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談節說文》清明節悟及時雨 信神行善修正理(第八十六集)|#新紀元

 

                                                             
                                                                                                           圖編  陶文/新紀元

清明節悟及時雨,眾生感恩創世主,
信神吃苦修正理,行善積德去新宇。

2023年4月5日9點0 7分太陽到達黃經15°,我們又迎來春天的第五個節氣--清明。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此時,天清氣朗,生機勃發,微風細雨,雪白梨花,笙笛嗚咽,歌聲嫋嫋,大地呈現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節氣蘊含著古人對自然、天地、歲月、人生的感悟,賦予了時光以永恆的文化含義。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它在民間的影響力不亞於中秋、元宵等節日,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清明節始於商周,距今已有2 ,500多年歷史。關於它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並且在不同的朝代,還被賦予了不同層次的含義。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大主題:1、禮敬祖先,慎終追遠;2、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今天的《談節說文》第八十六集,我們一起來聊聊《清明節悟及時雨 信神行善修正理》

觀眾朋友們好!

清明時分,氣清景明、春意盎然、百花爭豔,給人帶來希望。78歲高齡的韓國牧師薑錫貞,在反復拜讀了李洪志大師今年發表的文章《為甚麼會有人類》後,他表示文章對提升人類道德有很大幫助,將為人類社會帶來一個巨大的轉折。


                                                             
                                                                                                           圖編  陶文/新紀元


一/拜讀李大師文章 從新體會創世主造人的意義

韓國牧師薑錫貞:「這篇文章再次啟悟什麼是人類的根本目的,也是一種教導人生活的指南,這將成為一個契機,再次提示人們,創造人類目的是什麼。」

薑錫貞牧師目前擔任韓國「孔子學院」真相宣傳運動本部釜山、蔚山、慶南分區的代表。他反復閱讀李大師的文章後表示,這是在指引人類走向通往天堂之路。

他表示,讀了李大師的文章後,對提升人類道德有很大的幫助。只有按照神造人的目的生活,回歸根本,人類才會幸福。

薑錫貞牧師認為,如果人類知道了創世主造人的根本目的,道德回歸,即使沒有法律的束縛,人類也會保持善良。李大師的文章將給人類帶來非常大的轉變。

他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這篇文章,摒棄貪慾,淨化心靈。

薑錫貞:「在普世的價值上,全人類都應該領悟,這其中我認為也是給知識分子發出的一個警告,特別是政治家、學者,希望這些人多讀讀這篇文章。希望他們放下貪慾,在清空心靈的狀態下,在恢復人類道德上起到巨大作用。」

二/日本政治評論家:李大師教人積德行善

日本政治評論家三井田孝歐在拜讀李洪志大師的《為甚麼會有人類》一文後,感歎文章給末世中的人類指明了一條回歸之路,要保持正信,積德行善。

政治評論家三井田孝歐:「我不是法輪功學員,但在我小的時候,我的父母、祖父母就教育我關於道德倫理等方面的價值觀,這與李大師的文章中提到的有很多相同之處。祖父曾經教導我,人在做天在看,也提到了六道輪迴。因為人有六道輪迴,今生多積德行善的話,來生就可以去更高的層次甚至擺脫六道輪迴。所以我很贊同李洪志大師說的。」

三井田孝歐深信,是創世主造化了宇宙的萬事萬物。現代科學雖然推崇無神論,但很多知識都是無法用科學解釋通的。同時又從事教師職業的三井田孝歐說,他在給學生授課時,有很多學生提出的問題他都無法用科學去解釋。

三井田孝歐:「我在教授學生宇宙起源時,會講到宇宙大爆炸的問題。孩子們就會反問,最初是誰按了(大爆炸)按鈕?我在講進化論時提到人是從猴子進化來的時候,被孩子們問到是否有進化中間過程的化石時我卻無法給孩子們展現,孩子們就會追問人到底是從哪裡來的?還有學生問我,地球為什麼是一個大磁石?這些問題都讓我無法回答。我認為要想解釋清楚這些,只能通過『創世主』來解釋,要想從科學的角度去解釋是很難的。李洪志大師在文章中講述了神的存在,對此讓我非常有親近感,我很認同他說的。」

三井田孝歐:「為他人著想的精神是最好的。首先對別人好、積德行善,為別人去做好事,最終好報會回到自己身上。」

三井田孝歐說,《為甚麼會有人類》一文中提到的很多內容都讓他感到新鮮。他說雖然自己也體會到現在人類社會正處在世風日下的階段,但沒想到已經到了宇宙「成住壞滅」四個階段中「滅」的最後時期。如果人真的能夠通過正信、通過積德行善回到天國的話,他認為包括自己在內,即便在末世也應該去做一個更好的人。

三/美大學教授:計畫將李大師文章引入教學近日,美國費城拉薩爾大學政治學助理教授馬克.湯瑪斯在閱讀了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大師的《為什麼會有人類》文章後表示,李大師的文章鼓勵人們向善,能給社會帶來巨大價值。

教人向善 李大師文章建立未來希望和方向

湯瑪斯在閱讀李大師的文章四、五遍後表示:「我發現大眾學習李先生寫的這篇文章將會受益良多。實際上,法輪大法(也稱法輪功)背後的哲學思想是非常有幫助的。他能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價值。」

