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彩畫的源流與發展
喬托(Giotto di Bondone),拜占庭的聖像畫〈聖母與聖嬰〉,蛋彩畫,美國華盛頓國家畫廊。
蛋彩畫經過千年的歷史,曾一度被棄置。上一個世紀,當人們經歷了工業革命的洗禮後,又從新發現它古老溫柔的特質。
最近紐約的畫界又開始興起學習蛋彩畫的熱潮;藝術學院從一周開一堂課到三堂課,學習人數激增。
文 _ Wei J C
前言
蛋彩畫(Egg-Tempera)至少有一千年以上的歷史,假如沒有它,中世紀的藝術與教堂將是一片灰暗。蛋彩畫曾經是古時候畫家們創作的至寶,但自15世紀初期油畫出現後,蛋彩畫逐漸地被棄置;到了16世紀,幾乎完全被油畫取代。然而,最近紐約的畫界又開始興起學習蛋彩畫的熱潮;藝術學院從一周開一堂課到三堂課,學習人數激增。其實,蛋彩畫一直沒被遺忘,從19世紀到20世紀之間,一直都有藝術家以蛋彩創作。只是最近有點特別。或許人們對隨手可得的數位影像厭倦了?
蛋彩畫材料簡樸易得又環保,不需用到溶劑用水洗滌即可。它需要的是嚴謹的準備工作與一絲不苟的薄塗與罩染技法,不是天馬行空的任意在畫布上塗抹。在此簡單的介紹蛋彩畫的源流。
虔尼尼的《工匠的手冊》
虔尼尼(Cennino Cennini)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1370至1440年),他寫的《工匠的手冊》(The Craftman's Handbook)是目前所能找到的最早有關繪畫材料的書,他也是文藝復興時期寫作最勤的藝術家。在他的自傳中,有對當時生活與社會動態的描述。在《工匠的手冊》中,有對蛋彩畫詳盡的描述,從用什麼木頭,如何處理乾燥、打底、色粉與蛋黃,蛋白的運用,一整個連貫有系統作業。虔尼尼一直在文藝復興早期的畫家喬托(Giotto di Bondone)的工作室當學徒,直接承繼的是當時最嚴謹工匠人所具備的訓練。因此直到今天,這本手冊還是蛋彩畫家們的重要讀本。
很多中世紀的畫到今天看來仍然保有鮮麗的色彩,狀況良好。最早的聖像(ICON)蛋彩畫可追溯到拜占庭(Byzantine)的壁畫,祭壇畫像與經卷插圖。試想基督教的興起若沒有蛋彩畫作為傳達信仰的媒介,將是如何寂靜。
蛋彩、坦培拉與油畫
蛋彩畫(Egg-tempera),最早可追溯到埃及棺木上的木乃伊畫像與公元一世紀到四世紀間希臘羅馬時期的壁畫人像,這種繪畫技法一直全盤沿用到15世紀油畫的出現。
蛋彩畫就是用蛋黃裡的油水化合物作為乳化劑,再加以調和色粉與少許的水,畫在塗有動物皮膠與白石膏或白石灰底的木板上。這是最初蛋彩的畫法。蛋彩畫的優點是覆蓋力強,乾後堅硬如石,若是放置在良好乾燥的環境下,畫質完好如初。這些可以從中世紀留下來的聖像畫得到證實。
缺點是若在潮濕的環境畫會發霉,還有蛋彩畫乾得特別快,不適合暈染效果,缺乏一種彈性,是一層一層薄薄的罩染上去的。
蛋彩畫快乾的特性,乾後色彩缺乏一種透明感與光澤,這也是「坦培拉」(Tempera)與油畫(Oil paint)出現的原因。畫家在畫作完成後在最上一層塗上一層薄薄的油,增加畫面的光澤同時也有保護畫作的功能。逐漸的開始在調和色粉媒介劑中加了油酯,使其乾得稍慢些,還增加了顏料的流動性,「坦培拉」就是這樣產生了。
而油畫的出現應該是與坦培拉有不可分的關係。歷史把發明油畫的功勛給了凡.艾克兄弟(Jan Van Eyck & Hubert van Eyck),其實是畫家匠人經過幾世紀的摸索。從「坦培拉」到油畫,在虔尼尼《工匠的手冊》中提到的坦培垃調和劑就有好多種配方,從中世紀後期就開始有人嘗試。因此時機成熟了,凡.艾克的油畫方子也就水到渠成被研發出來了。
從中世紀到15、16世紀的繪畫,蛋彩、坦培拉、油畫技法一直是混合著用。 因此我們常會在美術館文藝復興早期的畫作中,看到在標示媒材一欄中常常有點語焉不詳,有標示Egg-tempera的,也有標示Tempera的。大部分就以「Tempera」一言敝之;嚴格說起來兩者是有不同的。
在北歐的畫家與南方畫派
在北歐的畫家不像意大利畫家浸淫在蛋彩畫的傳統中,有蛋彩公會(畫家們組成的行會,類似今天的協會),不像南方那樣對特定的技法(蛋彩)熱中,而比較是各自實驗發展他們的方法。
