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仝茶歌傳日本 茶翁仙亭煎清風
盧仝的〈七碗茶歌〉從唐朝吟唱至今,不但沁潤性靈,也提升了中國的茶文化。喜歡煎茶、品茶的人應該不會不知「七碗茶」通仙境的境界。盧仝「七碗茶」的典故不只垂範於中國文化,也飛渡日本成了日本煎茶文化中的仙境原鄉。
文 _ 任采真
日本賣茶翁 煎茶始祖
茶道盛行於日本,而華人大多對日本「茶聖」千利休(西元1522~1591年)有所耳聞,但實際上,相對於以「侘茶」(侘び茶)在當時日本豐臣秀吉幕府、上層社會和禪院馳名的千利休,日本「煎茶」之祖的「賣茶翁」(日語發音:baisaou,西元1675至1763年),則是把喫茶風尚從貴族、權貴、上流社會,普及於庶民大眾的「茶神」。他的煎茶,如清風吹送般甦醒了大地,因此有著「清風茶」之稱。
賣茶翁晚年擔著自己作的茶擔,在風景神秀的京都東山處賣茶,走遍春櫻爛漫、夏川風清、秋楓金影,一擔煎茶任平生。
他的茶壺乾坤裡迴響著中國大唐盧仝〈七碗茶歌〉的清風和仙曲。在他所作的《賣茶翁偈語》裡,時時、處處、點點滴滴直抒片片心跡。此書中他的自題署名就以「盧仝正流」書之,他在京都東山構建的第一座日本茶亭也就叫「通仙亭」。
楓圖.狩野秀賴筆。從畫中景可見賣茶翁賣茶之情境。(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賣茶翁茶裡乾坤
映照七碗茶歌仙境
賣茶翁是日本煎茶文化中興的元祖,本名柴山元昭,幼名菊泉,出生在日本九州的佐賀蓮池地帶(今之佐賀市蓮池町,當時為肥前國領域),父親是佐賀鍋島蓮池地方領主的藩醫。
賣茶翁11歲在佐賀龍津寺出家習禪,屬黃蘗宗,法名是月海;57歲時師父遷化(圓寂),他將住持之任讓交給法弟,自己離開禪寺,決然踏上賣茶翁的生涯。
他出生的時代是日本江戶前期,當時的禪僧、漢學家普遍精熟漢文,而寫漢詩更代表著高品的文化涵養。賣茶翁所著的《賣茶翁偈語》便以漢詩形式的佛家頌語描寫自身以賣茶側記人生的塵跡,以此傳給世人對凡世的透悟。
《賣茶翁偈語》內容中時時遙映唐朝盧仝的〈七碗茶歌〉茶裡仙境,也透析茶道融合生活、超越世道喜捨之心徑。
賣茶翁一任自性對茶的喜愛,給自己煎茶、給人間過客煎茶。他在偈語集自題這樣寫道:「處世不知世,學禪不會禪,但將一擔具茶茗到處煎。到處煎兮無人買,空擁提籃坐溪邊,咦何物好事謾描出,一任天下人粲然。」
「高遊外」是賣茶翁在68歲還俗後給自己取的姓名。他22歲時患了痢疾而身體衰弱,因此發奮從九州往陸奧(今之日本東北地區)遊方,並拜訪各方高德正道大師。33歲(1707年)他在長崎學得從中國明朝傳來的煎茶知識。
57歲那年,也是他回龍津寺奉師14年後,師父遷化,他將住持之位讓給法弟,自身則前往京都轉而成了賣茶翁,毅然踏上「一壺煎茶任平生」的清風之途。從世間來看,這豈不正是「皈依」了茶世界?!
