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

?"
日本設計師八田與一。(維基百科)

日本設計師八田與一來臺規劃設計、督造嘉南大圳,工程包括當時東南亞第一大的烏山頭水庫。1930年完工後,旱田搖身成為綠油油的水田,至今仍滋潤著嘉南平原。嘉南農民感念八田,尊其為「嘉南大圳之父」、「烏山頭水庫之父」。

文 _ 趙芷菱

嘉南平原之氣候,夏雨冬乾,又臺灣山高水急,雨水很快就奔流入海。因此早期農業灌溉困難,土地多是太鹹(沿海),或者偏硬(黏土層的硬地),農民須靠老天給水耕種,一年頂多一穫,且居民飲用水也相當不便,須挑水或以牛車運送,故名「看天田」。

旱田成水稻之鄉


創下當年東南亞第一大的「烏山頭水庫」與銜接出去的「嘉南大圳」,使原本的旱田搖身成為綠油油的水田,至今仍滋潤著嘉南平原這「水稻之鄉」。(Getty Images)

這種艱苦不便的生活,直到1920年出現轉機。日本設計師八田與一來臺規劃設計、督造,犧牲134位臺灣人與日本人,耗時10年,於1930年完工。創下當年東南亞第一大的「烏山頭水庫」與銜接出去的「嘉南大圳」,使原本的旱田搖身成為綠油油的水田,至今仍滋潤著嘉南平原這「水稻之鄉」。嘉南農民感念八田,尊其為「嘉南大圳之父」、「烏山頭水庫之父」。

其實,早在荷蘭人治臺時期,為提高農作產量,就曾在嘉南平原築堤儲蓄水源。到了清末,也修建了原本的三腳埤,改名為烏山頭埤,但規模不大。

至1895年日本治臺時,前3任總督大都在討伐抗日事件,直到第4任總督兒玉源太郎於1898年上任,任命後藤新平為民政長官,才開始進行開發。1910年八田前往臺灣時,後藤時代已於1906年結束。然當時臺灣河川水利事業與土地改良工作,仍是未及之境,也正是八田赴臺所投注之項目。

日本占領臺灣的前10年,在臺每年稅收僅1億日圓,開銷卻達5億至7億5000萬日圓,日國會因此有人提出「出租臺灣」的建議,但一直沒有財團敢接手「承租臺灣」。

直到1936年,第17任臺灣總督小林躋造,提出「南進」主張,指臺灣是日本進入東南亞的跳板,並成立「臺灣拓殖會社」經濟體,積極促進臺灣產業,日本資金隨之大量流入臺灣。

而投資臺灣的資金,大多來自戰爭所得。與俄交戰,獲中國東北和庫頁島南半部的利益;又與清廷交戰,獲巨額賠款。因此日本願意轉投資臺灣,範圍涵蓋水利、教育、衛生等各項建設。

八田立志 在臺實現

八田與一(1886至1942年)出生於日本石川縣河北郡花園村(現本州金澤市今町村),父親八田四郎兵衛是位地主富農,兼做馬匹生意,在當地頗負聲望。有兄長3人,長兄繼承家業,二兄於日俄戰爭中陣亡,三兄為醫生。八田天生好學,1899年進入金澤市石川縣立第一中學,每天上學須走8公里路。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八田進入金澤市第四高等學校。1907年進入了東京帝國大學土木科就讀,立下成為工程師的志願。

受到老師也是日本「港灣工程之父」廣井勇的影響,以及學長青山士獨自前往中美洲興建巴拿馬運河的激勵;八田在1910年24歲畢業後,即前往臺灣,在總督府土木局擔任技手(技術人員),開始參與土木工程建設。

1916年八田赴菲律賓、爪哇、婆羅洲、澳門、香港等考察用水設施。回臺後轉派土木課監察股,負責發電灌溉等工程,並參與桃園埤圳計畫,短時間即完成「桃園大圳」的工程設計書;於1916年開工,1921年完成,灌溉面積達3萬5000公頃,即今「石門水庫」前身。此工程獲總督府肯定,成為他設計嘉南大圳的跳板。

