述對此事件認知之寫照。事件結束後,西來庵即遭總督府拆除。國民政府來臺後,改在正興街重建,又因道路拓寬被拆除,又再覓地重建。

事實上這起事件的發生,除了民族意識的因素外,與老百姓的生活、經濟等受到剝削、壓制有密切關係。探究日政府所推行的殖民經濟政策,特別是「林野調查」,對人民土地所有權的剝削、稅收的調整、製糖會社制度等所造成的衝擊,亦是引發整起事件擴大的原因所在。

日政府恐其失政之事實被揭露,乃於事件後特意隱瞞「林野調查」之影響。

有關事件死亡人數與農民被徵收為國有林野地的資料,都無法從總督府的檔案如《警察沿革志》及林野調查報告書等公文類纂中取得,而必須由當地戶政、地政所留存的戶籍資料與土地臺帳等逐一統計才能獲取。

「林野調查」以掠奪民地

1898年由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完成全臺地籍調查和地形測量,再陸續完成清查隱田、新定稅則等措施,調整土地稅增加收入。自1905年起總督府的財政,再加上專賣稅收,臺灣已能夠獨立運作。

又日本政府自1910年開始實施「林野調查」,將南投竹山之1萬5000甲山林地收歸國有,並廉價售予日本三菱造紙株式會社經營,使2萬戶農民喪失生活依據,因而於1912年暴發「林杞埔事件」,又稱「竹林事件」。

根據「臺灣林野調查區分圖」的數據指出,在1910年林野調查前,全臺的官有林地僅占6.2%(4萬9414甲),民有林地占93.8%(74萬8881甲),但經過5年,1915年,全臺林野地共計97萬3736甲,官有地占94.2%(91萬6775甲),民有地僅占5.8%(5萬6961甲),官民持有比大幅度消長。

由於清代的慣行,山林原野的使用僅依口頭契約,官方並沒給予人民契狀。因此在無法提出所有權狀下,被大量收歸為官有。而這些原本皆為住民世代所耕作、打獵、採集所賴以為生之地,竟被強行掠奪,人民生活無以為繼,投訴無門,感到無望之際,多憤而投身反日行列。

樟腦與製糖業的抗日

對於以經營林業與糖業的地方仕紳或家族而言,在日政府殖民經濟的剝削下,備感深刻。林業方面,早在1895年日治初期,總督府已要求臺灣人對林野所有權提出申報,並對樟腦製造業進行規範。自1910年起,林野調查後,山林所有權幾被全收歸國有,臺人無法再擅自砍伐樟木,迫使仰賴山林資源的民眾無法生存。

噍吧哖事件中領導人物之一的游榮,曾於甲仙地區從事樟腦工作,即因不滿時政憤而投身抗日活動,並號召同業李火見與李火生一同反日,再聚眾投入江定為首之抗日活動。

糖業方面,日本資本家於臺灣各地陸續成立新式糖廠,使得臺灣舊式糖(臺早期製糖工廠)之地方家族,難以取得原料,大多面臨倒閉破產危機。據研究統計,1902年全臺仍有舊式糖1117家,1913年驟減至191家。

西來庵事件參與者之一的大目降蘇有志,家族自清朝以來即以經營糖業為主,蘇在日治初期任臺南廳參事、糖商臺南製糖會社監查役等,仍不敵新式糖廠的競爭,面臨破產危機。在遭逢經濟與社會地位雙重夾殺下,紛紛激其投身反日抗爭之列。

而蔗農也遭受天災與土地被強行徵收的雙重打擊。從1911年到1914年,南部連年遭逢罕有的強颱侵襲,甘蔗收穫量銳減,又1915年發生了甘蔗病蟲害。因此臺灣民間流傳的〈憨歌詩〉中說:「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

且蔗農之甘蔗原料收購價,完全由臺南製糖株式會社片面決定,而天災及蟲害所造成的甘蔗歉收及品質不盡優良,又給製糖會社壓低收購價的藉口。災害後,米糧價格暴漲,但總督府並未對受災地進行任何的減稅或補償,該繳的稅還是要繳,對於收入遽減的居民來說,真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余清芳匯聚民意起事

