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拐點」出現 中美對抗決定未來格局


中美兩國關係「拐點」在2018年已經出現。未來三十年,美國和中國的這種對抗關係,將主宰國際格局和世界局勢。(AFP)

美中貿易戰硝煙初起,中方應接不暇之際,3月16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臺灣旅行法》,鼓勵美臺之間所有層級互訪。隨後北京動作連連,40天內兩次急召北韓領袖金正恩訪中、拉攏態度強硬的印度總理莫迪、放寬對韓商品和旅遊限制、李克強出訪日本並簽署系列合作協議……

中國與這些周邊國家的關係急劇轉變。而這一切,都隨著《臺灣旅行法》出現而發生。

1971年以來的中美戰略合作已告結束,兩國關係「拐點」在2018年已經出現。未來三十年,美國和中國的這種對抗關係,將主宰國際格局和世界局勢。


(AFP)

文 _ 季達

2018年3月16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臺灣旅行法》,臺灣旅行法成為美國正式法律。

3月18日,臺灣民進黨籍的高雄市長陳菊(她隨後被升遷至臺灣總統府祕書長)前往華盛頓作正式訪問。

3月20日,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瀚訪問。

3月26日,北韓領袖金正恩抵達北京,進行了兩天的祕密訪問,中國官方報導明確說他的訪問是「應中國政府的邀請」。

4月10日,中國政府宣布外交強硬派王毅訪問日本,就「李克強總理訪日進行磋商準備」。

4月17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興通訊全面技術封鎖。

4月24日,美國媒體爆出聯邦調查局FBI對華為進行全面刑事調查。

4月24日,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的印度總理莫迪「非正式」緊急訪問中國,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了「六輪會談」。

5月2日,中國宣布放寬對韓國商品和旅遊的限制。

5月5日,美國駐印度大使首次訪問達蘭薩拉,會見達賴喇嘛。

5月8日,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問日本,不但重開中日韓三國峰會,而且和日本簽署系列合作協議。新華社的報導說,日本國內「普遍認為『合作』是唯一出路」。

請留意上述事件的日期。

日本首相還是安倍晉三,釣魚島仍然由日本嚴密控制,韓國雖然更換了總統,但薩德反導系統仍在繼續安裝,印度軍隊同樣在中印邊境嚴密布防,三十個山地師的假想敵仍然還是中國。一切照舊,但中國與這些國家的關係突然發生急劇轉變。

而這一切,都隨著《臺灣旅行法》出現而發生。

中美關係,在2018年3月分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拐點,這個變化未來將影響全球的格局繼而出現根本性的調整。


美國《臺灣旅行法》的生效,衝擊美中臺關係,也由此影響世界格局。(新紀元合成圖)

前一個拐點是1971年

中國外交界有一句話:中國外交就是對美外交。這樣說或許有些極端和絕對,但如果按重要性來說的話,對美國的外交,絕對占到所有中國外交的50%以上。中國只有駐美大使是「副部長級」,而幾乎所有的駐美大使,隨後都會成為中國外交的重量級人物,成為部長或者是主管外交的國務委員。

但共產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的關係,在前期一直是敵對的。1971年,尼克森總統的安全顧問基辛格博士,借道巴基斯坦祕密訪問北京,回到美國四天之後,尼克森宣布將會訪問中國。這是中美關係的第一個拐點。

有美國的國際關係學者認為,前蘇聯解體始於1971年,因為當時東歐共產集團的左翼(地理左翼),中共為核心的亞洲共產黨集團開始正式與母集團分裂。美國和中國,從1972年開始達成了全面的戰略配合。

美國得到的利益是明顯的,首先是以一個較為體面的形式,從泥沼深陷的越南戰場脫身而出,並且在與蘇聯的全球對抗中立即取得了優勢,阻隔了共產主義在亞洲的繼續擴張,並最終戰勝前蘇聯,成為世界上唯一的霸主。

而中國的利益更是同樣顯著。拋開1980年代之後中國改革開放從美國得到的資金、技術以及市場不談,在國家戰略上,中國也因美國的幫助獲得了諸多好處。

1971年,基辛格訪問中國之後三個月,中國加入聯合國,「繼承」中華民國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並「驅逐」臺灣的中華民國。這個過程中,美國沒有動用自己的超級否決權。


1971年中共加入聯合國,「繼承」中華民國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並「驅逐」臺灣的中華民國。圖為1971年11月15日,中共代表團首次代表中國出席聯合國大會。(AFP)

1972年,美國中央情報局結束對西藏四水六崗遊擊隊的訓練和支持。

1974年,美國默許中國奪回西沙群島。戰事爆發前九個月,美國下令所有南越海軍艦艇上的美國軍事顧問(其實是美軍的操作員)不得隨艦艇出海。在西沙之戰時,美國在菲律賓有兩個空軍基地,戰機飛抵戰場只需要十分鐘。雖然美國仍然和南越有軍事聯盟關係,但美國沒有任何動作。

1980年,美國供應的雷達設備在新疆設立,安裝和調試全部由美軍進行。這是中國第一次擁有遠程雷達技術。

1984年,美國向中國出售黑鷹直升機,到1989年美國開始禁運為止,總共交付給中國24架。雖然1989年美對華實行軍事武器禁運,但1993年以後仍然繼續供應黑鷹零配件。

1987年,美國向中國出售火炮雷達。此前1981年,在美國默許下,英國向中國出售火炮雷達,是中國首次獲得火炮和雷達結合的技術和概念,並在隨後的對越邊境戰中獲得優勢。

但中國獲得的最大戰略利益,是美國承認大陸而非臺灣,並從臺灣撤離軍事力量。上世紀50年代美軍進入臺灣島和臺灣海峽,人數最多的時候高達兩萬多人。1979年4月,中美建交五個月之後,最後一名美國軍人撤離臺灣。

雖然有90年代的雙方齟齬,但美國向中國開放市場,允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轉移了大量的先進技術。過去三十年,中國大陸所謂的「跨越式發展」,得益於和美國全面的戰略合作。因此,在川普總統上臺之後,雖然他對中國大陸採取咄咄逼人策略,但習近平一直在強調「合作是中美唯一出路」。


1945年9月6日,上海民眾在二戰結束時為慶祝日本戰敗而在街頭串起中華民國及美、英等同盟國國旗。(Hulton Archive /Getty Images)

15年內解決臺灣問題?

