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世界工廠加速坍塌 「北京共識」瓦解


過去幾十年,外資爭先恐後湧進中國又一波波撤離,中國經濟受到巨大衝擊。圖為2016年1月27日,廣東省東莞的一家關閉的工廠外。(Getty Images)

過去幾十年,外國資本爭先恐後地湧進中國建構起「世界工廠」,一時間中共吹起的「中國模式」甚囂塵上。

然而,中美貿易戰讓中國經濟的虛弱真相盡顯,被中共鼓譟的所謂「北京共識」模式也消聲匿跡了。

文 _ 程靜

外企加速撤離

隨著美中貿易戰開打,今年以來,更多在中國大陸的外企計畫或已經撤離中國。

9月10日,臺灣《工商時報》報導,臺灣IT大廠紛紛計畫將生產線撤離大陸。廣達的伺服器、和碩的網路通訊產品,都可能從大陸搬回臺灣生產,另一伺服器大廠的緯創,更考慮重啟從2004年之後生產線便停擺的菲律賓蘇碧灣廠。

《日經新聞》8月28日報導,日本化學製造大廠「旭化成」(Asahi Kasei)決定,將製造汽車零部件的中國分廠遷回日本。

與此同時,世界排名第二的重化工業產品製造公司「小松製作所」(Komatsu)將改用在美國、日本和墨西哥的設施生產液壓挖土機零部件。

日本三菱電機也正在將生產線轉移出中國,其位於大連地區的生產線為美國市場生產約70%的出口機器產品,而這些生產不久後將搬到日本名古屋。

此外,為蘋果生產電源組件的臺達電子,7月31日宣布將生產線從中國擴展至泰國;為Bose音響生產耳機的美律實業,也把部分半製成品從中國運至泰國完成組裝。

7月16日,日本歐姆龍有限公司的蘇州工廠宣布永久停工停產。

5月,荷蘭飛利浦照明關閉深圳工廠;全球最大硬盤製造商美國的希捷從蘇州撤離;日本尼康關閉無錫工廠;韓國樂天集團撤離中國;奧林巴斯宣布深圳工廠停工停產……這個撤離名單越來越長。

還有一些外企表示準備撤離,彭博報導,英業達、仁寶等臺灣科技製造大廠,正準備將生產版圖移出中國,轉向東歐、墨西哥與東南亞地區。

更有多家美商表示,考慮撤出中國市場或降低在中國的投資,如果2000億美元的最新關稅開始執行;醫療產品製造商Premier Guard的歐洲主管亨波斯(Charles M. Hubbs)表示,關稅升級前,將約30%的產品(生產)從中國轉到美國,關稅生效,可能將約60%的中國製造業轉到美國。

中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外資

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外商蜂擁而入,僅蘇州開發區就吸引了約150家世界500強企業,「蘇州堵車,全球缺貨」,作為中國「世界工廠」的典型蘇州市,當時流行的一句話,真實反映了這個城市與全球跨國企業的密切聯繫。

中國就此成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傳遍世界。

外資,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據官方數據,中國出口額占GDP總量比重,2006年最多時達到35%,而外資占全國出口總額比重最多的2005年,達到近60%;外資占全國淨出口總額比重最多的2011年,達到84%。外資被外界稱為中國當之無愧的外匯挖掘機。


外商貨物的淨出口和全國貨物的淨出口的總額及比值。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總署。(文風製圖/大紀元)

外商一波波撤離 「中國製造」坍塌

外商撤離中國早就開始,特別在中共2008年開始逐步取消對外商的各項優惠,到2010年外商的「超國民待遇」徹底終結後,外商執迷於中國的稅收優惠、零成本環境、廉價勞動力等「紅利」逐步消失。


外商一波波撤離中國早就開始,特別是在中共對外商的「超國民待遇」徹底終結後,中國「世界工廠」逐步坍塌。圖為在中國東莞一家生產木製玩具的外企工廠。(AFP)

中國產業信息網2013年5月20日分析報告稱,2012年1月至11月蘇州市虧損企業達2811個,虧損面28.3%,同比上升5.7個百分點。意味著幾乎每三家蘇州企業,就有一家虧損。蘇州的GDP增速也從2010年的最高點13.2%直落到目前的7%。

而蘇州,僅僅是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從盛到衰的縮影。外商開始一波波地撤離中國。「該走的已經走了」,東莞臺協執行常務副會長謝慶源說。《聯合早報》2017年1月報導,曾經撐起了東莞製造業半邊天的臺商,在1999年前後曾經創造東莞一半以上的GDP,數量最多時有5000多家,已經跌至2000家。

中國製造業衰敗,很多外企早看出苗頭,迅速撤離,從外資對中國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迅速下滑可見一斑,從2000年的10.24%直落到2016年的1.46%,外商不再投資擴大再生產。

