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中國製造2025」惹麻煩 特朗普建議習近平停止


中共以國家支持為前提,推動主導未來技術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成為解決美中貿易戰最大障礙之一。(大紀元資料室)

中美兩國首腦11月底在G20峰會上會晤。

有美媒稱,兩國在《中國製造2025》計畫上的分歧,將為「特習會」蒙上陰影,因此建議習近平現在應該回撤該計畫,將來說不定還會因此而感激特朗普。

文 _ 王華

多方困境下 中共被迫提出2025規劃

2015年3月5日,在12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表示,「要推動我國產業結構逐步邁向中高端。製造業是我們的優勢產業,要實施『中國製造2025』,就必須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我國從製造大國轉向製造強國。」

根據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儘管2014年中國裝備製造業產值規模突破20萬億元,占全球比重超過三分之一,穩居世界首位,但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主要原因是裝備製造業創新能力不足。

大陸專家稱,當時中國經濟面臨四重困境:不僅出現了增長速度換檔減速、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迫切要求,形成「三期疊加」現象,而且出現了「三期疊加」與民營企業發展困難期相互交織局面,呈現「四期交織」狀態。

當時中國由於經濟由高速轉為中低速成長,為了避免陷入「硬著陸」風險,不斷採取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釋出大量流動性來挽救經濟。包括2008年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振興方案,以及近幾年不斷祭出降低利率、調降存款準備等措施。

但維持數年的貨幣寬鬆環境下來,超發貨幣造成的相關後遺症也陸續浮現,包括投資無效率、地方債務問題、股市和房市等資產價格泡沫化等等。其實,造成貨幣超發而衍生各種泡沫經濟後遺症的根本因素,還是在於實體經濟的不振;如果實體經濟得以改善,那麼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即可落日退場。而要解決中國經濟困境的關鍵,仍在於如何提高生產力。

於是,「中國製造2025」就在這種困境下出臺了。它瞄準先進製造和高端裝備以提高高科技生產力,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等領域作為發展重點。

2025想超歐日趕美國 違規搶技術

其實,全世界各國都有自己未來經濟發展的規劃,比如2008年美國在金融危機中開始反思,由於過度依賴虛擬經濟,引發次貸危機,危及到實體經濟,從美國波及到全球,教訓深刻。痛定思痛,美國2009年提出了「再工業化」、「本土回歸」、「重振製造業」。

德國製造業實力雄厚,在金融危機中也受到衝擊,但抗風險能力較強,走出低谷較早,還對歐盟幾個瀕危國家提供支持。德國提出「工業4.0」,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先聲奪人。

此外,歐盟也提出工業占GDP的比重從2011年的15.1%提高到2020年的20%,日本發布製造業競爭策略,印度也提出「印度製造」的概念。

在中國,習近平提出了兩個百年計畫,具體落實到工業領域,那就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工業化,在建國100周年時進入世界工業強國的前列,於是,李克強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

既然各國都結合本國實際提出了各自的產業計畫,為何唯獨中共的產業計畫被世界各國詬病呢?

因為中共想以違規的方式彎道超車。


德國「工業4.0」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先聲奪人,而中共的「中國製造2025」卻被世界各國詬病,因為中共想以違規的方式彎道超車。(大紀元資料室)

2015年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目標要在2025年時,讓中國從製造大國蛻變為製造強國,2035年時要超越德國、日本,2045年時要趕上美國,在全球具有引領力量。

這個製造業美夢,就如同「一帶一路」的中國夢一樣,令外界擔憂。

這個強國美夢如何才能實現呢?根據中共的說法,全球製造業已形成四級梯隊發展格局,第一梯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第二梯隊則是以歐盟和日本為主的高端製造領域。而中國屬於第三梯隊的中低端製造領域。

中國製造業要能「超歐日、趕美國」,順利往智能製造方向升級,關鍵是如何拉近中國與這些先進國家的高階技術能力差距,於是,攸關「中國製造2025」計畫如何落實執行的「十三五」計畫(2016至2020年),提出了三個主要策略:自主發展、引進來、走出去。

簡單的說,自主發展就是以往的土法煉鋼,而引進來、走出去的目的就是拿來主義,把西方先進科技,繞開正常支付專利使用費的途徑,而是以市場換技術、以併購買技術這些彎道超車的不正當手法把技術搶過來。

自主發展部分,中國「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2020年時要重點建成15家左右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培育認定100家左右重點實驗室等。不過這些實驗室的水平將比美國落後十多年。

