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債災難還在後面
中共兩會3月5日宣布今年GDP目標7.5%,不必外界質疑是否能達成,A股市場就以中國首例債務違約給予無情回應。
人大開幕當天,上海超日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稱,無法在3月7日按時支付2011年公司債券(11超日債)
第二期利息。上海超日無法按期支付的利息總計8980萬元人民幣,然而目前付息資金僅籌到400萬元,連總額的5%都不到,因此幾乎確定中國債市第一個實質性違約事件發生了。
事實上,於2012年3月發行的上海11超日債,規模人民幣10億元,票面利率8.98%,存續期五年,去年此時,也就是第一個付息日,就爆發過兌付危機最終僥倖過關。這次幸運不再,據媒體引述超日高層說法,這次原本已和相關政府部門協商好,證監會也知情,誰知道對方在4日早上臨時變卦。
據報導,上海市政府已經表態沒有替超日債買單的考量。3月6日兩會記者會上,證監會上司公司監管部主任也指出,超日債違約案的處理將以市場化、法制化為主,消毒意味濃。
回顧近年經媒體公開報導的債市信用事件,例如滇公路、山東海龍、賽維、新中基等企業發行的公司債都曾爆發兌付危機,但最終均由地方政府財政、關聯國資企業兜底。
今年初,信託業兌付危機開始頻爆,中誠信託30億引信暫拆,吉林信託10億餘波盪漾,現在超日債又臨違約,市場業界震撼不斷,中國信託市場、債券市場等投資領域的虛高泡沫開始要被擠破。
據公開報導數據,中國信託業2006年尚不到3000億人民幣,到了2013年底,一舉突破10萬億,達到A股市值一半。另與信託市場類似的商業影行及影子銀行的各種理財產品市場,據權威機構統計,包括信託在內的全部影子銀行的融資規模已經達到30萬億,也就是僅五年時間其規模擴張已經超過股市。
造成中國債券、信託等領域資金非理性暴漲,多數專家學者認為,其中一個最主要原因在於剛性兌付的存在。市場的資金,被每年8%至10%的無風險收益率,強行扭入債券、信託等領域中,換言之,信託、債市的剛性兌付,極大扭曲中國的金融業、股市乃至於資本市場。
而這種畸形吸引全社會資本瘋狂湧入的苦果,現在投資人開始要面對現實,買債券、信託產品、理財產品等穩賺不賠的時代已經過去。
平心而論,在經濟領域,風險是中性詞,意味著收益和損失相生相伴,風險高收益高,市場沒有白吃的午餐,投資當然沒有穩賺不賠的道理。中國投資領域剛性兌付的出現,卻打破了金融行業風險與收益相平衡的基本原理,讓信託投資理財等產品徹底異化,甚至嚴重傷害行業本身發展,同時加劇實體產業融資困境,整個金融領域乃至於市場的參與者,彌漫的就是一種對利潤貪得無饜的金錢遊戲。
然而經濟的禍首,就在於對利潤貪得無饜的追求。中共對中國經濟的戕害,扭曲了市場、投資,更扭曲了人性。中國式的剛性兌付時代已終結,2014年,是市場兌付風險爆發的元年,如不借助外力,違約只是時間問題,各類違約或進入倒計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