《蘋果日報》9月10日報導,占內地吸收外資總量54.2%、截至2017年累計項目近40萬個的港資,以加工出口為主的中小企業大批倒閉,他們被趕出珠三角,美其名曰「騰籠換鳥」,但未見迎來「高新科技」,反而處處廠房空置,一片冷清。

近日,在廣東珠三角地區設廠的香港商人傑斯告訴《自由亞洲電臺》,如果中美貿易戰持續,保守估計,廣東省起碼有半數工廠會倒閉。有業界人士表示,現在製造業撤離中國已成行業標配。貿易戰下,「中國製造」加速坍塌。

中國製造比美國製造成本高

即使沒有貿易戰,中國的經商環境已無優勢。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對整個製造業來說,中國的勞動力、稅收及各項成本都在節節攀高。中企也不堪忍受,開始嘗試到海外發展。近幾年,有報導透露,中國製造甚至比美國製造成本還高。

2014年,總部位於河南新鄉的中企金龍集團在美國阿拉巴馬州投產。董事長李長傑當年6月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說,在美國建廠的很多成本比國內要低,包括工業用電、油料等,唯一高的是工人工資,「綜合來看,各項成本有高有低,但統算下來還是很合算的。」

2016年,全球最大汽車玻璃單體工廠福耀玻璃集團到美國建廠,董事長曹德旺的一番話引起轟動。

曹德旺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中國製造業的綜合稅務比美國高35%,而且是「全世界最高的」。中國僅人工成本低於美國,其他生產成本都比美國高,在美國開廠利潤還高於中國。他對中美經商成本一項一項對比,得出結論,在美國生產玻璃比在中國總利潤會相差40%。


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曾對中美經商成本一項一項對比,得出結論,在美國生產玻璃比在中國總利潤會相差40%。(余鋼/大紀元)

曹德旺更舉波士頓諮詢公司2013年的研究報告,2013年美國製造比中國成本高5%,但到2015年,兩者拉平,預計到2018年,美國成本將比中國便宜2%至3%。

鳳凰網2015年12月曾報導,浙江企業「江南化纖」2015年到美國南卡羅萊納州投資辦廠,主要原因是國內綜合成本連年攀升,頗感吃力。「江南化纖」測算比較了創辦相同規模企業的中美成本,並提供了部分成本構成對比表。

雖然是些個案,但國內製造成本的連年大幅攀升卻是不爭的事實。

天津財經大學教授李煒光測算,大陸企業綜合稅負達到50%以上,在21個亞太經合組織國家中排名第四。另有分析說,中國的稅率,如果企業老老實實交稅,基本上處於死亡的邊緣,這就是「死亡稅率」。

勞動力成本走高致中國製造衰落?

很多人把「中國製造」競爭力下跌歸咎於勞動力成本走高,微信公眾號「工業4點0研習社」撰文表示,德國和瑞士勞動力成本比美國都高出20~30%,早就不應該有大規模工業生產了?恰恰相反。他們在製造業的金字塔頂端遊刃有餘。

德國著名品牌阿迪達斯已經把產品線搬回德國,回歸了「德國製造」,用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解決勞工成本問題。

文章說,阿迪達斯正在德國建一個4600平方米的「機器人工廠」,起名「速度工廠」(Speed factory),他們的技術合作方也是一家德國科技公司。這家工廠只有160名工人,卻可以實現100萬雙鞋的年產能。

文章認為,令人細思極恐的是,藉助高度自動化和商業模式的改變,以後歐洲製造不僅會繼續把控高端精密技術生產,還可能收復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部分江山。

中國製造業也在聲稱轉型,由低端轉向高端,一些工廠的自動化程度已經很高,但是,文章說,他們依靠的是西方的技術和技師。有業界人士談到中國製造業前景說,「工業的母機」都不好,何談下游?

今年4月,中國的電信設備製造商中興通訊公司因多次透過空殼公司,向伊朗和北韓輸送通訊設備,違反美國出口禁令,遭到美國商務部長達7年的禁令,即禁止美國企業向中興銷售零件,以致中興「進入休克狀態」。可見中國高科技產業多麼脆弱。

而就中國的營商環境而言,據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2017》:全球190個國家營商環境排名,中國是78名,雖然比前一年提前兩位,但仍然遠遠落後於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第8名,英國第7名,以及第三大經濟體、同為亞洲的日本34名。

如果考慮全球經濟體營商環境分項指標排名,中國辦理施工許可證,是基本墊底的177名;納稅131名;開辦企業127名;保護少數股東123名等;就更落後了。

有分析認為,「營商環境」不是孤立的經濟問題,而是牽扯到中國的政治經濟架構,若要挽留外資,需徹底進行改革,否則,「中國製造」如何再次崛起?

