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仁勇無私「切膚之愛」蘭大衛

?"
蘭大衛醫師夫妻合影。(網路圖片)

英國醫生蘭大衛來臺醫療宣教長達40年,開啟了「師徒式」的西醫教學,並在彰化創立醫館,其無私奉獻受民眾推崇,尤以「切膚之愛」事蹟,傳頌全球。當時彰化民間流傳諺語「南門有媽祖,西門有蘭醫師」。

文 _ 趙芷菱

早在19世紀,外國的醫療宣教師們,千里迢迢,克服水土、災病的考驗,奉獻生命與青春,為臺灣西醫發展史寫下新頁。繼英國的馬雅各醫生於1865年在臺南成立新樓醫院後,1895年,英國的蘭大衛醫生也在彰化創立醫館,即今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前身。

蘭大衛來臺醫療宣教長達40年,當時彰化民間流傳「南門有媽祖,西門有蘭醫師」的諺語,足見民眾對他的尊崇與感戴,尤以「切膚之愛」的事蹟,傳頌全球。其子蘭大弼醫師,克紹箕裘,在臺服務28年。蘭氏父子婆媳2代4傑,對臺灣醫學之發展,影響甚遠,也為臺灣醫界培育人才。他們救護貧病、視病如親的高尚情操,足為杏林的楷模,是醫學倫理的典範。


蘭大弼(前排右二)從小深受父親蘭大衛影響(前排左三)。連瑪玉為前排右三。(網路圖片)

家世及學成赴臺

蘭大衛的祖父是牧師兼自然學家,在英國蘇格蘭任職牧師61年,曾使分裂的教會和平與統一,受人崇敬,鎮上有條以其名字來命名的道路。他的父親也是位牧師兼自然博物學家,對地方的貢獻也深受尊敬,被列入鎮內博物館之重要史蹟。

蘭大衛1895年自愛丁堡醫學院畢業後,得知臺灣的醫療宣教師盧加閔醫生病逝,極需醫生前往接替,且希望他成行。他在是年底抵達臺灣安平港,得臺南秀才林燕臣教授臺語。

1896年11月,他與梅鑑霧牧師,以彰化教會作為醫館,開始醫療傳道,此為彰化基督教醫院(簡稱彰基)的前身。

彰基初創期,人手缺乏,蘭大衛除診療病患,還兼行政、財務,於是計畫培育醫療助手。當時臺灣還沒有醫療的專科學校,在淡水,有馬偕從事培育醫師的工作,而中部彰化,則由蘭大衛開啟了「師徒式」的西醫教學。


蘭大衛開啟了「師徒式」的西醫教學。(網路圖片)

他利用晚上教授基礎醫學的專業知識。當時民風保守,無人提供大體作解剖教學,他只好利用猴子代替,在僅微弱燈光的小閣樓上教授解剖學。第一批學生中的顏振聲醫師,即曾任行政院衛生署長顏春輝之父,而高再得醫師是高俊明牧師的父親。據統計,蘭大衛在臺約培育7、80名醫師,成效卓著。

返英獲殊榮 重返彰化

蘭大衛夜以繼日的照顧病患,致體力透支,瘧疾復發,健康惡化,英國教會總部要他和梅鑑霧牧師返國休假。於是他北上順道拜訪馬偕博士,這是他倆最後一面,次年馬偕即病逝。

英國教會授予蘭大衛「名譽長老」榮銜,此通常只頒授給年長且長年獻身教會者,對當時只30歲的蘭大衛來說,是殊有的尊崇。

休假一年後,英國教會憂心他們的身體狀況,改派兩人前往中國大陸或新加坡。但蘭大衛決定重回臺灣。惜別會上,蘭大衛發表演講時說:「解除病人身體上的創痛,幫助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那是一件多麼喜悅的事。雖然,離鄉背井是這麼難受,但我仍然滿心歡喜,迎向福爾摩沙――彰化。」