日政府對於殖民地經濟變革的規劃,僅考量到臺灣經濟資本化之於日本母國的貢獻一面,卻忽略經濟變革所造成的民生問題。1907年以至1915年吧哖事件前夕,除林杞埔事件外,臺灣各地陸續爆發北埔事件、臺南廳28宿會事件、土庫事件、苗栗事件等。各地反日的情緒及對經濟政策的不滿,終以「西來庵事件」的大規模武裝抗日,作為總結。


1915年8月西來庵事件後,余清芳等人被押解經過臺南火車站站前。(資料圖片)

起義事件首要人物余清芳(1879~1915年),又名余清風、余滄浪、余春青,時人稱之為余先生,本在米店幫傭,因曾學習過日語,受過教育,因此曾擔任過臺南、鳳山2縣的巡察捕,因感受日軍警對百姓的迫害,開始萌生抗日意志。

1909年參加抗日組織「28宿會」,開始結交同志,後該組織遭日警破獲,因查無犯罪實據,又因曾替日本警方工作,故被移送臺東收容所管訓,1912年獲釋。

余獲釋後,曾在岡山擔任保險業務員,宣揚反日意識,不久參加各地廟宇的活動,學會了扶乩(一種道教占卜法,又稱扶鸞),後結識西來庵董事蘇得志、鄭利紀,因志同道合,開始以西來庵做為抗日據點,發展「大明慈悲國」組織。

余清芳等藉修廟為由,募集經費,發展同志,購買軍火,同時結合臺中的羅俊與內山的江定,準備南呼北應,並派羅俊至中國,尋求新立的「中華民國」政府之軍事支援。但因其參與者眾,引起日政府嚴密注意。

1915年5月,日警逮捕了蘇東海,發現余清芳之書信,開始大舉搜捕。余清芳知事已洩漏,立即攜2000圓革命金,入山躲避。並到江定牛頭嶺住所,受到江定熱忱相迎,共商對策,決定提前出擊。

6月羅俊被捕,7月江定之子江憐戰死,7月6日,余清芳以「大明慈悲國奉旨平臺征伐天下大元帥余」名義發起戰事,帶領數千人攻擊噍吧哖一帶的日本官署,並占領虎頭山。

7月14,日本警察部隊200多人展開反攻,抗日軍死傷慘重,8月2日余清芳、江定二首領以聲東擊西之策,再次率300餘人襲擊噍吧哖支廳南莊派出所,焚毀官廳,並擊殺日警及其家眷共20餘人。

8月3日又出擊大目降支廳的內仔,並獲千名以上的臺人加入抗日。4日出兵攻打臺南廳噍吧哖支廳,日警來援遭包圍,雙方激戰5小時,警察部隊敗走。

日軍之報復性誘殺

第6任臺灣總督安東貞美認為此事件己接近內戰,於6日出動軍隊,在虎頭山下與警察部隊會合夾擊。余清芳等人不敵日本的機槍和大砲,死傷慘重。一行人逃至山區藏匿,日軍於是進行大規模的搜捕行動,燒毀許多民房,並有許多百姓遭報復性的殺害。

日軍後施展誘殺詭計,在噍吧哖、甲仙埔等地高懸假的安撫政策,招呼避難在山地的民眾歸莊就業,且在逃的抗日軍如歸案者可免一死。但一等大多數民眾歸莊後,卻藉口將這些百姓全數殺害。

而余清芳也在8月22日被誘捕,總督府特開設「臺南臨時法院」審判被捕抗日軍共1957人,余清芳、羅俊、蘇得志、鄭利記等866人被判死刑。余清芳被處死時,年僅37歲。1916年5月,江定亦遭誘捕處死。

總計整起西來庵事件被判死刑超過千人,引起日在野黨抨擊,並曾以臺灣人口驟減幾萬人為由,進行倒閣。後藉大正天皇登基為由,頒布「特赦令」,故除被判死刑已受刑之95人外,其餘771人皆減為無期徒刑。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將余清芳、江定、羅俊、蘇得志等抗日志士,奉祀忠烈祠。臺南縣政府並於南化區設立「噍吧哖起義抗日烈士紀念碑」,及當年的主戰場虎頭山立「余清芳紀念碑」,並於2010年,在玉井區增建一座「噍吧哖紀念公園」,立廟奉祀。◇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