美國將發動「3零2停1允許」攻勢

9月8日,特朗普在推文中再次提到:「如果美國向中國銷售一輛車,關稅是25%。如果中國往美國賣一輛車,關稅2%。有任何人認為這是公平的嗎?美國被欺詐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美國將發動「3零2停1允許」的「秋季攻勢」。

而中共急忙宣布邀請華爾街多位頂級銀行家參加9月16日「金融圓桌會議」。

美國對中共的要求是什麼?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8日接受《CNBC》的採訪,清晰而且強硬的表達「3零2停1允許」。

「3零」就是「尋求零關稅、零非關稅壁壘、零補貼」,「2停」就是「停止盜竊知識產權和技術轉移」,「1允許」就是「允許美國人在中國擁有自己的企業」。這是近期美方官員最清晰地闡述華盛頓的訴求。

外資如何大舉進駐中國的

北京或許至今還沒想明白,美國一再升級的強硬態度哪裡來的?這要追溯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中美達成了什麼「交易」。

上世紀70年代末,經歷過毛澤東的一系列政治運動及「文革」浩劫的中國,經濟頻臨崩潰,可謂「一窮二白」。中國人對共產黨的信任也達到最低點,中共政權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此時中共急需發展經濟「以證實統治的合法性」。

鄧小平1979年提出讓中國過剩勞動力與國際過剩資本相結合的「引進外資」政策。

1979年7月,中美兩國簽訂了中美貿易關係協定。1980年2月,雙方給予最惠國待遇,即在貿易、關稅、航運、公民法律地位等給予優惠和豁免。

西方的政治家和理論家期望,中國經濟發展會引發政治民主化。美國之音2007年12月報導,通過經濟繁榮最終導致政治民主化的看法,是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基礎。

2001年,中國在美國的支持下,進入世貿組織(WTO),作為WTO的一員,中國可以無條件地享受所有成員國的最惠國待遇。


中國在美國的支持下進入世貿組織(WTO)後,外商投資規模迅速擴大,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圖為瀋陽的一家鞋廠。(Getty Images)

這期間,外商投資規模迅速擴大。中國吸收外資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外企帶來的高技術,雄厚的資金等,推動了中國經濟,GDP總量迅速膨脹。據中共官方數據,GDP排名,中國2006年擠下英國,2007年超過德國、2010年再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模式」西方期望幻滅

對於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2004年,美國高盛公司的資深顧問喬舒亞.庫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兼任清華大學教授)認為「北京共識」(北京的專制意識形態)將在全球範圍內取代「華盛頓共識」(美國的民主自由價值理念)。

一時間,「中國模式」「北京共識」甚囂塵上。

而中國經濟發展推動自由民主化了嗎?卻鮮少有人提起。雖然中共不斷承諾,將逐步全面開放。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中共在WTO上的承諾很多沒有兌現。

中國對外開放的30年,經濟學家何清漣撰文結論:「中國外資神話的幻滅」。何清漣分析:「不是外資改變了中國的制度環境,而是外商順應了中國腐敗的制度環境,與中國政府官員形成了一種有別於中國企業界的『政商結合』。」

「不是外國『反華勢力』對中國成功地實行了『和平演變』,而是美國、歐盟等國學會了在謀求共同的經濟利益的基礎上與社會主義中國『和平共處』。」

外商知識產權被盜竊

不過,在中共利用外商「盜竊」了西方技術、榨取最大利益後,開始排擠外商。

《經濟學人》雜誌2009年10月15日援引上海美國商會、中國歐洲商會、美中商業協會等三大外商遊說團體的報告,在華外商抱怨說:「在中國做生意,最大的痛苦不在於商品取得與成本控制等商業問題,而在於政策補貼、限制入市、法規衝突、智識產權保護,以及黑箱作業的獨裁官僚體系等有形無形的貿易障礙。」

但是,中共並不承認盜竊知識產權,並且對中企的盜竊行為長期不作為。

何清漣總結道,對中國廠商盜竊它國知識產權問題,中共政府的做法是:一是凡外商訴諸中國法庭的知識產權侵犯案,基本不予懲罰;二是鼓勵中國法律界人士專門研究如何應付美國的「337調查」;三是盡量利用WTO的條款,減弱美國「337調查」的作用。四是制訂一系列行政性法規,強制中外合資企業的外資一方轉讓技術。

在這種情況下,外商只剩下兩條路:一是被排擠出中國市場,二是將自己的技術變換成中國合資方的技術。「337條款」是針對一切不公平競爭行為或向美國出口產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貿易行為,例如專利侵權、壟斷等。

知識產權被盜也給美國經濟造成巨大損失。今年2月,美國知識產權被盜問題委員會報告,仿冒、盜版以及盜竊商業機密等與知識產權相關的問題,每年美國經濟損失在2250億到6000億美元。其中,僅盜竊商業機密一項就損失了1800億到5400億美元。


