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臺灣低薪陳疾 專家解方尋共識
臺灣多年以來的低薪問題,日前因郝龍斌拋出的「低薪是國恥」話題,再度引起熱議。自2000年以後,臺灣在亞洲四小龍的經濟表現已敬陪末座。臺灣目前所面臨的經濟困境,應如何扭轉局勢、尋求解決方案?
文 _ 趙芷菱
臺灣多年以來的低薪問題,日前因郝龍斌拋出的「低薪是國恥」話題,再度引起熱議。1980年代臺灣曾是亞洲一顆耀眼的名星,不論總體經濟及國民所得皆居亞洲四小龍之首,被譽為是開發國家中之「經濟奇蹟」。
然而,曾幾何時,特別是2000年以後,臺灣在亞洲四小龍的經濟表現已敬陪末座。臺灣目前所面臨的經濟困境,如何扭轉局勢、尋求解決方案?不啻為社會關切的重要議題及經濟課題。
面臨停滯性通膨 研擬提升競爭力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劉孟奇認為:「由於美、日兩國近幾年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帶動全球物價上漲,而臺灣卻經濟成長停滯,失業率上升、國民所得不增反降,導致貨幣實質購買力下降,人民生活負擔加重,痛苦指數攀升的『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又稱滯脹、蕭條膨脹或膨脹衰退)現象,這也是最麻煩的經濟情勢。
簡言之,一般資本市場機制正常作用的結果:在『通貨膨脹』(Inflation)亦即物價上漲情況下,若國民所得也跟著調升,對貨幣實質購買力沒有多大影響。相反在『通貨緊縮』(deflation)即物價水準下跌時,若國民所得也隨之調降,對貨幣實質購買力亦不會造成太大衝擊。
然而,臺灣現卻面臨經濟停滯、失業和通貨膨脹以及物價持續上漲同時發生的『滯脹』窘境。
由於臺灣企業缺乏創新及製造高附加價值的能力,當然競爭力就低,而企業通常以壓低成本來因應,反映到員工的薪資上就是低薪化的現象,追根究底就是要提升產業的創新及研發能力,可從教育方面著手及政府擬定完整的配套措施,尋求整體經濟改善。」
放任企業海外投資 臺產業停滯
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也提出其看法:「長期以來國、民兩黨都一樣,放任臺灣企業到海外去投資生產,結果造成企業在國內的投資率下降;2013年臺灣內部投資率只有16.77%,連續二年負成長,創下近40年新低,遠低於日本、韓國、新加坡超過24%以上的投資率。
因為產業外移,致使廠商在國內關廠歇業,造成工作機會減少,或是用低薪引進外國勞工取代本國勞工,都使得薪資水準無法提振。2013年9月,臺灣主計總處發布1~7月實質月平均薪資為臺幣4萬6786元,竟降到1997年水平。
現在政府希望企業回流,卻以擴大引進外勞方式吸引臺商,此舉不僅排擠臺灣勞工,也無助產業升級或薪資成長,只是將30年前的成功經驗搬回臺灣,對提升臺灣產業競爭力也無實質影響。」
提升競爭力有三方
然而,如何提升臺灣薪資水平及企業競爭力,林向愷提出三個方向:「首先要有效控管企業的海外生產;其次是協助扶植更多的新興中小企業創業;還有發展進口替代。」關於控管企業的海外生產,林向愷認為目前海外生產比重已超過五成,資訊產業更超過八成七,雖然三角貿易對GDP(國內生產毛額)有貢獻,但企業海外投資多過國內投資,導致國內工作機會減少,薪資當然很難成長。
至於協助扶植新興中小企業創業,事實證明中小企業是創造就業機會的根本,也是提振經濟的主要動力,所以政府應落實協助和扶植中小企業的發展。
在發展進口替代方面,林向愷表示:「將原要進口的原物料,改由臺灣廠商自行生產製造;比如將需要進口的機器設備,協助改由臺灣廠商自行製造;將需進口的能源,協助發展再生能源替代;需進口的農產品,也扶植臺灣農民自行生產;這樣即可創造許多工作機會,循此方向穩健的發展,非全面性的一次替代,而是有條件的逐步替代。」
示範區疑架空立法、行政擴權
對於2013年7月起實施,被視為政府最主要的重大政策之一的「自由經濟示範區」(以下簡稱示範區),林向愷認為此非解決臺灣經濟問題的妥適辦法,他說:「其實臺灣的經濟自由度已經很高了,當然不能和無農業且為都市國家的香港、新加坡的開放度來相比。從示範區所提方案研判,並無法看出可引進新技術,或促進產業升級的有效辦法,完全是為中國所量身打造的特區。
有如開放大陸白領來臺,此將衝擊臺灣大學畢業生的出路,導致失業率攀升。而開放大陸1400多項農產品進口,雖仍有830項禁止進口,但在示範區將解禁830項農產品;政府不思如何提振臺灣農產品競爭力,反而開闢特區幫大陸農產品加值後外銷全球,打擊臺灣農民。還有開闢境外醫療產業,恐搶奪臺灣醫療資源,排擠人民的醫療服務。」
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6日在立法院審查受挫,在野黨團反對匆促立法,表示該條例漏洞百出,對臺灣農業、勞工的影響皆未評估,要求應比照服貿先開公聽會,再逐條審查。林向愷也認為,該條例有四成以上條文要求「空白授權」,此為企圖架空立法院,權力過度集中在行政主管機關,致使立法院失去代表人民行使制衡行政機關之權,有違民主制度程序,非常危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