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談節說文》冬至:為何南吃湯圓 北吃餃?(第五十九集)|#新紀元

觀眾朋友們好!

天時地利人事隨,迎來數九冬至天;

冬到梅開陽生春,子線從南向北回;

冬至養生重養心,清霜風高慶辭歲;

南吃湯圓北吃餃,請莫太貪掌中杯。

2021 年12月21日10:58 ,太陽到達黃經270°時是冬至。

冬至是一種節氣。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一候蚯蚓結。民間認為,蚯蚓是一種陰曲陽伸的動物,冬至節氣時,陰氣生長旺盛,土地裡面的蚯蚓蜷縮著身體。

  二候麋角解。人們認為麋的角向後生長,是屬性為陰的生物,冬至陽氣初生,麋感知到了陰氣的消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冬至節氣後,陽氣初生,森林裡面的泉水開始流動,摸起來還很溫暖。

天氣漸涼,冬至來臨,想必大家一定會來碗湯圓,來碗餃子,平平安安長一歲。那麼,冬至為什麼要吃湯圓和餃子呢?

                                              
                                                                                  圖編  陶文/新紀元


今天的《談節說文》節目第五十九集,我們就一起聊聊《冬至:為何南吃湯圓北吃餃?》

觀眾朋友們好!

冬至是一個節氣,同時也是一個節目。下面我們一起來揭開冬至的神祕面紗!

一.冬至氣候

冬至是中國最早被制定的節氣。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一過,各地氣候就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中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冬至起源於中國人的陰、陽觀念。陰、陽象徵生命的平衡與協調,中國人相信冬至來臨之時,正是「陰」的黑暗力量與陰寒本性最強烈的時候,與此同時,亦是極為重要的關鍵時刻,只因「陽」的光明與溫暖將會逐漸取代「陰」的極寒本性。因此,冬至是一個協調及和諧的歡樂時刻。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

二.冬至民俗

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最受重視。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歷史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曾隆重多彩:天子祭天、百姓祭祖,百官朝賀、拜師尊長,闔家團聚、親朋互饋。千百年來的農耕社會裡,忙碌了一年的先人們,從這天開始休養將息,並衍生出豐富的節日活動和民俗之樂。

如今,冬至的隆重日漸式微。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說,所有冬至的記憶恐怕就是各色誘人的味道吧。冬至常見的習俗有哪些?有什麼禁忌? 

1/南方習俗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南方沿海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古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湯圓。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菜、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這句俗諺大家應該很熟悉吧?古代人視冬至為過年,那天吃下湯圓代表添一歲,流傳至今變化並不大,每逢冬至來臨,各大甜食攤販都會湧入人潮,就是為了能帶熱呼呼的湯圓回家跟家人共用。 

吃湯圓已經是大家過冬至的必備食物之一,象徵團圓,特別的是客家人過冬至會製作「鹹湯圓」與「甜湯圓」,《台灣人的歲時與節俗》解釋,這是因為祭祀神明主要奉上煮熟的甜湯圓,有「食甜嘴甜」之意。 

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湯圓象徵圓滿與團圓,吃湯圓有「取圓以達陽氣」之意,為了能使陽氣回復,以圓的象徵來迎接陽氣,有吉祥的意涵。除此之外,北方有的人則是吃餛飩與水餃度過冬至,分別代表「增長智慧、能有好運氣」與「財運旺旺來(因為水餃形狀跟元寶相近)」。 

貼湯圓。除了吃湯圓,你有聽過把湯圓貼在門上的習俗嗎?《圖解台灣民俗節慶》指出,在清朝時,各家的小孩會把湯圓黏在門窗上,舉行簡單的「餉耗」儀式,或者直接在器物、門扉上黏上一顆湯圓,向神祇(例如窗牖神、傢俱神......等)表達感謝守護與犒賞辛勞的心意,也希望未來一年能繼續獲得神祇保佑。 

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薑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可謂是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傷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赤豆飯吃,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蘇州釀酒。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這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美好祈願。

閩南薑母鴨。閩南一帶當地人會在冬至享用薑母鴨。薑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薑(薑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一來驅寒強身,二來增加節日的和樂氣氛,以討吉祥。

湖南冬至肉。湖南人過冬至,會殺雞宰豬,把肉陰乾,稱為冬至肉。有俗話說「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長沙城鄉居民習慣在冬至前後製臘魚臘肉,將魚肉用鹽醃四五天後掛當風之處晾乾,然後用木屑、穀殼、橘皮、花生殼熏烤,或掛柴灶上熏煙,至其色金紅,叫「冬臘肉」,可貯留至次年夏日不腐。

2/北方習俗

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北方地區家家戶戶吃水餃。」「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一到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捨藥留下的。吃水餃是為了祛病驅寒,在嚴冬裡不凍耳朵。

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麵」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其實在古代,北方都是吃餛飩過冬至的,現今四時可用的餛飩在過去是冬至的「獨家」食品。

至餛飩的意義主要在祭祀,其次才是食用。記敘清代北京風俗的《燕京歲時記》提供了一種解釋:餛飩「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所以說,有古人認為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破陰釋陽,資助天地間陽氣生長。
 

                                         
                                                                                  圖編  陶文/新紀元

 

3/冬至三大禁忌 

冬至是舉家團圓的日子,不過,鮮少人知道這天有些禁忌,民俗專家建議民眾盡量不要碰觸,避免招來厄運。 

吃湯圓避免「單數」:

吃湯圓盡量「成雙成對」,因為吃單數可能會增加落單的可能性,還有盡量吃白色與紅色湯圓,分別可招人緣與姻緣。

避免在外逗留:

冬至當天大約下午5、6點天色漸黑,陰氣會隨之變重,人的陽氣變弱,所以盡量不要在外逗留,早點回家;除此之外,當天在外避免身著全黑或全白的衣服。

冬至前後不宜結婚:在傳統禁忌中,結婚盡量避開「四立四至」,古人認為這是不吉的「四絕日」及「四離日」,其中就包含冬至。

三.冬至養生

氣始於冬至。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自然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1/養心要寬厚暢達

養生也要重點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兒女要對老人噓寒問暖,使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保養。

2/保暖要從腳開始

冬至陰寒之氣隆盛,成為「進九」之始。在冬至養生中我們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我國大部分地區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所以冬至養生首先要多著衣、避寒邪,特別是要注重足部的保暖。

3/運動要動中求靜

冬季運動,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襲,其次運動量不宜過大,要在動中求靜,以臻安身靜體、氣定神閑的境界。法輪功、八段錦、太極拳等平和的運動都是很好的選擇。

4/飲食要補充津液

冬至日不可吃太過辛辣刺激的食品,過食辛辣只可生陽動火,導致內熱積聚,鬱熱上沖。過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導致飲食不化,聚濕生痰。北方在補充熱性食物的同時,也得吃一些補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薺、藕、梨、蘿蔔、白菜等。

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穀、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飲食文化。

校對審稿:張姬英
圖片編輯:陶文
責任編輯:Jordana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