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返璞歸真成就永續發展


畢竟「人是萬物之靈」,地球為人而存在,而人生在世得好好生活,而一代傳一代,代代相傳才得以永續。圖為日本一偏遠山村中正在水稻梯田上插秧的農民。(Buddhika Weerasinghe/Getty Images)

科技是靈丹妙藥?真能在知識、創新的加持下無止境發展?
然而環顧四周天災人禍、水深火熱、資源耗竭等景況不斷,
也許此刻的我們應靜心思索,
試著在丹尼.道靈的著作《大減速》的引導下,
回歸「真人」,回歸傳統,返本歸真過儉樸生活!

文: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千禧年以來,「永續發展」逐漸響徹全球天際。究其內涵,「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是很貼切的詮釋,畢竟「人是萬物之靈」,地球為人而存在,而人生在世得好好生活,而一代傳一代,代代相傳才得以永續。

多年以來,天災人禍紛至沓來,甚且愈演愈烈,2020年新冠肺炎世紀大瘟疫猖獗,全球各地熱浪洪水此起彼落的「水深火熱」,樓塌空難不斷發生,世人不婚不生致少子化、老人社會的降臨,「末世」、「毀滅」之聲都已傳了開來,如何能永續發展呢?有這麼一說:「科技」在知識、創新的加持下無止境發展,被認為是靈丹妙藥。

資源稀少可由科技破解?

回顧歷史,人類對科技的依賴已有不短的時間。1798年古典學派經濟大師馬爾薩斯(T.R. Malthus,1766至1834年)提出「人口呈等比級數成長,糧食只以算數級數增加」,因而人類將在「生存線上」掙扎苟活,陷入「貧窮陷阱」。但迄今此情此景在絕大多數國家都未出現,而「技術進步」就被公認是主因,尤其工業革命、電力的發明、各種能源的發展、電腦、AI等等的持續發展,更讓人類對技術進步充滿信心。

任何人要過日子存活,食衣住行育樂是必要的,而使用資源就避免不了,於是很早就遇到「資源是否有限、是否稀少」的根本課題。在諸多資源中,「自然資源」最為根本,在基礎經濟學開宗明義就明示「人的慾望無窮、資源有限」,於是「選擇」也就成為經濟學的核心,「代價」、「成本」的觀念,或「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之警語也隨之出現。不過,空氣、陽光和水這三種人類日常生活必需品,卻曾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說。但不可否認的,這人生三大寶也早已必須支付代價,其逐漸成為稀少也應該是無疑義的了!

那麼,連這三種自然資源都已逐漸變為稀少了,更遑論其他資源!但是,二十世紀末問世的一些著作,卻仍有不一樣的看法。例如保羅皮爾澤(Paul Zane Pilzer)在1990年出版的《點石成金》(Unlimited Wealth),就以「技術進步無窮無盡」(該書中稱為「經濟煉金術」)來否認人世間存有稀少性,亦即,透過技術的進步,資源的使用及創造「很可能」永無止境。

相對於這種「樂觀」的看法,也早有另一種極端的「悲觀」論調出現,就以1968年生物學家保羅・埃爾利希(Paul Ehrlich)出版的《人口炸彈》(The Population Bomb)這本暢銷書和1972年春季問世的《成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最具震撼力!

前者承襲馬爾薩斯對人口激增的憂慮,300頁的內容述說著地球正被摧毀,因為人類像挪威的田鼠一樣繁殖。該書第一句話「養活全人類的戰鬥已經結束。就算即刻啟動任何緊急應變計畫,70和80年代仍有數億人即將餓死。」當時激發經濟學家朱利安・西蒙(Julian Simon)的極力駁斥,展開一場精采的經濟與生態間關係大辯論,而環保與經濟競合的議題也從此開展,「綠色運動」也被催生了。


《人口炸彈》書中第一句話「養活全人類的戰鬥已經結束。就算即刻啟動任何緊急應變計畫,70和80年代仍有數億人即將餓死。」圖為1986年9月位於蘇丹南部的一處聯合國難民署難民營。(Mike Nelson/AFP)

後者是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 Rome)的作者群以計量模型估算出資源到達極限的時日,這曾給世人帶來無比的震撼,正巧的是,1973至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更加深世人的恐懼感。

悲觀樂觀壁壘分明

此後討論自然資源和環境危機的著作、會議就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環境經濟學、資源經濟學自此普遍受到重視、甚且蓬勃了。直到現在,對環境資源各抱持悲觀和樂觀兩種極端論者仍為數不少。

到底是悲觀論者對或者是樂觀論者正確,極可能永遠沒有答案,而關鍵就在對「技術進步」的看法。處在E社會的知識經濟時代,人們對科技的看法似乎偏向正面、樂觀,而無止境的進步也在電腦、網際網路等等高科技產品面世之後被較樂觀的認定。不過,科技進步促進經濟成長可能是無止境的嗎?縱使科技進步是無止境的,其對人類的「福祉」一定是正面的嗎?而政府以政策再予以強化,是否應該呢?