在「引進來」以市場換技術方面,「十三五」計畫提到,將在沿海地區培育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基地和經濟區,擴大開放投資領域,放寬准入限制,積極有效引進境外資金和先進技術。

於是就有了2018年11月中共提出制定「2035國際標準化」的口號。

在「走出去」以併購買技術方面,近年中國已陸續成立各種產業大基金,除了支援相關重點產業的資金需求之外,也積極透過直接或間接方式,與先進國家企業、基金合資,或者直接併購國外企業,以快速引進或取得相關技術專利,從2014到2016年,已有多起中國併購歐洲企業的例子。

不過,德國政府否決來自中國的收購案,如中國投資基金──福建宏芯基金(FGC)想以6.70億歐元收購德國晶片設備製造商Aixtron的併購案,德國政府還以「戰略安全」為由,否決了中國煙臺臺海集團對高強度材料領域的技術領先者、德國萊菲爾德公司的收購等。德國政府批評說,中國透過收購德國企業來獲得各項關鍵技術,但中國卻對歐洲企業在中國的直接投資採取歧視性要求,形成雙方之間不公平的競爭。


2016年福建宏芯基金想以6.70億歐元收購德國晶片設備製造商Aixtron的併購案,被德國政府以「戰略安全」為由否決。(AFP)

中共「拿來主義」受挫

中共想以市場和併購來獲取先進科技,不但在德國受阻,在美國更是受到了最大的阻力。

美國不光阻止中國企業的收購,還進一步制裁中興公司、福建晉華等公司,而且還頒布了一系列的技術出口禁令,不准高科技產品出售到中國,同時也不給中國理工科留學生到美國學習的簽證,特別是涉及2025規劃的專業,清華北大的高材生都不給簽證,他們目前只能到歐洲留學。

歸根究柢來看,「中國製造2025」根本想法是講求速成,冀望以抄短路來快速達到製造強國,這種夢想顯然過於樂觀。

「中國製造2025」的核心是科技創新,這需要深厚的基礎研究作為支撐,但這方面也是中國最薄弱的。

2018年5月29日,習近平在中興通訊事件之後出席中國科學院第19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14次院士大會上的談話指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的弱勢、短處依然突出,加上企業對基礎研究不夠重視,導致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工業母機、高端晶片、基礎軟硬體、開發平臺、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瓶頸相當明顯,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雖然中共一再強調基礎研究對中國邁向製造強國之路的重要性,但是中國的基礎研究經費占整體研發經費比重一直很低。據臺灣學者盧俊偉介紹,自2015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以來,一直維持在5%水準(2015至2017年分別為5.1%、5.2%、5.3%)。這個水準大概只有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例如美國2015年為16.9%),甚至低於中國本身2001至2005年的水準(約介於5.33~5.96%)。

若進一步再以基礎研究經費占各國GDP比重來觀察,2016年、2017年皆約0.11%,仍與2015年0.1%相近,落後世界製造大國或強國的情況幾乎沒有改變。

雖然中國整體研發投入經費近年大幅成長,但是從基礎研究經費占比沒有多少提高的情況可以看出,整體國家的研發重心仍在應用研究、技術發展上。這樣的國家研發策略實際上是在繼續鞏固「製造大國」的地位,而非真正朝向「製造強國」目標邁進。

既然中國不願意從基礎研究扎根做起,那麼達成「中國製造2025」的主要策略重點即著重於「拿來主義」、模仿學習的速成道路,包括對外資企業實施以技術轉移換取市場准入,以各種方式(包括企業合作或人才交流學習)竊取外國核心技術等等,並且以政府財政補貼、金融資源支持、政府採購限制等形式扶持重點領域的中國企業。

「拿來主義」可以造就製造大國,卻不能快速成為製造強國,特別是中共的意識形態:馬列主義或共產主義制度,被西方自由社會視為類似希特勒那樣的極權體制,是受到竭力抵制和對抗的,加上中共近年來大肆滲透到西方,比如新華社在世界中心紐約時代廣場上大幅 LED廣告、到處可見的類似特務機構的「孔子學院」,還有藉「一帶一路」輸出過剩產能的同時,也把中共的強權和貪腐帶到了當地。


中共近年來大肆滲透到西方,比如到處可見的類似特務機構的「孔子學院」。中共紅色滲透正引發西方社會的反擊。(大紀元資料室)