湯瑪斯認為,這篇文章與基督教的宗教教義以及與過去幾千年古老的哲學思想都有很多關聯。他說,李大師的文章能「鼓勵人們向善」,幫助人「建立起未來的希望和方向」。

湯瑪斯說,他從李大師的文章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對於人生來說,真正的意義在於做個好人並一直做好人。這樣既幫助了自己,也幫助了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社會。」

湯瑪斯讀完李大師的文章後,看到了希望,並相信好人會有好的未來,讓人能找到內心的平靜祥和。

「各種形式的頹廢和放蕩充斥著西方社會,甚至充斥著東方社會的部分地區。而我把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也歸為這一類。」湯瑪斯認為,共產黨這個西來幽靈把東方社會的道德也摧毀了。

湯瑪斯說:「當你失去道德底線,你擺脫了一個更高神存在的概念,走向無神論,你就失去了你的道德底線。沒有那個道德底線,事情就會轉向邪惡漂移。你就會迷失。」

計畫將李大師文章引入教學

湯瑪斯說,他的學生們以前經常問他,為什麼總是學那些西方人的思想?所以他正計畫在下學期或明年的教學中引入李大師的文章。

他說這樣做可能會嚇到中國共產黨,「他們(中共)不想讓美國人知道可以和中國人分享價值觀,你這樣做會威脅到他們政權的存在。」

湯瑪斯說,他和他的學生們都很清楚共產黨政權是多麼邪惡,「我知道他們對維吾爾人、對法輪功做了什麼,以及在香港或臺灣發生的事情」。

湯瑪斯很贊同李大師講的「人不應該為財富或榮譽而努力拼搏」,以及做人要講道德,做好事。「即使你生活得很好,但如果你做了壞事、惡事,比如賭博、亂性等,你也會失去你的財富。」

湯瑪斯說:「如果你一直專注於純淨自己的思想,並幫別人做好事,好事自然就會到來,得到更多富貴或榮譽。你只是為了成為一個好人而做,而不是為了發財或擁有榮譽而做。」


                                                            
                                                                                                            圖編  陶文/新紀元

 

四/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自古流傳不少習俗去紀念祖先和祈求平安,其中也包含一些有趣活動和美食,一起看看清明節的十大習俗。

1/祭祖掃墓 懷念先人

清明節的掃墓習俗主要有兩種儀式,一種叫「培墓」,意思是幫先祖修補房屋,包括重新描繪墓碑上模糊不清的字體、清楚雜草、為墳墓添上新土等等,不過這個習俗不是年年都需要做。

另一種儀式是叫「掛紙」(「掛」原為閩南用字,亦可作「掛」),就是把兩、三張墓紙疊起,用小石頭壓在墓頭、墓碑及墓旁的「后土」(土地神)上,用來表示這個墳有後嗣祭奠,不是無主的孤墳。做完以上兩項儀式,就可以在墓前燒紙錢祭拜了。

2/春遊踏青 感受春意

清明節原先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最初只作為春來送暖出遊的節日,其後才慢慢演變出清明要掃墓祭祖的習俗。清明時萬物生長,自然風光明媚,所以大人小孩都會外出郊遊,欣賞充滿春意的自然風景。

3/頭上插柳 闢邪驅鬼

清明節後來逐漸發展成與祭祠鬼神有關,成為了與重陽並列的「鬼節」。民間因為看見柳枝生命力強,不管插在哪裏都容易生長,就開始流傳柳枝有闢邪功能,人們會把柳樹枝插在門楣和墳上,也會把柳條編織成飾物配戴在頭上,借柳枝的生機驅鬼。

4/玩盪鞦韆 鍛鍊身體

鞦韆古時作為閨女及宮女的庭園玩意,在春天回暖的日子便特別盛行盪鞦韆,再逐漸發展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時的專門習俗。古時盪鞦韆更被視為一種鍛鍊身體和培養勇氣的遊戲,又特別廣傳在女孩之間,成為她們尋找良人的一種方法。

5/放走風箏 消災祛病

部分地區的清明節會將希望消除的病痛和災禍寫在風箏上,再放風箏上天,等風箏飛得夠高夠遠後剪斷風箏線,寓意所有災禍隨風消逝。

6/拔河比賽 祈求豐收

拔河活動在唐代風行一時,因為當時拔河比賽參加者眾多,進行時候觀眾叫喊打氣,又有鼓聲打拍,又發展成一場祈禱豐收的祭典,整個活動被視為有祈求五穀豐登的意思。

7/鑽木取火 去舊迎新

古時清明節前一天的節日即為「寒食節」,民眾在當天不能生火煮食,只能吃冷餐。因此到了寒食節,各家各戶都會滅掉火種,等到清明再重新以古法鑽木取火,喻意去舊迎新。唐朝時,皇宮更加會舉行隆重的點燃薪火和賜火儀式,並將火種賜給近臣。

8/冷吃青糰  掃墓點心

因為清明之前是「寒食節」,民眾不能生火,掃墓時就會帶上可冷吃的「青糰」作為點心,並且用來款待親友。因為青糰外皮由青色草汁所製,呈現綠色,所以叫做青糰,其他地區亦被稱作叫艾粿或草粿等等。

9/頭上插柳  紀念神農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據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乾,晴了天」的說法。

另外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

10//蹴鞠鬥雞 蠶花活動

古代的足球遊戲,是現代足球運動的前身。這是古代清明節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用來訓練武士。在古代,足球(蹴鞠)作為頂級賽事,深受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的喜愛。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其中以泉州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校對審稿:張姬英
圖片編輯:陶文
責任編輯:Jordana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