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呈新二元結構 國際「去風險」打擊產業升級
中共統計局發布數據稱,5月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2%,環比下降0.2%。圖為北京一處蔬果市場。(Nicolas Asfouri / AFP)
中國貨幣供應量大幅增加,卻沒流入民眾手中,物價處於萎靡狀態。 專家表示,中國經濟正形成新的二元結構,目前處於「淤塞型的通縮」。 而以G7為首的國際社會「去風險」策略和措施, 使中共產業轉型升級遭受致命打擊,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文•楚寒石
中國經濟正形成新的二元結構
據中共央行發布數據稱,4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為252.7萬億元(約35.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2.4%;人民幣貸款餘額為226.2萬億元(約31.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1.8%。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359.95萬億元(約50.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0%。
中共統計局發布數據稱,5月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2%,環比下降0.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4.6%,環比下降0.9%。4月分,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其中,16至24歲青年調查失業率高達20.4%,創2018年有統計以來最高。
此外,根據招商銀行2022年報,2.25%的金葵花客戶,擁有81.44%的財富。其中,0.07%的私人銀行客戶,擁有31.27%的財富。而剩下的那97.75%的普通客戶,人均資產僅有1.25萬元(約1753.2美元)。
4月7日,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劉煜輝在華夏基金投資會上表示,按中共央行的統計,中國現在是7億人負債,家庭部門總負債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高達137.9%。
對此,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在「2023中國前海企業家峰會」上表示,整個中國經濟正在形成一種新的二元結構。一邊叫「國計」,一邊叫「民生」。
「國計」包括重要基礎設施、高科技,包括解決「卡脖子」的先進製造業、軍事工業、政府融資平台等,是資源配置重點。「民生」則是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大部分民營中小企業,中國主要的就業機會也在這裡。
他形象的比喻為「上半身」和「下半身」,「上半身」所涵蓋的人口和勞動力越來越少,但它占有越來越多的資源;而「下半身」涵蓋的人口和勞動力越來越多,但它擁有的資源卻越來越少。
中共統計局發布投資數據稱,1至4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4.7萬億元(約2.0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4.7%。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7.96萬億元(約1.12萬億美元),同比增長僅0.4%。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4.7%,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15.3%、13.4%。
中共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1至5月,出口自動數據處理設備、手機和汽車等機電產品5.57萬億元(約7,812.1億美元),占出口總值的57.9%;出口服飾、紡織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1.65萬億元(約2,314.2億美元),占出口總值的17.2%。
數據表明,隨著產業升級,出口產品的結構越來越集中在「上半身」,與「下半身」相關的比重在下降。孫立平表示,市場上的貨幣、資源主要流向「上半身」,目前的經濟是一種「淤塞型的通縮」,他用今年一季度社會融資使用情況舉例說明。
在14萬億社會融資中,較先進的製造業拿了百分之七十幾,然後政府債券拿了12.6%,幫著政府還舊債。所以,貨幣供應量增加很快,但都在「上半身」,沒到「下半身」。但光在「上半身」,全身循環就實現不了,最後「上半身」也循環不動。
全球經濟強調「去風險」
在經濟問題上,G7成員國尋求與中國「去風險」,準備與北京建立「建設性和穩定」的關係,減少對中國的貿易依賴。圖為5月19日在廣島舉行的G7領導人峰會。(Stefan Rousseau / Pool / AFP)
5月21日,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峰會在日本廣島落幕,本次會議擴大了參與國家範圍,印度、巴西、韓國、越南、澳洲,以及非盟輪值主席國科摩羅、太平洋島國論壇主席國庫克群島、東盟主席國印尼等均受邀出席。
峰會發布的聯合公報表示,在經濟問題上,G7成員國尋求與中國「去風險」,準備與北京建立「建設性和穩定」的關係,減少對中國的貿易依賴。
公報強調在產業鏈問題上「去風險和多樣化」的必要性,要求加強對華技術出口和投資管控,決定發起成立「應對經濟脅迫協調機制」,加強對「經濟脅迫」的集體評估、準備、威懾和反應。
英國首相蘇納克對媒體公開表示,「中國(中共)是我們這個時代對全球安全和繁榮的最大挑戰。」他說,「我們(七國集團)正在採取措施防止中國(中共)利用經濟脅迫來干涉其它國家的主權事務。」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會議上表示,歐盟和中國之間的貿易逆差在10年內翻了三倍。這種不平衡部分是由於非市場做法,如隱性補貼、公共招標中對外資的歧視和中共國家資本制度造成的其他扭曲。
對此,孫立平認為,中國正面臨著全球化之後一個拆解和重組的過程。有三條主線:第一,歐洲對俄羅斯能源和資源的依賴;第二,歐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第三,中國對西方高科技、高端設備和金融經濟的依賴。他認為,能源依賴的拆解已基本完成,產業鏈的拆解也大體過半,而科技依賴的拆解正在展開。
數據顯示,1至5月,中國集成電路產品進口總額1319億美元,同比下降24.2%,出口總額525.7億美元,同比下降17.2%。
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承認,中國經濟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經濟轉型升級面臨新的阻力。
5月5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會議稱,要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
對此,中國問題專家、資深媒體人石山6月3日對大紀元表示,國際社會對中國「去風險」包括三方面:一是高科技研發和精密半導體供應,美日韓台荷聯盟要將中共徹底隔絕;二是在精密製造和重要原材料生產方面,進行限制並尋找替代來源;三是服裝、鞋帽和玩具等生活消費品,保持開放合作態度。
石山說,以G7為首的國際社會切中要害,打擊了中共想要未來經濟轉型所需的最關鍵部分,就是產業升級。產業升級依賴於科技,而國際社會對中共實施技術封鎖。這讓中共在產業轉型升級和繼續保留所謂「低端產業」之中陷入兩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