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清明賞春 繼往開來好時節

清明時節,芳樹下野宴。(容乃加/大紀元)
清明時節,芳樹下野宴。(容乃加/大紀元)

很多人一提起清明節,就聯想到冷冰冰的墳墓,其實在中國古代,清明節不僅是祭拜先人,慎終追遠的日子,也是踏青賞春的好時節。

古人認為,只要按照祖先的教導敬天信神,老天爺就會保佑好人,有了神佛和祖先的庇護,自然可過上快樂的生活。

文 _ 何眾力

由於從小的灌輸,大陸很多人以為古人都生活在「貧窮苦難的舊社會」,其實這是中共製造的謊言。在五千年的人類歷史上,中原王朝一直是全世界最文明富裕的國家。

清明既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華人掃墓祭祖的重要日子。《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有三大徵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思是: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彩虹出現在雨後的天空。

清明節與寒食節的由來

民俗學家普遍認為,清明節來源於寒食節。在夏朝前五百多年黃帝時代即有「寒食節」。相傳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周禮記載的「司炬氏」就是負責在仲春用木鐸警告民眾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以免發生火災,後來為徹底防範火災,演變為禁火一個月,這期間三餐食物都為乾糧冷食,故稱為「寒食節」。

另外,在民間流傳著介子推的傳說,認為這是寒食節的由來。故事發生在二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西元前655年,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父王寵妃驪姬的迫害而背井離鄉,踏上流亡之路,歷十九年,備受艱苦。在衛地一處杳無人煙的地方重耳絕糧,命若懸絲。隨臣們找不到一星半點的食物,這時候,介子推端來一碗肉湯給公子喝下,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性命得保。事後,重耳方知是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湯救了自己。

重耳很感動,說日後定要報答,西元前636年,重耳入主晉國,即為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他歸國即位後,大賞群臣,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認為重耳復國是天意,不願「貪天之功以為己力」,於是背老母到山西的綿山隱居。當晉文公想起去找介子推時,介子推不肯相見。

晉文公聽信大臣建議,放火燒山以逼介子推母子出來。火熄後,才發現母子相倚死在一株大柳樹下。晉文公追悔莫及、然而無力回天,於是將介子推安葬在介公嶺上,並下令介子推身亡之日為寒食節,民間寒食一月,不得舉火。每逢寒食節,天下禁火,吃涼食以寄哀思。

每逢寒食節,百姓都登上綿山進行祭拜,並成為風俗。後來該節日慢慢推而廣之,演變成為祭祀自家祖先的活動。至曹操榮登魏王寶座後,將寒食節改為三日,而清明節就是寒食節的最後一天。

寒食墓祭在初唐時期已在民間盛行,並在唐玄宗時被編入《大唐開元禮》,成為國家禮制的一部分。至少在中唐時期,墓祭時給死者送紙錢也已蔚然成風,所以著名詩人張籍才有「寒食家家送紙錢」的詩句。

到了宋朝,朝廷不再強調禁火的習俗,「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所取代,而寒食節的習俗也被「過繼」到清明節,包括:拜掃、祭祖、郊遊、蹴鞠(踢球)、踏青、鞦韆、鬥雞、鏤雞子、牽鉤(拔河)、賦詩、賞花等十餘種活動。

回顧古人過清明節的活動,對先賢的敬意以及對生活的熱愛,躍然紙上。那份安居樂業的閒情逸致與詩情畫意,是忙碌操勞的現代人無法品味的人生佳境。

踏青春遊 攤販雜耍歌舞成市

清明節又是「踏青節」,是個春遊的好時日。官員士子庶人都出郊省墳,有的在郊外奇花異木園圃中設宴,所以慎終追遠的清明節,也充滿了青春明媚、輕鬆遊憩的氣息。

唐代時,在寒食、清明、上巳的好春時節踏青成風尚,「上巳接寒食,鶯花寥落晨。微微潑火雨,草草踏青人。」(唐.唐彥謙〈上巳〉)

《東京夢華錄》記載了盛況,清明節開始連三日城市人家皆出城上墳。北宋人掃墓兼春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擺起宴席般羅列杯盤、互相勸酬喝將起來,配著棗、炊餅、雞鴨肉卵,各種點心、名花、異果。同時,「北宋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載歌載舞,還有山亭裡扮戲的,活力肆放,到了暮色四合才踏上歸途。

