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歷朝皆重醫道
文 _ 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林億,宋代醫家,精於醫術。嘉祐二年(1057年)宋政府設立校正醫書局,林億為主要校正者之一。在撰《素問補注》時,林億在奏表中說道:「臣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聖之先務,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者,上主之深仁。」並把宋仁宗詔編醫書之事視為「帝王之高致,聖賢之能事」。
《太平聖惠方》為官修中醫方劑著作,簡稱《聖惠方》,係北宋翰林醫官院王懷隱等人在廣泛收集民間效方的基礎上,吸取了北宋以前的各種方書的有關內容集體編寫而成。宋太宗在御制序中提到:「朕聞皇王治世,撫念為本,法天地之覆載,同日月以照臨;行道德而和慘舒,順寒暄而知盈縮;上從天意,下契群情,罔憚焦勞,以從人欲,乃朕之願也!……朕昔自潛邸,求集名方,異術玄針,皆得其要,兼收得妙方千餘首,無非親驗,並有準繩,貴在救民,去除疾苦……朕尊居億兆之上,常以百姓為心,念五氣之或乖,恐一物之失所,不盡生理,朕甚憫焉!所以親閱方書,俾令撰集,冀溥天之下,各保遐年,同我生民,躋於壽域。」宋太宗趙光義的這一番話,可道出了歷代帝王的心聲,治病救人是仁者愛人,要比嚴刑峻法、苛政猛虎要得民心多了,且哪個帝王不希望太平盛世、醫道大行、人口繁多,這對於發展經濟、鞏固邊防都大有好處。
徐大椿是清朝大醫家,他在其著作《醫舉源流》中說到這段話:「人之所繫,莫大乎生死。王公大人,聖遇豪傑,可以旋轉乾坤,而不能保無疾病之患。一有疾病,不得不聽之醫者,而生殺唯命矣。夫一人繫天下之重,而天下所繫之人,其命又懸於醫者。下而一國一家所繫之人更無論矣,其任不亦重乎?」醫雖為小道,但治世者的生命與健康有時又得賴醫家提供保證,因此醫師的責任也不輕,任重而道遠,真非只用小道可擬。
曾有人評價宋徽宗:「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的確,宋徽宗精通醫學,他的《宋徽宗聖濟經》十卷,四十二章,主要論述陰陽五行、天人相應、孕育胎教、察色診脈、臟腑經絡、病機治法、五運六氣、食療養生、藥性方義等。在御制序中提到:「自繼述以來,兢兢業業,夙夜不敢康,萬機之餘,紬繹訪問,務法上古,探天人之賾,原性命之理,明榮衛之清濁,究七八之盛衰,辨逆順,鑒盈虛,為書十篇。凡四十二章,名之曰聖濟經,使上士聞之,意契而道存,中士考之,自華而摭實,可以養生,可以立命,可以躋一世之民於仁壽之城,用廣黃帝氏之傳,豈不美哉。」徽宗日理萬機,不惜耗費時日鑽研醫道,這不僅是帝王之高致,實是繼承先王之道,也是治理國家的良策之一。
中國自古就有儒者為醫的傳統,在科考仕途不順之時,常會考慮行醫一途。南宋醫家朱端章著《朱氏衛生家寶方》,徐安國為其作序提到:「古之人不在朝廷之上,必居醫卜之中,醫卜賤伎,而有道之士,所注意焉。何也?吉凶死生,民之大患也。卜以知來,醫以起死,與民同患……」古代儒者做不了官,便去懸壺濟世,退一步仍可盡儒者本分,且業醫利己利人,也是「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的另一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