60歲時(1975年),賣茶翁在京都鴨川之畔,構建了「通仙亭」,這也是日本的第一個茶亭。賣茶翁矢志「賣茶說人生」的生涯堂堂上路。他一面煎茶賣茶,一面和來客道人生。不管來者是誰、不論茶資給還是沒給,他都不在意。他安於貧、樂於茶之道,超越世間人心的喜捨。
賣茶翁自喻性格風顛、心休意足,不同世上人。他的偈語〈偶成〉中有描寫自己的語句:
性癖風顛世上違,賣茶生計恰其機;心休冷淡勝甘旨,意足破衫齊錦衣。
他又自況「行藏自古且隨緣,或宿孤峰或掣顛,道是煎茶接來往,笑吾賣弄乞文錢。」從他的性格和行藏自況,可以看到類於中國「茶聖」陸羽、「茶仙」盧仝的清高不介之風骨、隨緣天地寬的安適。
高遊壺中乾坤 遙指盧仝仙路
賣茶翁賣茶年代在日本江戶時代初期。茶在當時被當作珍貴的藥材,是社會上流階級人家的專寵。禪僧的飲茶文化以「寂茶」為主軸,在貴族權貴中風行。賣茶翁把煎茶、喫茶風尚普及到廣大庶民社會,被奉為日本「茶神」。
57歲那年,他離開龍津寺到京都,十年後他依照當時十年一返的定規,回到了肥前鄉國。此時,他請求「還俗」得允。68歲正式改名「高遊外」,直到88歲逝去,優遊化外天地,自在壺中乾坤。
賣茶翁在京都東山邊上鴨河濱開設的茶亭,是日本的第一個茶亭。這亭子的命名「通仙亭」,赫然明現大唐盧仝「七碗茶」的仙境。
他為「通仙亭」寫了一偈,落在實處告訴客人,茶價是半錢;落在用處告訴來客,茶為君洗心腑、升通仙之樂:
石爐煎茗鬻來往,
過客須知價半錢。
一啜為君洗心腑,
通仙亭上樂悠然。
他寫的「通仙亭」茶聯,展開君子、德士談趣的天地,也繫連了禪僧打坐入定、飲茶以驅睡魔的始緣。茶聯是這麼寫的:
亭開扳海內君子,茶熟驅人間睡魔。
他做了一個茶亭入錢筒,來客買茶錢悉數放入錢筒中,以維生計。由於來客都要接觸錢筒,他便在錢筒上題字,明指盧仝「仙路」:
煎茶日日起松風,
覺醒人間仙路通;
要識盧仝真妙旨,
傾囊先入箇錢筒。
盧仝可說是賣茶翁的偶像。盧仝飲茶觸懷,想起好茶的背後「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憂竄胸臆,欲上蓬萊神山為生民請命,使得以蘇息。
賣茶翁有一作〈試越溪新茶〉,其中抒記得贈天下第一好茶「越溪」新茶、試煎好茶的情景。他藉此情此境詠「茶德」,以茶德譬喻君子「仁德」,寄願「仁德保黎民」:
酒偏養氣功如勇,
茶只清心德似人;
縱使功勇施四海,
爭如仁德保黎民。
茶仙盧仝有請蓬萊眾仙化天地蒼生的苦楚,江戶賣茶翁願以清茶保黎民之福!
賣茶翁清風茶 甘味非世味
日本茶文化中,「煎茶」和「抹茶」兩大主流分庭,賣茶翁的煎茶遙追中國中古隱逸清賢的玄談茶趣,不同於閑寂的禪寺抹茶道。他在〈攜友遊糾〉一偈語中留下「茶甘逸塵外,談幽復道玄」的清趣:
乘秋二客伴通仙,
來煮洛陽第一泉;
甘味依然非世味,
清談茶熟到幽玄。
茶帶給人生之春,然則,翁賣茶的日子在自遊自在中也伴著辛苦,也對著錢筒空空生活無以為繼的窘境,這常現於他的偈語中。雖是如此,貧乏對他來說不是絕境而是心境,「貧不苦人人苦貧」、「退步一瓢還有餘」。盧㒰謝官閉戶寄心玉川,賣茶翁樂貧為伴退步修心。
「寄跡賣茶側世塵,廓落胸襟同太虛」的賣茶翁,在他眼裡,乾坤一茶壺,茶壺乾坤大!壺中示世人通仙路,茶意真、春味永。在18世紀,當時日本京都與大阪一帶的文人、畫家、書法家和作家等等,都被賣茶翁所吸引、啟迪。賣茶翁宛然是當時京都、大阪文人的精神依恃,也成了日本「文人茶」的元祖。
人知東瀛賣茶翁側身茶裡天地,原是中土唐盧仝傳心玉川永春:
寄跡賣茶廁世塵,
誤傳城外一閒人;
敲門晨賜湖東茗,
回憶玉川萬古春。
賣茶翁日日出塵一壺乾坤茶--壺中汨汨清泉湧,清泉迢迢百千年,大唐盧仝汲玉川,玉川春水萬古新。怎地一流玉川水!從古流到今,東土跨東瀛;好個玉川萬古春!茶翁寄盧仝,神仙兩相忘。◇
盧仝〈七碗茶歌〉
唐代詩人盧仝,號玉川子,濟源(今屬河南)人,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年輕時隱居少室山,家裡貧窮,但盧仝很喜歡讀書,不願入仕為官。盧仝一生愛茶成癖,據〈濟源縣誌〉記載,他在濟源縣時,經常在「玉川泉」汲水烹茶,所以自號「玉川子」。
盧仝以一曲〈七碗茶歌〉(即〈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名揚四海,自唐以來,這首〈茶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傳唱千年不衰,歷代文人茶客品茗詠茶時,仍屢屢吟及。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首先交待在日間酣睡之時,收到孟諫議派人送來的用白絹密封並加三道印泥的新茶,在滿心歡喜之餘,又感嘆新茶採摘與焙製的辛苦,以及新茶首先供應王公貴族,平常百姓得之極為不易。接下來,精彩描述了其品茶的絕妙感受,即這段「七碗茶」的描寫,極為傳神。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
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契不得,
惟覺兩腋習習輕風生。
〈七碗茶歌〉問世以後,由於其琅琅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幾乎成了眾吟唱茶的典故,為歷代文人茶客稱頌,「七碗」、「兩腋清風」成了品茶的代稱,如宋蘇軾詩云:「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而楊萬里則寫道:「不待清風生兩腋,清風先向舌端生。」盧仝也因此而留名茶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