南宋一代偏安江南,掃墓時節踏青春遊如舞春風,南宋風土志《乾淳歲時記》和《武林舊事》都有記載清明:「尋芳討勝極意縱遊,隨處各有買賣趕趁等人,蓋輦下驕民無日不在春風歌舞中。」

宋代以下的各代也一樣有清明節踏青的習俗。有詩為證:「柳色滿河堤,春沙不作泥。家家踏青去,處處聽鶯啼。」(元代吳當);「處處踏青寒食雨,家家送紙北邙墳。」(明代區越);「佳節又清明,風日初晴。桃花露重柳煙輕。聽喚踏青時候也。」(清代楊逢春)。

戶外掃墓、踏青嬉春時,遊人如潮自然也就吸引了不少攤販覓商機的,西湖畔攤販雜耍歌舞伎班聚集成市,吃喝玩樂應有盡有,盡在春風中。

明朝仇英〈清明上河圖〉描繪出明朝中期蘇州繁榮的景象(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明朝仇英〈清明上河圖〉描繪出明朝中期蘇州繁榮的景象(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插柳戴柳戴春意 辟邪保青春

柳樹生命力強盛,不管倒插枝、正插枝都能長。古人說柳枝具有辟邪功能,「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北魏《齊民要術》)。戴柳、插柳是古人寒食節、清明節的習俗。宋代時民間上墳掃墓之後,往往折下墳墓邊的柳枝插在墳上,也把柳枝帶回家,插在門楣上以辟邪。陸遊說的「人家插柳記清明」就是這般表現。

春日插柳記清明。(Fotolia)
春日插柳記清明。(Fotolia)

《燕京歲時記》書中提到,唐高宗時,三月三日祓禊於渭陽,賜群臣柳圈各一,說戴柳圈可免蠆毒。後人在清明戴柳,是師法當時的遺意。宋朝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加入了戴柳保青春的含意。清代俗諺說「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帝京歲時紀勝》),那時的兒童們戴柳祭掃墳塋(《燕京歲時記》)。

清明節插柳、戴柳條頭飾,就是永保青春活力的象徵。

女子盪鞦韆 男子踢蹴鞠

盪鞦韆起源於北方民族,傳說春秋時期就傳入中國。到了漢代以後,鞦韆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體育活動,廣為流行在女孩兒、仕女間。

《開元天寶遺事.卷三》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寒食節一到,宮中競豎鞦韆,讓宮嬪玩樂戲笑,唐玄宗呼為「半仙之戲」,因此民間也以此稱呼鞦韆。元代習俗中最重視清明寒食,宮庭到了此節日最為富麗。上自宮中內苑,下至民間士庶,都立起彩色繩索的鞦韆架,盡日嬉戲玩樂。

唐代杜甫的〈清明〉詩,寫「萬里秋千習俗同」;宋代韓琦詩中有「三月鞦韆節」的說法;明代范景文寫「綠柳陰中鞦韆影,遊人知道是清明」;清代〈乾隆帝御題詩〉「清明時節杏花天,……翠翹紅袖蹴鞦韆」,都是描寫在寒食、清明節的盪鞦韆民俗風景。

男子的遊戲則是蹴鞠,也稱踢毬。「蹴踘漸知寒食近」(宋.梅堯臣〈依韻和孫都官河上寫望〉),蹴鞠與鞦韆都是寒食、清明時節民間盛行的活動。唐代詩人曹松就這麼說:「雲間影過鞦韆女,地上聲喧蹴踘兒。」

寒食清明時,城鄉間滿滿都是蹴踘和鞦韆競盪出的活力。

放風箏 斷鷂放災

到了清代,掃墓兼春遊放風箏成了時俗,見《帝京歲時紀勝》的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擔酌挈盒,輪轂相望」。那時,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攜紙鷂(又稱紙鳶、風箏)和線軸,待祭掃完了,就於墳前施放紙鷂比賽。放紙鷂的人也在紙鷂上競巧,京製紙鷂極盡工巧,有的價值當時數金。

