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傳統天目釉促成國際大展 張桂維的陶藝創作
苦心孤詣,立志要燒出「最美油滴天目釉」的陶藝家張桂維,堅持了20多年的努力,創作出千年來都未見過的金色天目釉碗,令國外藝術大師驚嘆,更凝結高雄陶藝界的力量,牽成2013年國際茶碗展在臺灣展出的國際盛事,讓世界看見臺灣的文化軟實力。
文 _ 陳柏年 圖片提供 _ 張桂維
去年10月5日至20日,連續在國外舉辦十多年的「國際茶碗展」,首次在臺假高雄夢時代購物中心時代會館邀請了23國、100位陶藝家,展出300件陶藝作品,為歷年來最盛大的國際茶碗展。為了此屆「2013臺灣國際茶碗展」,高雄陶藝界組織了「高雄窯業聯盟」,籌備一年,終於讓世界看到臺灣令人驚豔萬分的文化底蘊。促成此次展覽的策展藝術家張桂維,可說厥功甚偉。然而在這之前,為了堅持燒出最美的天目釉,他在陶藝路上辛苦奮鬥多年……
張桂維促成高雄窯業聯盟策劃舉辦「2013臺灣國際茶碗展」,來自全球23個國家,共計有百位陶藝家300件作品參展,是歷年各國舉辦以來最具規模展覽。(楊小敏/大紀元)
獨鍾天目釉彩 鑽研十多年
2009年,張桂維一只天目釉茶碗,在比利時參展,引起國際知名的陶藝家Lou Smedts的注意,並詢問是如何燒出。後來Lou Smedts連邀張桂維參加三屆「國際茶碗展」,終於爭取到此次展覽在臺灣舉辦的機會。
千年前風靡日本至今的天目釉,僅是口緣呈現金色,張桂維卻能呈現整只碗都帶有斑點的金彤油滴,他說:「高溫又有斑點的金色油滴我是第一個燒出來,所以這位陶藝大師看到才那麼驚豔。」
一只小小的、黑釉為底,造型簡單的茶碗,擎在手中,卻能流泛出如日暈溫潤的珠光,或虹霓般的奼紫嫣紅,這是天目釉之所以迷人的原因。張桂維歷經多年嘗試,終於突破技術,燒出千年來前所未見的「金彤油滴天目釉」,靜定的茶水下觀看有如聚擁的金色浮萍;茶湯蕩漾下又像鯉魚鱗片的流動;更被形容為「握在手中的星空」。
獨鍾天目釉,浸淫十多年,終能揚名國際的張桂維說:「這一、二十年來,我一直專注在東方傳統文化的陶瓷創作。我曾經猶豫自己的創作路線對不對,因為臺灣大大小小比賽的評審都仰賴西方創作學理,注重造型與創意的表現;但是我一直執著中國傳統釉色的研究,從來沒有得過重要獎項。一直到外國人看見我的作品,我才肯定自己的努力。尤其我燒出那樣的顏色,是他們完全想像不出的。」
「天目釉」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尤為日人所鍾愛。天目名稱,一說是因燒成後布滿如星如眼的斑點,故稱天目;一說是12世紀末到14世紀,在浙江天目山佛寺學禪的日本僧侶,把天目山的茶碗帶回了日本,才流傳此名。張桂維從學生時代起,就偏愛研究中國古代陶瓷史,後來鑽研釉色的變化,在臺灣重視西方學派,而非傳統釉色的潮流中,顯得特別孤獨。然而他的熱情其來有自,曾經有人問他為何堅持天目釉的創作,他洋洋灑灑地回答說:「理由一,油滴是公認燒窯的最高難度技藝,雖然很多人在燒,但是真正燒得好的沒幾人。
理由二,多數陶藝家或者勞心傷神創作各種造型的作品,卻忘了陶藝與其他藝術最大的不同,是要經過火候的淬鍊方能成為一件作品,也就是人為與自然力的結合!而很多人為了追求現代藝術潮流,卻捨棄了陶藝最本質的獨特性!