仿冒、盜版以及盜竊商業機密等與知識產權相關的問題,使每年美國經濟損失在2250億到6000億美元。圖為武漢一家書店。(Getty Images)

因此,美國不斷對中國發起「337條款」調查,中國已連續15年成為世界上337調查最多的國家。

此外,美國過去20多年還5次對中共發起301調查,主要針對與技術轉讓、知識產權和創新有關的法律政策或做法。但最後都以雙方妥協和解告終,美國無法根本制止中共竊取知識產權。

中共為何堅持「盜竊知識產權」?這是它實現產業升級以及後來的《中國製造2025》的基礎,因此只考慮如何應付美國的調查,而避開知識產權問題。

中共還看準了美中經濟已經是相互捆綁。中共副總理汪洋2013年甚至說,美中經濟是「夫妻關係」,雙方可吵架,有分歧,但必須增加了解,增強互信,「培育共同的生活基礎。」「我們兩家不能走離婚的路。」

前幾屆美國政府對中共都採取了「綏靖」態度。前白宮首席戰略師史蒂芬.班農2017年12月在日本發表演講時稱,歷屆美國政府對中共採取綏靖政策,讓美國國民成為中共經濟擴張的犧牲品,「這使美國變成了像中國的附屬國一般。」

在美國姑息中共「不公平貿易行為」的同時,中共繼續「合法」維持了30多年的統治,成為政治上獨裁與國家資本主義結合的怪胎。

特朗普上臺 中共不公平貿易行為遭拷問

這一切,在2016年底開始有了翻轉。政治素人特朗普2016年11月當選美國總統,即開始了對中共大聲說「不」的歷程,即解決外商在中國遭遇的歧視問題,終結中共不公平貿易行為,獲得美國朝野及民意的支持。

2017年8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正式啟動301調查,主要針對與技術轉讓、知識產權和創新有關的法律政策或做法。

2018年3月,美國從對中國鋼鋁加徵關稅,到7月對中國340億美元產品徵稅25%,及8月追加160億徵稅,再到9月結束2000億美元商品徵稅的聽證,更大規模針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箭在弦上。


今年以來,美國總統特朗普不斷發起貿易攻勢,中國經濟的虛弱真相盡顯。(Charlotte Cuthbertson/英文大紀元)

而中共早前則表示「以牙還牙」,對5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徵稅,並公布了600億美元的報復計畫。不過,中共的報復性關稅總額已達到1100億美元,已占了中國從美國進口所有商品的85%。

特朗普表示,如果中共報復,就會跟進2000億;此外還可以跟進3000億美元。總額可以到達5500億美元。

與此同時,美國與歐盟簽訂了貿易協定,與墨西哥達成協議,之後與加拿大、日本談判……一個全球化的經濟「制裁」中共的局勢正在形成。

對於貿易戰越打越激烈,中共媒體一再鼓譟說,是美國看不得中國的崛起。但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評論:「美國實質上會歡迎任何國家崛起,在技術上,在某些領域甚至超過美國。但是美國政府和美國人民不願意面對的,是一個極權政府支持的盜竊集團,系統性的竊取知識產權,再反過來,在國際市場上跟失主的產品來競爭,把自由世界的市場競爭基本原理都給顛覆了。

「並且中共還想藉著它的產品走向世界,把邪惡的共產主義信條也向世界推廣。這個是從政治上、經濟上、技術上,美國都不可能接受的。」

貿易戰下 中國經濟敗象顯

貿易戰下,中國經濟持續下行。上證綜指一度跌破2700,今年以來累計跌近20%。人民幣兌美元一度貶值超過9%。中國消費和投資的持續低迷,出口增速正在放緩……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前景持悲觀情緒。

中國股市專家、里昂證券中國資本准入負責人Alexious Lee表示,A股恐未見底,更多的痛苦或在後頭。投資銀行野村證券(Nomura)報告說,中國經濟正遭遇嚴重逆風。

隨著國際貿易正在枯竭和中共陷入嚴重的債務困境,美國經濟學家和投資銀行家James G. Rickards撰文表示,這標誌著中共曾經「灰姑娘水晶鞋」的幻境被戳破,會面臨經濟放緩和社會動盪。◇

新紀元周刊 第603期

新紀元周刊 電子雜誌 一年訂閱 ( 點擊進入 )

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機場書店

香港機場、新加坡樟宜機場、台灣松山機場、台灣桃園機場、台灣高雄機場、台灣台中機場等。

一般書店

香港田園書店、台灣誠品書店、台灣三民書店、台灣建弘書店等。

其他販售處

請逕洽各國服務處或地方書店。

特朗普的中國政策

一路走來,從國際局勢變化到面對北京政府的心路轉折,如何演變?且看分曉: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