此外,八田還參與臺南水道計畫,嘉義和高雄等地上、下水道工程。還有臺北下水道興建、高雄港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大甲溪電源開發等,都是他所規劃設計,並提出建造曾文水庫、尖山埤水庫的構想。

八田也感於臺灣土木測量人員之不足,在1917年催生「土木測量技術員養成所」,即今國立瑞芳高工的前身。並創立「臺灣水利協會」和專業期刊。

設計東亞最大灌溉工程

1917年在桃園大圳工程順利進行後,八田返日與故鄉醫生之女外代樹結婚,當時外代樹才16歲,剛從金澤高女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此時八田已31歲。婚後偕妻子一起返回臺灣,夫婦倆租屋居住於臺灣人比日本人多的今西門町,八田希望妻子能早日融入臺灣社會。

此時,日本發生米糧暴動事件,米糧嚴重不足,米價高漲,米商又繼續出口,引發民眾群起抗爭。米糧問題成為日本國會焦點,國會迅速通過「開墾助成法」,速促殖民地生產稻穀,使稻米恢復平價。

所以,八田當時所提出的「官田溪埤圳計畫」,在新任的第七任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支持下,擴大為「嘉南大圳」灌溉計畫。

八田認為嘉南平原的土壤的含鹽量太多,不適宜種水稻,須進行土壤改良。因此他藉水庫興建的同時,同步進行排水工程,讓水來洗滌土壤,逐次淡化土壤的鹽度,如果成功,預估可年產7萬5000噸稻穀。

1919年3月,八田率領80多位技術人員,進行細部測量,所有工作人員每日從早上6時忙至晚上11時,花7個月時間,完成嘉南大圳計畫書,獲得的灌溉面積比預期少約1萬甲,計14萬餘甲(原僅5000公頃)。該計畫於1920年送日議會審查過關,成為當時東亞規模最大的灌溉工程。

防震工法 就地取材 添大型機械

此工程使用「半水填式施工法」施工,美國尚未應用在大規模的工事上。但八田認為,嘉南平原地震頻繁,當地有許多斷層,所以壩體只使用0.5%的混凝土,其他都是使用自然物,以就地取材的鵝卵石、砂礫、細沙和臺南特有的黏土層等混合土壤為主。所需龐大建材,都可自現場周邊取得,節省了巨額經費。

因此,大壩完成後,表層看不到水泥,只看到土石等自然物,它是靠水池的巨大水壓把壩體壓縮在一起,構成紮實的不透水中心壁,具相當的彈性,強震時可防壩體水泥震裂,是此工法優異之處,也稱「半水力填築式工法」。

八田為確定理論的正確性,特地走訪美國、墨西哥等地約半年,順便採購工程所需的器材與大型機械。但添購各項機械的預算達400萬元,占總工程費25%。加上當時臺灣人力過剩,許多人認為使用機械浪費資金。

但八田堅持主張,如此巨大的工程,若以人力建造,可能20年都完成不了,倘工程能早日完成,才能儘早發揮效益。

果然,工程完成後,所流注的水量10倍於日本當時最大的農業工程──愛知事業。而且,這些大型機械,之後用在開發花蓮港與臺灣許多重大建設上,都發揮相當效力。

設軟硬體設備 擬聚員工向心力

興建水庫需時多年,且是件辛苦的工作,為讓大家能全心全意投入工程,八田特興建烏山頭員工宿舍。他認為,「有好的環境才能讓員工安心做好工作」,此外還建有醫院、學校、大浴場以及箭術練習場、網球場等娛樂設備,提供完善的生活機能。

