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德國從「綠能先鋒」 慘變為「綠能孤兒」


大重置的兩大抓手是綠色能源與疫苗證,如今德國從綠能先鋒淪為綠能孤兒,不知大重置理論的倡導者將如何重施妙手?圖為2015年11月4日北海黑爾戈蘭群島附近的德國能源公司E.ON的海上風電場。(Tobias Schwarz / AFP)

文•何清漣

如今的世界很奇幻,美國拜登政府與民主黨的極端進步派正想傾美國之力,大舉借債學習綠能先鋒德國,而德國卻從「綠能先鋒成了綠能孤兒」,歐盟委員會準備將德國決意拋棄的核能、天然氣列入2021年最後幾個小時提出的「綠色投資項目」計畫。而德國雖然極力反對核能,但估計恐怕無效,因此,極有必要談談德國最近的綠能麻煩。

德國綠能 今年麻煩特別多

我曾寫過一篇〈德國經驗:綠色能源「正能量」難抵「負能量」〉,這「負能量」就是因為綠能的主體——風能、太陽能供應極不穩定,發電成本極高,十年綠能政策下來,最大的 「贏家」是大工業與高耗能用戶,居民和小型工商業用戶需要支付的稅費與附加比例更高,可達總體電費的75%。更讓人悲觀的是電費上漲看不到盡頭。

從2021年入冬以來,歐美的綠色能源就開始進入分裂的奇幻狀態:


歐盟近日正在研擬是否將天然氣和核電列為綠色能源,歐盟成員國意見分歧。圖為2021年2月,德國南部的 Gundremmingen核電站。(Lennart Preiss / AFP)

一方面,美歐主導的第26屆世界氣候峰會正在極力展現「綠色能源」的宏圖,並想採用各種方式說服幾個能源消耗大國,例如中俄印巴將綠能目標再推高,有點類似毛澤東當年「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那狀態;另一方面,歐盟實際上已暗暗在籌劃推出「綠色投資項目」計畫,核心就是擴大綠能範圍,將核能、天然氣等納入綠色能源。與此同時,法國正在將業已關閉的核電站陸續啟動,支援電力短缺的友邦,以幫助德國人度過寒冬。德國為此花費不菲,除了電費之外,還得支付排污費用。

歐盟新綠計畫 驚破德國綠能夢

英國退歐之後,歐盟內部的德法雙頭格局已經形成。隨著德國的綠色能源政策陷入困境,一些經濟實力不如德國的歐盟小國更是負擔不了昂貴的電費,近一年多以來,針對哪些燃料真正符合可持續標準的問題,歐盟成員國一直存在分歧。德國、奧地利、盧森堡等國表態反對核能;捷克、芬蘭,以及國內71%電力來自核能的法國,則主張在逐步淘汰燃煤的過程中,核能是不可或缺的替代能源。

德國在歐盟內部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加上以環保為主要訴求的綠黨成為新政府的三鼎足之一, 剛剛宣布德國進入淘汰核電的倒計時狀態,在 2021年最後一天關閉了剩餘的六座核電站中的三座,宣布2022年底將全面淘汰核電。德國新政府一位發言人表示,「對於德國政府來說,天然氣在逐步淘汰燃煤的過程中是一種重要的替代能源」,「在核能問題上的立場保持不變,即核能不能被視為一種可持續能源」。

但歐盟委員會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德國宣布關閉三座核電站的同一天,悄悄向成員國分發了「綠色投資項目」計畫新提案的文本,該提案將核能、天然氣納入綠能範圍,所有核電廠相關投資案只要具備安全處置放射性廢料的計畫、資金和場所,並在2045年前取得建造許可證,即可標記為「綠色」投資標誌。

德國的反對能否起作用?恐怕不能,據美國Politico報導稱,反對核能的歐盟成員國達不到所需的多數(至少20個成員國、覆蓋65%的人口),歐洲議會也不太可能有多數成員反對歐委會這一提案。更何況,2022年恰逢法國做歐盟的輪值主席,正摩拳擦掌地要好好履行主席職能,估計會力促這個方案通過。

德國的綠色能源政策帳本

德國這本綠能政策帳,旁人看著都肉痛:十年前,德國核電站電力供應占到全德電力供應量的四分之一,但就在短短十年間,德國卻「揮刀自宮」,關閉了全國大部分的核電站,損失1.7萬億歐元(約人民幣10萬億元),如今甚至還因為電力供應不足,不得不從法國圍繞德國邊境修建的一圈核電站高價買電,成為名副其實的冤大頭。剩餘的三座核能站拆毀,每座還需要投入11億歐元。事到如今,德國為什麼還要堅持障礙重重、代價高昂的綠色能源政策呢?原因有二:

一是意識形態問題。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德國要跟一起與軍事和武器相關的東西做切割,哪怕是民用的核電站,在德國人眼裡也是「魔鬼」,極端的原教旨主義的「綠色」理念成為德國人在國際社會上展示和平進步的主要形式,反核能一直是德國左派的政治標配。

二是德國的碳排放額度交易計畫已經推出,正敞開口袋準備裝錢。1997年,全球100多個國家簽署了《京都議定書》,該議定書第17主題規定,碳排放交易是一個可交易的配額制度。德國十年前實行綠能政策之時,就指望碳排放額度交易能夠成為德國今後的經濟支柱。2021年1月1日,德國成功啟動國家碳排放交易系統,固定價格為25歐元,涵蓋所有不受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監管的燃料排放(主要是供暖和道路運輸領域)。未來幾年,德國的固定價格將持續上漲,2022年30歐元、2023年35歐元、2024年45歐元、2025年55歐元,2026年配額將在55至65歐元的價格區間內拍賣。

這些排放來自如取暖油、天然氣、汽油和柴油等。一些燃料(如煤炭、廢棄物)將在2023年逐步被囊括其中。如果將核能、天然氣納入歐盟的新綠色能源計畫,德國的碳排放收益將大為減少。


核能、天然氣如納入歐盟的新綠能計畫,德國碳排放額度交易收益將大為減少,勢必全力反對,但失去歐盟支持恐成為「綠能孤兒」。圖為2021年11月10日,在法國的Chatellerault可以看到Civaux 核電站的冷卻塔在雲層上空。(Guillaume Souvant / AFP)

基於上述兩大原因,德國會竭盡全力,反對歐盟通過新的綠色能源計畫。但德國如果失去歐盟支持,未來將成為「綠能孤兒」,不想花錢買罪受的其他歐洲國家可不想奉陪。

德國綠色能源政策 法俄成最大受益者

德國除了宣布2022年完全棄核,還計畫在2038年前關閉所有煤電廠。根據德國能源與水經濟協會BDEW的數據,2021年上半年,德國電力結構中占比最高的是可再生能源發電(41.4%),其次是褐煤發電(17.8%),然後是天然氣發電(16.7%),核電(11.7%),硬煤發電(8.4%)。棄核又退煤後,按目前的數據來看,這個缺口占比高達37.9%。但理想很高尚,現實卻骨感,到了嚴冬,德國依靠的太陽能和風能等新型能源開始變得不穩定,仗著手裡有銀子,德國還可以高價跟法國購買核電。

法國經濟正陷入低迷,前一項與中國簽訂了一個向中國供應豬肉的合同都歡慶了一番,如今又多了一個向德國供電的財源,當然高興。德國廢除核電,法國可沒廢除,55.1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共建設了56座核反應堆,71%的電靠核能提供。

2021年11月聯合國第26屆氣候峰會召開之時,能源危機正在席捲全球,歐盟一些國家首當其衝。這些國家本來就是能源消耗大國,一逢能源短缺,紛紛出手搶購,導致全球能源價格的暴漲。歐洲能源危機愈演愈烈,供需不匹配導致價格飆升,天然氣批發價格漲至2021年初的五、六倍,其中大部分由俄羅斯供應,急缺天然氣供暖的德國政界怒斥這是「俄羅斯實施天然氣勒索」,而其他諸如石油、煤炭、電力等價格也是一路狂飆,面對這高不可攀的價格,許多付不起錢的用戶恐怕只能在寒冬中硬捱了。


歐洲能源危機愈演愈烈,天然氣批發價格漲至2021年初的五、六倍,德國怒斥「俄羅斯實施天然氣勒索」。圖為2020年9月7日,德國盧布明的「北溪2號」俄德天然氣管道設施。(Odd Andersen / AFP)

從19世紀中期以來,德國人對世界有三大貢獻:共產之父馬克思,其思想至今仍然指引著美國BLM(Black Lives Matter,也被稱為「黑命貴」)的前進方向,在美國左派中頗有市場;兩次世界大戰,其中希特勒的種族優劣論至今仍有市場,只不過爭論雙方各取所需,妄加解釋以污名對方;大重置理論的倡導者世界經濟論壇的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也是德國人,大重置的兩大抓手是綠色能源與疫苗證,如今德國從綠能先鋒淪為綠能孤兒,不知這位施瓦布先生如何重施妙手,讓大重置再度回春?◇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