E社會的知識經濟時代所依恃的就是高科技的日新月異,但即使是一般人所認識的物質性狹義經濟,自2000年下半年開始,連以「新經濟」在1990年代吃香的美國經濟也走入不景氣,而「新經濟是否已成明日黃花?」已由質疑成為肯定。無論如何,1990年代的「新經濟」終究還是落入「生產力遞減」的宿命,而「景氣循環」也仍是難免,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支撐也總是有起有落。迄21新世紀伊始的全球經濟嚴重下滑,又有「空前危機」的論調出現,這至少告訴我們,靠科技來引導狹義物質性經濟成長畢竟仍是有限度的。其次,縱使科技仍會不斷進步,但高科技所伴隨的風險是否愈高呢?

眾所周知,科技進步依靠電力,一旦電力不繼或管理失當,所造成的損害是否相對大?我們是否該嚴肅思考過分依恃電力的科技進步,相對地風險是否也愈來愈高?

科技風險繫於人心

這種不是人類有意製造的風險,除了對日常生活愈來愈依賴電力,以及諸多電器電腦產品對現代人會帶來愈來愈大的「意外損害」之外,每個活生生的行為人由於科技的愈見發達,原始的求生本能會不會愈來愈消褪、甚至於有朝一日喪失殆盡呢?

除了一旦出現意外,現代科技用品即停擺無法使用外,科技愈發達,其產生的能力愈大,一旦用在作奸犯科事務,反而會對人類產生無比的危害。舉例來說,諾貝爾發明炸藥,若用來開採礦產或作為建設之用,固然可在物質層面上造福人群,一旦作為戰爭用的各式武器上,其禍害實在難以計量。就人類歷史上幾次世界大戰之慘狀,以及日常生活裡惡徒更方便作案,而善良無辜民眾的安全威脅更大,已可知這種顧慮並非危言聳聽。2001年9月11日美國紐約雙子星世貿大樓遭受的「911」驚恐事件就是活生生見證,而國際恐怖分子之所以愈見囂張且難除,現代科技的助力正是主因。其實,當今社會幾乎無孔不入的騙案,也是高科技產品扮演推波助瀾角色的啊!

推理至此,一個重要的根本性課題就浮現出來了:現代科技產品是「工具」,其本身設計不良或使用者疏忽所產生的不安全性,固然愈來愈高,最嚴重的是有些「人」刻意使用它來戕害同類。所以,讓我們深自思考的是:「人心是否愈來愈淪喪?」果真如此,「到底已淪喪到何等地步?」而這種現象與科技的進展是否呈現極高的正向關係?能夠找回「善良的人性」嗎?

正當思索這些重大課題時,《成長的極限》第三版在2004年問世。作者期望人類能「永續發展」,但他們認為以「成長」為手段是不可能的,因為「成長」無論如何都有其「極限」,他們用理論、用數據、用數學模式,以各種模擬方式來告知世人各種發展的結果。他們不只提出警示,更憚精竭慮試圖找出永續發展之道,他們並非反對成長,只是指出成長有其限度,不可能無止境的追求成長,也不能妄想以科技作為克服極限的靈丹妙藥。

該書在1992年曾出第二版,書名改為《超過限度》(Beyond the Limits),第三版表明由於人類不自愛,沒能聽進去本書的忠告,不只忠言逆耳還變本加厲,在「科學萬能」、「迷信科技」下戮力追求成長,於是「成長的極限」時期縮短,只不過20年光景已瀕臨「超越限度」。作者在第三版自序中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用白話說就是人總是「事到臨頭」才驚覺「大禍已至」,但「為時已晚」。作者們深諳世人的此種通病,乃寫作此書,期盼浸泡於自私、追求短利的世人,能記取古人「未雨綢繆、防範未然」之訓詞。