此外,也常安排戲劇表演、放映電影、舉辦慶典等休閒活動,以充實精神生活,善待員工,凝聚向心力。

1923年日本發生死傷慘重的「關東大地震」,需要大筆經費重建復原,一度影響建造烏山頭水庫的經費。八田只好裁員,此時幹部提議「應保留優秀者,以免對工程進行不利」。

但八田認為,「大型工程非少數幾個優秀員工就可完成,貢獻最大的其實是為數眾多的基層勞工,何況能力強者再找工作容易,而勞工一旦失業,就生活無著。」所以,解雇部分優秀職工。而臺灣的士紳和農民也集結請願,他們將請願書用牛車一輛輛的送往總督府陳情並申請經費。

3年輪作給水 土地運用極大化


嘉南大圳1930年5月竣工後,嘉南平原水田大幅增加30倍,而4年後稻獲量亦增加為4倍。圖為嘉南大圳濁幹線第一制水門。(維基百科)

1930年完工後,同時解決原來的洪水、乾旱和鹽害等3大問題,農業產量激增,稻米、甘蔗及雜作的年產量達8萬3000噸。並發揮公共給水、觀光、發電等功效。

但由於曾文溪取水量有限,八田於是推行「3年輪作給水法」,讓土地發揮最大效能。他把嘉南大圳區域內的土地以50公頃為一小區,每個小區域3年內輪流種水稻、甘蔗、雜穀。以設置水門來控制給水,種水稻時充分給水,種甘蔗只在種植期給水,種雜穀則不給水。

如此,讓最多的農民與土地都能享受到灌溉水利的好處。並成立「嘉南大圳水利組合」負責管理水門和配水作業,為「嘉南農田水利會」的前身。

轉派菲身亡 妻殉情 留遺孤

1930年5月15日,嘉南大圳舉行通水典禮,此時八田已44歲,他們舉家依依不捨搬回臺北。八田出任總督府水利股長,並3度榮獲日本政府頒發榮譽勳章。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政府為準備長期南進政策,八田被派赴菲律賓從事棉作灌溉設施的調查。1942年八田和其他1360人,從廣島搭「大洋丸」號出海,5月8日在九州海域遭美國潛艇擊沉,共有817人罹難,八田也在其中。

一個月後,八田的遺體奇蹟似地漂回日本山口縣海岸。火化後,骨灰由部屬帶回臺灣,經佛教界、總督府、嘉南大圳水利組合等3次喪禮後,長眠於烏山頭水庫,享年57歲。悲傷的外代樹,出版「水明追思錄」小冊,分贈親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住在臺灣的日本人,須遣送回國。由於外代樹對亡夫的思念,不願離開臺灣,她在9月1日颱風天,縱身躍入烏山頭水庫的放水口,結束她45歲的生命,留下遺書「愛慕夫君,我願追隨去」,這天正是嘉南大圳開工25周年紀念日。


八田與妻子外代樹育有2男6女共8名子女。(資料圖片)

其身後遺留下2男6女共8名子女,全在臺灣出生成長,其頓時成為孤兒,後全被遣送回日本故鄉。外代樹的遺體火化後,骨灰部分由子女帶回日本,部分與丈夫合葬在八田與一的銅像後方。

銅像傳神 至今追思

烏山頭水庫的工程人員在水庫完工之前,共同組成一交友會,希望工程結束後,大家仍能保持聯繫。而八田的銅像,即是由交友會成員及多位臺灣人共同出資,委託石川縣的雕刻家打造。

這座雕像的表情儀態極為特殊。八田每逢難題時,都會席地而坐,以手支頭思考,直到想出對策,馬上付諸行動,這是大家對八田最深刻的印象。

戰後,銅材奇缺,多處銅像遭竊,八田的銅像也不翼而飛,正當大家遍尋不著時,卻被發現藏在嘉南農田水利會的倉庫裡,隨同收繳之日本物資併同存放。

直到1975年,嘉南農田水利會提出要將八田銅像放回原處,但當時日本剛與臺灣斷交,此議被擱置。

直到1981年,水利會在政府未公開反對的情形下,將銅像放回原位。至今,每逢八田的忌日,水利會都會舉辦祭典。日本亦成立有「八田之友會」,包括八田的後代子孫組成的家屬團,每年也會來臺參與追思紀念會。◇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