中共的紅色滲透引發了西方社會的反擊,美國就是帶頭抗擊中共的先鋒。中美貿易戰其實不是貿易戰,而是類似對前蘇聯的新冷戰,是自由社會全面對抗中共極權體制的號角。

2025惹麻煩 習近平應感謝特朗普

中國製造2025規劃不但給西方帶來巨大威脅,也給中國人帶來不利。

11月22日,彭博社駐北京記者邁克爾.舒曼(Micheal Schuman)撰文表示,2025計畫可能會給中國經濟帶來更多的麻煩,甚至超過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所以他認為習近平應該停止該計畫的實施,並感謝特朗普。

把大量資金投入到一個優先發展的行業,並不一定就會引發競爭和創新,這是舒曼的第一點理由。據新聞看點報導,這幾年大陸電動單車發展很快,這是因為中共政府對這個行業有大量補貼,所以滋生了很多電動車企業,但是技術上真正有競爭力的公司卻少之又少。也就是說,這些企業並不是靠技術在搶占市場、獲取利潤,只是為了拿到政府的補貼。

中國春華資本集團主席兼創始人胡祖六也持同樣的觀點。他在11月9日的一個財經論壇上表示,未來中國經濟只有依靠創新和技術進步才能有效地可持續增長,但不要期待「中國製造2025」能帶動創新,因為「創新不能靠發紅頭文件,不能靠領導的批示,甚至不能靠『中國製造2025』這樣的宏偉規劃。必須有創新的機制、環境,形成創新文化。」

然而,當今大陸科技項目的立項評比,有太多的黑箱作業,科技水平反倒不是最關鍵因素了,就跟中科院評院士一樣,很多無才無德的人反而當上了院士。這樣選拔出來的公司政府給錢搞產品,能搞出好東西來嗎?

可想而知,靠著政府補貼才能存活的這些所謂「高科技」企業,它們的心思並不在發展創新上,而是在想怎麼能從政府手裡多要點錢。這就出現了舒曼指出的第二個問題,沒有技術創新,在國際市場上就會失去競爭力。

靠中共政策傾斜發展起來的企業,沒有在真正市場的運作經驗,不知道如何與那些已經得到消費者信任的產品競爭。就像是在籠中長大的鳥,回到大自然,卻沒有捕食的本領,最終可能就會餓死。

2013年比亞迪在洛杉磯開了一個工廠,也是第一個中國公司在美國獨資建造的純電動公交車工廠。最初比亞迪在洛杉磯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是隨著它們生產的電動大巴機械故障不斷,外界的質疑聲音越來越多。舒曼指出,如果有別的選擇,美國和歐洲的消費者是不會讓自己的孩子乘坐這樣故障頻出的公共汽車的。

那怎麼辦?比亞迪只能在價格上做文章,這也應了中國那句話「便宜沒好貨」。但是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外國政府會採取措施保護本國企業。這就是舒曼所說的第三點,中國的高科技產品成了外國政府打擊的對象。

特朗普政府的很多關稅目標都與「中國製造2025」有關。11月22日《華爾街日報》消息說,美國正在說服德國、日本、意大利等西方盟友,避免使用華為的電信設備。美國官員把他們認為存在的網路安全風險,已經告知了這些國家官員和電信高管。


特朗普政府的很多關稅目標都與「中國製造2025」有關。美國正在說服德、日、意等盟友,避免使用華為的電信設備。(AFP)

外國政府的干預下,中共「圈養」的公司不能在市場上傾銷產品,這些企業就將面臨倒閉。如此一來,「殭屍」企業增加,銀行體系的壞帳也會增加。這種惡性循環,會更加拖累中國經濟。

舒曼認為,如果習近平在阿根廷能夠承諾在「中國製造2025」問題上回車,這不僅會緩解與美國的貿易緊張關係,也會真正促進國內的競爭,因為中國的私營企業有足夠的能力研發高科技產品。這樣說來,習近平將來說不定真的要感激特朗普呢。◇

新紀元周刊 第611期

新紀元周刊 電子雜誌 一年訂閱 ( 點擊進入 )

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機場書店

香港機場、新加坡樟宜機場、台灣松山機場、台灣桃園機場、台灣高雄機場、台灣台中機場等。

一般書店

香港田園書店、台灣誠品書店、台灣三民書店、台灣建弘書店等。

其他販售處

請逕洽各國服務處或地方書店。

特朗普的中國政策

一路走來,從國際局勢變化到面對北京政府的心路轉折,如何演變?且看分曉: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