理由三,宋代油滴天目傳世已歷經千年,一直被公認為最美的陶瓷藝術,不會因為時代與審美觀的改變,降低它的藝術價值。
理由四,宋代油滴珍品乃萬中選一,傳世珍品更不超過五件,三件落入日本,被他們奉為國寶,其餘散落歐美各大博物館。而我們故宮所藏油滴天目都非珍品,實是無奈!基於補償心理吧,所以我堅持燒出最好最美的油滴天目釉,留存臺灣。」
張桂維說:「中國名稱China,另一個涵義是陶瓷。中華文化有陶藝文化的養分與獨到的部分。一只茶碗,造型簡單不花俏,但是可以很吸引人,就像故宮館藏的國寶,現在人們還是覺得美。如果我做得到它們的程度,甚至超越它們,千年後的人也會覺得我的創作是美的,這樣的想法支持我走這條路。」
國際茶碗展 生活的藝術
2005年起,由比利時德高望重的陶藝家Lou Smedts所發起的「國際茶碗展」,至今已陸續在法國、美國、荷蘭、日本、韓國等國家展出,受到全球的歡迎。由於Lou Smedts曾在日本住過兩年,對茶道文化與茶碗深有體會,基於對21世紀一成不變的量產與機械化的瓷器工業感到厭倦,以及近代陶藝作品失去實用功能的失望,希望透過手作瓷器的展覽,讓觀眾欣賞陶藝家有情感、溫度與手感,又具實用性,能當茶碗喝茶的陶藝作品。張桂維說:「Lou認為當器物能被利用時,才能顯現它的價值,這才是真正的藝術。這比純粹觀賞的意義還高,就像一個人可以發揮服務的價值,這才是最快樂的。」
Antonella Cimatti(意大利)作品:〈茶香〉。
為了引介臺灣優秀的陶藝家,讓臺灣和世界各國的陶藝家交流與接軌,張桂維爭取到2013年國際茶碗展在高雄舉辦的機會,特別集結高雄陶藝家的力量,組成「高雄窯業聯盟」,過程非常辛苦。張桂維說:「因為大家沒有辦展經驗,前半年我們要辦一個會員展都開天窗,所以Lou很擔心,特地在展前五天來到臺灣。開幕前一天,我們精緻的畫冊印出來了,還附中英對照,他夫妻倆看到開心極了。歷年來的茶碗展從沒有印過那麼精美的畫冊,展現了臺灣的軟實力。」
這次展覽,除了舉辦研討會、茶道示範,精采更勝以往,也破了歷屆以來展品被買家收藏最多的紀錄。成交金額達到臺幣65萬,也是歷屆沒有的佳績。
在高雄陶藝家齊心策劃下,這一屆茶碗展圓滿落幕,嘉賓雲集,並讓來訪外國陶藝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還有許多大陸收藏家慕名而至,也有人身處內地但無法到臺灣而遺憾不已。張桂維說,日本常滑陶磁博物館館長,準備籌辦下一屆國際茶碗展,帶了三位成員前來觀摩後,勤做筆記,感覺十分震撼,離開臺灣前告訴張桂維,看過這麼精彩的展覽後感覺壓力很大,因為要超越實在太不容易。
陶藝與茶道 靜心的文化
綜觀這15屆的茶碗展,日本文化影響最大。為了向國際介紹中華茶道的精深之處,張桂維在日本、波士頓都有一場中華茶道的示範,今年也不例外。他說:「這也是在宣揚我們中華的茶文化。希望推廣我們中華的茶道。」張桂維說,在日本展示那一次,原本策展人認定日本茶道獨步天下,以為中華茶道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後來入席品味後,立刻改觀,還邀了親朋好友要張桂維再次示範,有欲罷不能的感覺。
張桂維研究出金色的天目釉藥之後,開始拜師學茶道。他說:「學了茶道後讓我可以靜心,對人影響蠻大。其實泡茶技術很簡單,但我學的是茶道精神,拜師又是入門弟子,那是更難。」
張桂維描述自己在茶道上課前一天就要靜心屏除雜念,上課當日要跪地擦拭地板與桌椅及所有器具,以虔敬的心放下一切身段,然後才能用自己燒出的茶碗品茶。他說:「我發現原來一個禮拜抽一個時間學茶道,可以讓我在忙碌工作之餘沉澱心靈,好好欣賞我自己的作品,用自己的茶碗泡茶用心體會茶的滋味,一般上班族很難有這樣完全沉靜的心。這對創作的藝術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茶碗創作是自宋代茶道而來,追求的是明心見性,因此茶碗造型簡單,釉色雖然變化萬千,但化學與速成的方式所做出的茶碗是讓人靜不了心的。張桂維說:「臺灣很多人就加化學顏料,雖然第一眼看到時鮮豔的顏色非常吸睛,但是真正用在茶道上是不行的。」張桂維秉持堅持用最傳統的配方,模擬最傳統的燒法,一個顏色研究十幾年,才能燒出那樣深厚溫潤卻又美麗的釉色。他說:「當我專心看茶碗裡的茶湯,我感覺靈魂是飛到茶碗裡。完全超脫現實,進入到茶碗的世界,好像進入到一個小宇宙神遊其間。那種感覺是很難描述的。」
曾經北京有一位收藏家,捧著張桂維的茶碗,在手上專心的看著,不自覺眼淚就流下來了,她說感受到藝術家創作的用心。張桂維說:「我的茶碗創作可能線條簡單,但是拿在手上感覺不一樣,在喝茶的時候,茶碗是會說話的。」
繼2013國際茶碗展,外國陶藝家對於臺灣深厚的陶藝文化留下深刻印象,後續還有許多合作機會。張桂維說:「我只是起一個頭,主要是辦得蠻成功,這次展覽因為Lou有去鶯歌陶博館拜訪,很可能會接下來讓鶯歌陶博館辦國際茶碗展,我們也在聯繫中。」
從一只茶碗,到沉靜心靈的功夫,讓臺灣陶藝文化與國際接軌,張桂維的陶藝創作,充滿了生命與生活的藝術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