永續之道在人心回升 生活返璞歸真

遺憾的是,由本書在30年間推出三版、且間隔愈來愈短觀之,「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應是活生生寫照,第二和三版都以最新資料作相同方式的極限推估,而「超限」、「崩壞」、「毀滅」等等名詞也紛紛出現。其實,只需稍微注意,天災人禍、水深火熱、資源耗竭等實景和警訊都在我們當前日常生活中一再出現,在中國、印度等大國也加入追求經濟成長的行列之後,更加速地球資源的掏空,特別是極權中國,無法像民主社會一樣還有法治、人民,以及市場機能的監督、調節,所採用的強取豪奪的「成長方式」,更是極限期縮短的元凶。


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加入追求經濟成長的行列之後,更加速地球資源的掏空。(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成長的極限》第三版中作者們希望世人:「回復人性,懷抱更大同情心,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如此,「世界就能讓成長速率回到極限範圍內,且因而得以避免崩毀的命運」。如今,世人的確面臨最嚴苛的「選擇」,說到底,是走向「新生」抑陷入「崩毀」,繫於每位地球人的「一念之間」,而「人心回升,找回誠信倫理」仍是當下「各個人」最起碼的使命。不要忘了,「人生如寄旅」,不能讓旅店在我們這一代過客手中崩毀,而「清心寡慾、儉(簡)樸人生」應該就是最佳的選擇哪!


「大減緩」是大好事

15年後,英國牛津大學地理學教授丹尼・道靈(Danny Dorling)在《大減速:飛躍成長的終結,以及為何對地球、經濟及人類生活有益》(Slowdown: The End of the Great Acceleration—and Why It’S Good for the Planet, the Economy, and Our Lives)這本巨著呼應了《成長的極限》之籲求。作者在這本創意十足的書中,自全球資料寶庫中汲取大量豐富的數據,繪製六十多個「時間線」圖,揭露人類的所謂「成長、進步」,其實從1970年代早期就已開始放慢,恰好是能源危機、環境污染問題爆發的時候,作者將負債、氣候、溫度、人口統計、生育、經濟成長、社會運動、甚至是地緣政治都各以一章的篇幅,利用視覺化手段說明並證實這些事物都已經在過去幾個世代中穩定循環地下降。最讓人意外的,「科技進步」的速度其實也在急速減慢。

大體而言,現代人都認為新科技重塑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大都相信新科技正推動我們的文明航向新而未知的領域,也支撐著永續發展。那麼,如今科技進步的速度正在急速減慢,不是前程暗淡了嗎?永續發展不也將成泡影了嗎?妙的是,作者不但沒在感嘆這樣的形勢變化,而是把這當作充滿希望的一刻、當作邁向穩定的行動來接納;而他也注意到,許多更早以前曾決定近代歷史的大幅躍進,都一併帶來了蔓延四處的戰火、帶來分裂的社會,以及大規模的貧富不均,他因此將我們當前的趨緩視為充滿希望且邁向穩定的一刻,而欣然接受之。

丹尼.道靈在這本說服力十足的新書中,證明減速的新紀元給了我們穩定經濟、增進平等,並停止進一步損害環境的機會。他認為,我們並未朝烏托邦邁進,但到最後我們很有可能會過著更好的生活。


丹尼.道靈在《大減速》一書中,證明減速的新紀元給了我們穩定經濟、增進平等,並停止進一步損害環境的機會。(吳惠林提供)

在防疫期間被「禁足」的時刻,突然有時間靜心思索,過往「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口頭禪也得到實質領悟,而現代人「窮忙」、「盲目」、「茫然」的忙碌生活是真幸福嗎?本書最後一章〈人〉,作者引領我們回歸「真人」,告訴我們「趨緩、減緩」年代「不確定感」會消失,好事會更長存,浪費變少,諸多當前社會環境大問題的事情都不再造成困難,也都不再是問題,每個人都將做自己總是做過的事,以及在大加速開始的很久以前,大加速期間和大加速結束後都做過的事——享受朋友、歡樂、家庭。他最後問說:大家對未來有啥期待?他說他會在某處的沙灘上堆沙堡。

其實,在過往經濟蕭條,金融風暴出現,都有不少人選擇回歸傳統,返本歸真過儉樸生活,畢竟「人的行為」不像挪威的田鼠,「人是會自己找尋出路的」,人有頭腦,會對周遭世界的變化做出反應,不過,政客和左派社會主義者總喜歡關注短期趨勢,並錯誤地將它們推斷為20、50和100年,於是趕緊利用政府祭出各種紓困、管制、干預政策,讓短痛變為長痛。幸好,擁有聰明才智的「自由人」總能發揮「置於死地而後生」的本能自救、突破困境尋得出路。這本《大減速》就是訴說這樣的歷史故事,任何人讀它都會增強逆流而上的信心,永續發展也更永固!◇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