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中共巨頭正在接管香港


隨著中國大陸公司的湧入,20年後的香港,在銀行、地產和電信業都顯示出中共巨大的影響力。圖為在香港九龍的一家上海商業銀行。(Getty Images)

長期以來,香港一直是進出中國大陸的門戶。

20世紀90年代,中共國有企業在香港市場籌集資金,用來發展在香港的經濟影響。隨著中國大陸公司的湧入,越來越多的香港本土大亨開始尋求向外發展。

20年後的香港,在銀行、地產和電信業都顯示出中共巨大的影響力。

編譯 _ 李清怡

銀行、地產和電信業都受中共影響

20年的光景竟然帶來如此巨大的變化。回顧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中共政權時,這個昔日英國殖民地的經濟還掌控在本土大亨(如李嘉誠)和殖民時代大企業財團(如怡和洋行)手中。

中共在香港的政治影響力日增,香港本土大亨李嘉誠尋求向外發展。把資產轉到歐洲和澳洲投資後,他的旗艦公司和記實業僅有3%的收入來自於香港市場。(大紀元)

《彭博社》記者Prudence Ho報導,然而今天,到了2017年,李嘉誠的企業雖然規模依舊強大,但是,本土大亨們在香港經濟的影響力已然逐漸減退,取而代之的是來自中國大陸的企業影響力日益高漲,尤其是在金融、地產和電信行業,其它領域的中國企業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香港。

長期以來,香港一直是進出中國大陸的門戶。20世紀90年代,中共國有企業(又稱紅籌股)在香港市場籌集資金,用來發展中國經濟。現在,隨著中共在香港的政治影響力日增,資金雄厚的大陸企業在香港的經濟影響力也在日益增強。

在這座金融服務業占經濟總額18%的城市,大陸企業隨處可見。1997年,諸如中國建設銀行和海通國際證券之流的企業在IPO(首次公開募股)上市公司中還排不到前10名,如今已經在香港市場占據主角。今年年初至今,中國企業在香港IPO市場籌集的資金達50億美元,而1997年全年籌集的資金為34億美元。

中國開發商(包括海航集團和龍光地產)哄抬價格,與當地開發商競標高價位的土地,從政府手中拿下了價值370億港幣、用於居民住宅開發項目的土地,而香港開發商卻一無所獲,香港開發商如恆基地產,只好競標商用地產開發項目。

中國大陸企業還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香港的電信市場,中國電信集團的一個部門在6月推出手機服務。在媒體行業,去年,中國億萬富豪馬雲收購了香港最大的英文報紙《南華早報》。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學教授丁偉說:「中共感興趣的是從根本上改變香港人的心態和思想。」

據《彭博社》數據資料顯示,1997年,摩根斯坦利、匯豐控股和美林證券是香港IPO的主承銷券商,在包括當地和全球的公司中,位列頭十名。

現在,十分之九的主承銷商都是來自中國大陸,其中,中國建設銀行、海通證券和農業銀行位居前列。為了贏得市場份額,中國的投資銀行競相壓低附加費用,有的IPO股票交易,尤其是高價位的股票交易,投資顧問的收入只有五年前的一半,僅為成交值的1%。

越多香港本土大亨向外發展

這一變化剛巧趕上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爭搶著到香港上市,為向國際市場發展奠定基石。目前,其實所有在香港交易所新上市的公司都是在中國起家創辦的公司,而6年前,香港交易所吸引了一些國際大公司,如普拉達(Prada)和新秀麗(Samsonite)。

2011年,中國大陸開發商開始出高價競標,擊敗香港地產大亨們,這些香港大亨曾經壟斷政府土地的購買,用以開發居民住宅。今年,中國大陸的開發商們搶走了所有開發民宅的土地,比去年還猛。就在去年,他們拿下了一半這樣的土地。海航集團尤其活躍,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耗資272億港元拿下香港啟德國際機場舊址的四塊地。

經過幾次移動電話運營商的併購,2006年,中國移動打破了香港以往沒有大陸電信公司的局面,收購了華潤萬眾電話公司,之後,由中國大陸的電信集團控股,中國移動現在已經擁有香港商用電話網的五分之一波段,並且與幾家香港公司競爭,包括擁有新鴻基地產的郭家、擁有長江和記實業的李家(李嘉誠及其兒子李澤楷)。

隨著中國大陸公司的湧入,越來越多的香港公司開始尋求向外發展。早在1997年,李嘉誠的和記黃埔69%的收益來自香港,而去年李嘉誠把資產轉到歐洲和澳洲投資後,他的旗艦公司和記實業僅有3%的收入來自於香港市場。

香港地產和珠寶的集團公司——鄭家的周大福,近來收購了澳洲煤氣電力零售商Alinta Energy,突襲進入澳洲水電煤氣市場。◇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