掃墓為何放紙鷂?暮春時節,天地清明春風柔,放紙鷂正是時候。清代人掃墓放紙鷂帶有一重禳災祈福的寓意,當時有俗諺「清明斷鷂放災」的說法,「斷鷂」諧音「斷藥」,人們將要禳除的疾病、災禍寫在風箏上頭,然後將風箏放上天際,等到風箏隨風高飛、遠飛後,就剪斷絲線,意為讓災病隨著紙鷂在風中消逝。

「紙鳶」又諧音「子燕」,或許,清代在清明節放紙鷂(紙鳶),也是承繼了北宋寒食前一日,造「子推燕」插於門楣紀念介之推的一種化身?難怪說:昔人高韜而去,今人似曾相識燕歸來!

清明節食俗

古代在寒食節禁火禁舉炊,只食冷食,到了清明節就有新火。通常清明節的祭祖祭品很豐盛,備有「三牲」或「五牲」,各種粿類的點心如紅龜粿、鼠麴粿、草仔粿,還有水煮蛋或鹹鴨蛋、潤餅等等,這也是方便在郊外祭祀的冷食,同時又是表現節俗意義的食物。

古人在上墳祭拜祖先後將粿子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這種習俗稱為「揖墓粿」(又稱乞墓粿、印墓粿),象徵「祖德流芳」。在祭祀完成後回家前,要將雞蛋、鴨蛋等在墓碑上敲碎,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表示新生。

「潤餅」是以薄餅皮包春蔬,也是一種清明節冷食。中國古代就有開春吃「五辛盤」去寒、活絡筋脈保健、甦春睏的習尚,南北朝時代《荊楚歲時記》記載「立春日,作五辛盤。……辛盤得青韭。」到了唐朝時立春有吃「春盤」習俗,盤中滿滿的春疏配上春餅,據唐代著作《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食蘆(音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春盤可說是春捲的前身,流傳到後代到今天,成為清明節的應節食品。

清明節,踏青節,煦煦春陽下,生者伴死者,男男女女伴老老少少,展現人間成、住、壞、滅的循環盡在天地間。

品騎火茶 黃金芽

天地清明澄淨之氣,注入到茶樹上,孕育了春茶的菁華。中國自唐朝以來都以春綠茶為美,與天地清明的節氣相應合。清明前後採製的春茶帶著天地清潔明澈的氣質,滌煩悅志,淨化人身、澄澈人心。

茶蓄天地明淨之華能養生。圖為春茶嫩芽。(宋碧龍/大紀元)
茶蓄天地明淨之華能養生。圖為春茶嫩芽。(宋碧龍/大紀元)

不管是至尊將相、文人雅士或是尋常百姓都愛茶,尤其是修煉的僧人更深深感受到了茶清明醒神能伏睡魔。

清明節採的茶有個專有名稱叫「騎火茶」;火指舉新火日也就是清明節。唐末五代毛文錫《茶譜》記載了「騎火茶」與清明節的關聯:「龍安有騎火茶,最上,不在火前,不在火後故也。清明改火,故曰騎火。」

採騎火茶年中僅得一天,飲騎火茶也是清明節一珍。早春萌發的茶葉被視為至寶。唐朝盧㒰人奉為茶仙,盧㒰傳世的〈七碗茶歌〉描寫早茶「先春抽出黃金芽」,形象鮮明。

回頭來看,古人過清明,真是多姿多彩,雅俗共用,寓教於樂,別開生面,而當今的大陸人,早已丟失了清明節深厚的內涵,就連外在形式都難以維持了……

嗚呼哀哉,還我清明!◇

新紀元周刊 第629期

新紀元周刊 電子雜誌 一年訂閱 ( 點擊進入 )

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機場書店

香港機場、新加坡樟宜機場、台灣松山機場、台灣桃園機場、台灣高雄機場、台灣台中機場等。

一般書店

香港田園書店、台灣誠品書店、台灣三民書店、台灣建弘書店等。

其他販售處

請逕洽各國服務處或地方書店。( https://goo.gl/h1s2eA

新紀元暢銷書籍《中國大變動系列叢書》世局突變在即,且看中國企業家們如何保財保命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