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數據不可信 又添新例
中國與香港公布的9月分進出口數據相差百餘億美元,再度引發國際側目。百億美元哪去了?各方專家都援引事例解讀,且言之鑿鑿。
編譯 _ 李清怡
雙方的數據就是兜不攏!《彭博社》的中國官方數據顯示,9月分中國對香港出口額為376億美元;同月,港府公布從中國進口的額度只有241億美元。這是本年度以來雙方公布數據差額最大的月分。
中國與香港的數據差百億美元
百億美金跑到哪裡去了呢?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經濟資訊機構中國經濟學家Julian
Evans-Pritchard認為該結果很可疑,「特別是其中的差異主要與稀有金屬和寶石有關,中國海關似乎高估了寶石和稀有金屬的價值,香港海關的估價比較準確。」
這件中國與香港的數據差異,只是無數例子之一。Evans-Pritchard指出,中國從南韓的進口額度也存在類似的情形。公司可能以一定的價格從南韓進口寶石,然後,以高價出口至香港,從中賺取差價。這麼做可以幫助公司規避政府的外匯管制。如果是這種情況,就很合理,因為中國公司可以藉此從國外以低價借錢,然後,再想辦法把錢弄到中國。
中共政府並非對此事一無所知。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檢查司副司長武瑞林9月在北京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自從去年4月分以來,中國已發現約100億美元有欺詐嫌疑的貿易,而且公司作假、偽造及非法重複使用進出口單據。
中國經濟數據不能信
之所以不能相信來自中國的經濟統計表面數據,假發票也是其中一個原因,當然,這也是另一個重要的證據,說明中國出口至香港的貨物發票有多報金額,以便把資金回流中國。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表示:「我們不能對中國近期提供的出口數據持過度樂觀態度。」
《彭博社》報導,中共政府對進口資金實行嚴格管制,而那些想要藉人民幣升值趁機賺錢的公司,可以通過出口貨物至外國或地區(尤其香港),從而收取付款的方式,規避這種限制,實則資金流入。最近貿易額數據不符現象,恰巧與中國人民幣的不斷升值現象相吻合。多家銀行和經紀公司(包括光大證券和澳盛銀行集團)的頂級分析師,都對中國出口額的激增提出質疑。
中國出口數額的激增曾被認為是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的佐證,因此,對此數據的質疑引發了更多的關注。
自2005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營收,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增加了約33%,投機者已經把人民幣當作單向交易的貨幣,使得熱錢盯上了中國,賭人民幣升值。人們對數據失真現象有些擔憂,但是,今年由於政府嚴厲打壓,而且人民幣也有所貶值,人們的擔憂也開始減弱。
以楊宇霆為首的澳新銀行分析師小組近日表示:對於中國出口香港的數據所出現的差額,如果政府的反應是懲戒性的或者干涉外匯交易,那就說明一點,這是政策性的風險。
政府打壓似乎不再奏效
英國《國際財經時報》報導,此事再次說明,中國公司操縱出口機構和數據,從人民幣匯率升值中獲利。
頂級分析師們認為,由於北京當局對資金的流入與流出實行嚴格管制,公司對出口貨物虛報金額,從貨幣升值中獲利。
《經濟學人》智庫中國分析師Duncan Innes-Ker在接受採訪時說:「濫用貿易發票,將資金從中國移入或移出的現象一直存在,近年來,規模持續上升,2013年尤為嚴重,今年,似乎還沒達到那種程度,去年中國政府當局開始打壓,但是今年似乎不再奏效,這一點令人擔憂。」
Duncan Innes-Ker還表示:「大部分失真數據好像都與來自香港和臺灣的貿易有關。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大致的情形,因為,來自其他國家的數據沒有受到這麼大的影響。然而,這些貿易數字會注入其他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如國內GDP的增長。中國國家統計局對於如何處理這類失真數據不是很公開,所以,要想搞清楚其他數據受到多大的影響恐怕更加複雜。」
今年早些時候,這種造假事件也在青島被曝光,當時,中國德誠貿易公司成為抵押貿易醜聞的焦點。據稱,這家公司偽造倉庫發票,用其在青島港口的一票銅鋁貨物作抵押,獲取多家貸款。
非法操作在中國已是司空見慣
這種非法操作被認為在中國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了,尤其是當中國試圖從投資引導型過渡至消費引導型經濟時,這種非法操作變得更為普遍。
香港投資公司Polarwide的合夥人Daniel de Blocq van Scheltinga解釋說:「當中國的GDP增長持續減緩,甚至是確定下降時,一些中國公司尋求新方法以維持其收入的穩定。一種慣用的方法是,將貨物在海外與國內實體公司之間進行買賣,每次拿到6個月的貨物抵押貸款,然後將這些資金投資於影子銀行回收率高的產品。」
《金融時報》10月初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被調查的中國出口公司中,54%的公司稱,開具假發票是很普遍的現象。
該報告對中國貿易順差的真實性提出質疑。中國今年7、8月的紀錄創新高,尤其8月分,出口順差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