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何謂好醫生

文 _ 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孫思邈是唐朝著名的醫師與道士,他在其著作《千金要方》中稱好醫師為「大醫」,更指出大醫需具備兩項條件,一是醫術的「精」,一是學習的「勤」。對於精,孫思邈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若醫師只有「求之於至粗至淺之思」,那麼就有可能把活人治死。「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一開始看書,自信滿滿,認為天下沒有病治不好,等到開始行醫,才發現,沒有一個藥方能把病治好。這就是醫術有沒有精的問題了!

既然醫道難精,學習就必須勤。明代文學家宋濂,在其著作《宋學士全集》中的一篇文章〈贈醫師葛某序〉中提到:「古之醫師,必通於三世之書,所謂三世者,一曰《鍼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太素脈訣》,《脈訣》所以察證,《本草》所以辨藥,《鍼灸》所以去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醫。故記《禮》者有云:醫不三世,不服其藥也。」宋濂讚揚葛醫師,認真習醫,且能通三世之書,能夠「出而治疾決死生,驗差劇,若燭照而龜卜無爽也者。」這樣的好人才,才是真正的「無愧古之醫師者歟!」

清末名醫趙濂,字竹泉,他在其著作《醫門補要》中提到:「醫貴乎精,學貴乎博,識貴乎卓,心貴乎虛,業貴乎專,言貴乎顯,法貴乎活,方貴乎純,治貴乎巧,效貴乎捷。知乎此,則醫之能事畢矣。」這裡提到醫師的醫術精湛,學問要廣博,見解不平凡,心虛而好學,業有所專精,表達亦精確,臨床能變化,開方卻純淨,論治仍巧妙,療效快又好,若能做到此,醫能稱之精。

除了醫術要精,學習務勤,醫德還要高尚,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提到:「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大醫需有悲憫之心、濟世之志、吃苦奉獻,醫德高尚方能實踐出來。

清代文學家袁枚對於醫者評價甚高,一位大醫勝過十個理學家,這真有點謬讚了,但足見其對大醫之渴求。他在《與薛壽魚書》中提到:「僕昔疾病,性命危篤,爾時雖十周、程、張、朱何益?而先生獨能以一刀圭活之,僕所以心折而信以為不朽之人也。慮此外必有異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壽世者,輯而傳焉,當高出語錄陳言萬萬。而乃諱而不宣,甘捨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學中未必增一偽席,而方伎中轉失一真人矣。豈不悖哉!豈不惜哉!」薛壽魚為清代大醫家薛雪的孫子,袁枚指責他不應貶醫道而尊理學。推崇醫道,鏗鏘有力。努力做個好醫生,還是容易被人尊敬與推崇。◇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