但在中國官方的報導中,「合作是中美唯一出路」的說法,已經消失三個月了。

事實上,有一個問題困擾全球關注中國問題的政治家:習近平以什麼樣的理由,來說服第19屆中共中央204名中央委員、174名中央候補委員,以及2987名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修改憲法廢除國家主席的任期限制?

2017年9月,美國政府的情報分析部門,對此已經做出了判斷,即:中國將在10年之內,採用包括軍事進攻在內的一切手段,解決臺灣問題。

過去幾年,尤其是在2016年之後,中國軍隊的布署和動作,基本指向這個方針。中國的中程地對地導彈,和中國大部分的短程和中程地對空導彈,基本全部調防布署於東南沿海;中國軍隊空軍的特種部隊(原15軍特戰旅,原駐湖北襄樊),2017年底調往廣東;中國從俄羅斯買入的最先進的蘇35,全部布署在廣東湛江;中國將三分之一的陸軍改制成為海軍陸戰隊,基地大部分在廣東和福建。

海軍更是如此,中國海軍艦隊,打破原來的北海、東海和南海艦隊的區劃,組成混合艦隊,多次突破第一島鏈進行遠程演習。遼寧艦航母群,多次穿越臺灣海峽。空軍則頻密繞臺灣島飛行,由最初的每批數架編隊,發展成十多架的編隊。甚至中國民航機的新航道,也越來越接近臺灣海峽中間線。


2016年以來,中國海軍艦隊多次突破第一島鏈進行遠程演習。遼寧艦航母群,多次穿越臺灣海峽。圖為2018年4月遼寧艦(前方)在東海「實戰演習」。(AFP)

在南海的島嶼上,中國加緊軍事裝備設置,最少在三個島礁上安裝了中國最先進的遠程雷達,最少在四個島嶼上修建了機場,最少在七個島嶼上安裝了地對空導彈和中程的岸對艦導彈。

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和基辛格決定和北京關係解凍,以共同對付咄咄逼人的蘇聯。雙方形成了國際戰略的全面默契。這個默契的前提之一,就是美國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美建交後美國不再與臺灣維持官方關係。中國則承諾,只要臺灣不獨立,就不以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美國人的態度十分明確,如果發生武力攻臺,美國「幾乎肯定」會軍事介入。

雖然中美關係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陷入低谷,美方撤回了和中國的全面軍事合作,但雙方在政治和經貿上的戰略合作仍持續。

但這種戰略合作關係,2018年徹底中止。

中美對抗時代來臨

《臺灣關係法》自然是中美全面合作中止的直接肇因,但根本來說,這是兩國實力和勢力平衡變化的發展結果。

如果把時間再往前推,2011年中國軍方提出南中國海是中國核心利益,導致當時中美關係在南海問題出現第一個裂痕。隨後,中國推出亞洲開發銀行,撬動美元體系,一帶一路瓦解美國全球戰略,輸出文化和與美國對立的價值觀消減美國軟實力。


2011年中國軍方提出南中國海是中國核心利益,導致當時中美關係在南海問題出現第一個裂痕。圖為2011年7月15日,越南中部港都峴港的美國海軍。(AFP)

同樣在2011年,中國黨內和軍方的左派在全國巡迴演講,標題赫然是「反美備戰除奸救黨」。一批鷹派的軍官和理論官員四處活動,要求全黨、全國回到1971年以前的毛澤東路線,代表人物是戴旭和韓德強。

過去十年以來,中國和美國幾乎在所有的國際戰略性問題上都發生對抗,包括中東、亞太、俄歐。在經濟貿易上,中國以封閉本身市場和國企產業壟斷為工具,盡情以貿易順差攫取利益。在南海問題上,中國拒絕承認國際法慣例,以點代面,全面要求南中國海的主權,威脅到這一地域的美國利益。

70年代以來中美合作的蘇聯威脅前提已經消失,中國轉而與俄羅斯全面合作,甚至取代了前蘇聯,成為威脅美國全球利益的最大角色。在這樣的情形下,美中關係轉向並且出現拐點,完全順理成章。

北韓和臺灣都成了「牌」

從19大只派中聯部部長知會北韓,到習近平40天內兩次密會金正恩,中國對北韓金正恩態度突然轉向,以及忽然親日友韓拉攏印度,如果不放在中美關係出現拐點,美國對臺政策發生轉變的框架下,就無法理解。

時隔40年,美國駐臺北代表處將再次由海軍陸戰隊進駐,美國軍艦和軍機短期內或許訪問臺灣,美國外交官正式拜訪達賴喇嘛,代表了美國與中國的合作默契已經消失。加上《臺灣旅行法》3月分正式實施,所有這一切,也唯有在美中關係發生巨變的場景下才能合理解釋。

同樣,中國和美國的貿易糾紛,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制裁,對中國科研人員和學生進入美國高科技企業的擔憂,以及對中國企業收購美國科技企業的防備,也同樣是「拐點」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未來三十年,美國和中國的這種對抗關係,將主宰國際格局和世界局勢。◇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