1901年蘭大衛重返彰化,病患蜂擁而至,且日益增多。蘭醫師卓越的外科醫術,聲名遠播。他看診時,總是耐心聆聽病人訴苦,甚至親自試聞、包紮一些疥瘡爛臭的病人。

蘭大衛不僅醫治各種疑難症,專長外科以及婦產科的手術,在流行病防治上,也有特殊貢獻。1907年彰化醫館新舍和病房完工,正式命名為「英立彰化基督教醫院」。

與連瑪玉結婚 獲博士學位

蘭大衛醫師25歲到臺灣,42歲才與28歲的連瑪玉在淡水的英國領事館(紅毛城)結婚。連瑪玉任職於臺南女學(今長榮女中),教授音樂與英文,是臺灣首位教授風琴的老師。


42歲的蘭大衛與28歲的連瑪玉在淡水的英國領事館(紅毛城)結婚。(網路圖片)

婚後連瑪玉隨夫在醫院協助護理、照顧病患、院務管理及宣教工作。有時蘭醫師夫婦會騎著腳踏車外出看診,鶼鰈情深,令人羨慕感動,連瑪玉有「彰基之母」稱號。1914年,蘭大弼出生,1919年蘭仁愛出生。

1923年,蘭大衛第四度返英,因身體狀況不佳,申請延長休假期限。期間他再度重返英國愛丁堡大學進修,1925年以「膀胱陰道大瘻管」的論文,取得博士學位。他雖醫務十分繁忙,但醫學研究的成果豐碩不凡,在醫學雜誌發表的研究論文有:尿道損傷、兩例寄生蟲感染的奇特症狀、貪食症病例報告、雙動脈瘤個案報告、手術治療膀胱陰道瘻管。

切膚之愛 仁勇感人

1928年,13歲貧農子周金耀,因右膝處傷口糜爛延至大腿無法癒合,可能併發骨膜骨髓炎,若不施行截肢,恐性命不保。

連瑪玉很憂心不捨,遂與蘭大衛商討救治方法。蘭醫師想起醫典上有記載植皮手術,但尚無任何臨床病例。且周金耀體虛,不宜再割下自體皮膚;此時連瑪玉懇切勇敢地表示,願將自身皮膚移植給周金耀。

於是蘭醫師從夫人腿上割下4塊皮膚作移植,這是全球首次異體皮膚移植手術,幾天後皮膚脫落,因排斥未境其功。但在細心照護下,一個月後,採取周金耀自己大腿少部分皮膚,以細片撒播於創面,又施行第二次植皮手術,一年後創口痊癒。

後來周金耀回憶說:「當時動手術時,麻醉藥不足,我忽然從昏睡中醒來,親眼瞥見蘭醫生正在切割蘭媽媽腿上的皮肉,我如同雷擊般的驚駭。雖然那割下的皮肉,未補在我身上,但這景象卻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上,使我深受感動,一生無法忘懷。」

隔年周金耀小學畢業,蘭醫師夫婦鼓勵並資助他就讀臺南長榮中學,畢業後進入臺南神學院深造。後來歷任教會牧師、彰化基督教醫院董事等。

謙卑的高貴 懷念臺灣

依照英國宣教會規定,神職人員凡滿65歲都須退休。1936年彰基為蘭大衛舉行退休送別會,會中告別辭說:「我在臺灣40年,因我的醫學知識不足,雖救治不少病人,但也死亡頻眾,無任慚愧。」其實,他給臺灣的愛與對世人的關心,已建立良好的行醫典範,深受人們的敬重。

回到英國後,定居於倫敦近郊的紅丘鎮(Redhill),蘭大衛夫婦念念不忘他們的第二故鄉彰化,他們十分熱愛臺灣文化,特別將代表中國的傳統服飾帶回倫敦。有一年倫敦大歌劇院舉辦盛大中國周的嘉年華會,邀請他的家庭穿上中國服裝,上臺表演用筷子用餐,介紹中國茶道。他也為了紀念臺灣,還把寓所命名為「Formosa」,並在門上立上牌子。

1957年,87歲的蘭大衛在倫敦因車禍負傷,46天後過世。其夫人連瑪玉於1984年逝世,享壽100歲。

父子繼美 自許「臺灣囝仔」

在彰化出生的蘭大弼,和一般臺灣鄉下小孩沒兩樣,愛看布袋戲、歌仔戲,成天赤著雙腳到處亂跑,鄉下玩伴們都叫他「大弼仔!」

他是先學臺語,後學英語,總說自己是「臺灣囝仔」。從小深受父親影響,立志追隨父親的腳步負起醫療宣教的使命。方年25,取得英國倫敦大學醫學博士與醫師執照資格,任倫敦醫院住院醫師,專長於腦神經學。

時值二次世界大戰,他決定接受教會派遣,於1940年至福建惠世醫院服務,長達11年。有天,他見一架飛往臺灣方向的飛機,難過得掉下眼淚,擔心那是去轟炸臺灣的。

1946年第一次返英休假,次年與高仁愛醫師結婚。高仁愛是位優秀的婦產科醫師,畢業於英國皇家自由醫院的女子醫學院。

休假期滿,夫婦一同返回惠世醫院。大陸易幟後,1951年返英;1952年至彰基服務,1954接任該院第9任院長,秉承父志,直到1980年退休返英定居。

在院長任內,蘭大弼致力於醫療設施的現代化,十分重視院內的軟硬體設施,常到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籌募重建醫院的工程費,以提升醫療品質。1970年成立精神科,是中臺灣第一所關心精神病患的綜合醫院。

不忌穢病 愛人如己

當年許多病患遠從臺南、屏東,甚至宜蘭、花蓮等地到彰基看診,因路途遙遠,往往天未亮就帶著兩個便當出門,經過好幾個小時的車程顛簸才抵達。待檢查腦波時,卻發現病人未事先洗頭。此時,蘭大弼會堅定地請護士為病患擦洗頭部,不忍病人大老遠白跑一趟。

從蘭大弼身上看到了老蘭醫生的影子,對病人的關愛,從小細節即表露無遺。

冬天看診,他會先握暖聽診器,再貼到病人身上。診察必要時,也會親為病人脫鞋襪,怕病患彎腰不適或吃力。看到有人倒臥路邊,一定帶回醫院馬上醫治,無病也請護士為他們淨身。蘭大弼常不顧自己勞累,再晚也要探視過病人,才能安心休息。

在他記憶深處,幼年和父親到城外散步,有次發現一位全身長瘡流膿的路倒病人。年幼的他看了害怕,老蘭醫生卻毫不猶疑走上前去,抱著惡臭的病人上了人力車,帶回醫院治療。這就是他從父親身上學到的。

他也常提到,父親從未生氣,樂於助人,和善有耐心。

他記得,當年有位臺灣人被日本警察拷打,傷口發炎致死,警官要求開立死亡證明書,老蘭醫生在上面寫「打到死」,日本警察希望他改寫,但老人家堅持不改。這是父親給他的種種身教,他也希望自己能和父親一樣,有好品德及好醫術。

1959年臺灣中部發生八七水災,當時醫院的宿舍水淹到一樓天花板,受困的護士和實習醫生2天沒水沒電沒東西吃。蘭大弼院長自告奮勇,頭上頂著食物,身上綁著麻繩,把補給品送過去,令人不捨又感佩。

退休金全捐 帶兩口老皮箱返英

老蘭醫生去世後,蘭大弼夫婦偶爾接高齡的連瑪玉來臺度假。高仁愛親手將行動不便的婆婆抱進抱出,陪她聊天。

彰化民眾也常看到蘭大弼夫婦兩位白髮老人,推著更老的母親出去散步。他們的孝心,也在地方傳為美談。

蘭大弼65歲屆齡退休時,近200萬臺幣退休金,全數捐助窮人。1980年,蘭大弼夫婦帶著95歲的老母親離臺返英,行李只兩口老舊皮箱。


蘭大弼65歲屆齡退休時,近200萬臺幣退休金,全數捐助窮人。(網路圖片)

返英後,蘭大弼仍在一家神經科醫院工作,直到70歲。1991年他獲頒臺美基金會人才成就獎之社會服務獎,頒獎典禮上,他用臺語感性地說:「我是個出生在彰化的英籍臺灣人。」1996年他榮獲第6屆醫療奉獻獎;同年11月獲頒總統紫色大綬景星勛章。這些榮譽,都是為表彰蘭氏家族對臺灣醫療的偉大貢獻。

蘭大弼醫師曾說:「醫療職業而言,同情心非常重要,你可能是位很好的醫生,可能對如何治療某些病人,有專業知識和經驗,但如果沒有愛心,你可以做這個,做那個,而仍一事無成。」蘭氏家族,熱愛臺灣,視臺灣為第二故鄉,他們所給予的愛心,永遠令人懷念。◇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