楊.凡.愛克是其代表。實際上,在北方,油畫中對於乾油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歷史,中世紀時用油作為保護裝飾畫的塗層。這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可能觸發了凡.艾克一手創造的油畫的帶來革命性技術。一開始的保護油層厚、重、黑,不適合拿來作畫。到了15世紀凡.艾克將油提煉,使其色調更輕,乾燥速度更快,工作效果更好。這使油畫更容易平滑運筆過渡,而蛋彩畫必須要用薄層來畫,而油畫可以厚厚地塗抹,比在蛋彩畫中可以實現完成更暗的陰影。換句話說,油畫比較有彈性,畫家更能用它來創造出自然光線的效果。其寫實性是更適合文藝復興期的畫家表現科學與人文性的主題。
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的蛋彩畫
以蛋彩的調製方式而言,中世紀拜占庭時期的是以純蛋黃與蛋白加色粉。到15世紀初文藝復興早期(約1400至1450年),正逢油畫剛剛出世,於是有在蛋黃裡加油酯的蛋彩,也有用蛋白作為光澤的塗劑,混合在一起用的。意大利的畫家們在教會中組成了「蛋彩公會」,有系統、有組織的慎審技法與作業方式。蛋彩畫成了一門精湛的工藝與藝術。這些成果從文藝復興初期畫家們留下來的畫作可證實,那是一個工藝與藝術並進的時代。蛋彩畫是積累幾世紀的經驗,在準備程序上就需要純熟技術與工藝的特質,給後來文藝復興畫家們在創作上做了預前的基礎鋪墊。而油性坦培拉(Tempera Grassa)是在蛋黃裡調和一些亞麻仁油(linseed oil)與水再與色粉調和,這樣乾得較慢些,乾後畫面均勻看起來有油畫的光澤,像油畫。但其實還是蛋彩(Tempera)。據虔尼尼材料書上所說,波提切利的〈春〉就是這樣畫出來的。
安傑里柯修士(Fra Angellico)〈告示〉,蛋彩畫。
安傑里柯修士(Fra Angelico)、曼帖納(Mantegna)、吉蘭達優(Ghirlandaio)、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尤其是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與〈春〉(Primavera),不僅是藝術品本身的價值,其依精湛的技藝而打造且能歷久彌新的畫顏也很關鍵,如果沒有系統性的工作方法,這些名作豈能經歷了五、六百年仍然完好?
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蛋彩畫。
波提切利〈春〉,蛋彩畫。
南北方藝術交流與蛋彩油彩的碰撞
15世紀中葉,威尼斯的商人遊走於歐洲幾個城邦之間,並隨著商業的交易往來,不僅帶動了經濟繁榮,無意中也促成了文化與技術的發展。這些意大利的商賈經常也是藝術收藏家,一些精美的北方藝術品就這樣隨之南下。
意大利畫家對北方的新作品印象深刻(註1)。一位來自西西里的畫家梅西那(Messina,1430至1479年)特地前往北方的尼德蘭(Nederland)學習技法與顏料的製作,回家鄉時路經威尼斯,便把凡.艾克的油畫技法傳給了當時威尼斯的畫家們。這資訊與文化的交流激盪出一個藝術新時代的來臨。可以想像此時這些藝術家們如何像得到寶似的珍視這些新知與技術,他們不斷的吸收各種材料配方與經驗,來完善他們的畫作。
一些藝術家繼續用純蛋彩創作繪畫。如安吉里柯修士見識了北方的繪畫美學之後,用了更低的色度調色,和更自然的光線效果,若將他的早期與後期的畫作比較,可看出很明顯的不同。但是他並未改用油畫,他的媒材仍然是傳統的蛋彩畫(以及濕壁畫)。
拜占庭濕壁畫〈復活〉。
米開朗基羅〈曼徹斯特聖母畫像〉(The Manchester Madonna),約1497年,蛋彩畫,英國倫敦國家畫廊。
米開朗基羅〈聖家族〉(Holy Family,又名Doni Tondo),1504至1506年,蛋彩與油畫混合用,烏飛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y)收藏。
還有的其他藝術家將蛋彩畫和油畫相結合。有趣的是米開朗基羅早年有一張未完成的蛋彩畫留下:1495年的〈曼徹斯特聖母〉(The Manchester Madonna)。此時他很可能已在蛋彩上開始混合油畫作畫。到了16世紀初,他的〈聖家族〉(Holy Family)就是蛋彩與油畫混合的一幅完美的經典之作。米開朗基羅留給後世的多半是雕塑與壁畫,這些是目前所知米開朗基羅留下來的三幅畫在木板上的蛋彩畫。這幅〈聖家族〉有人標示油畫,也有人標示蛋彩。從畫作色彩與明度看來應該是以蛋彩開始,在最後收尾時以油彩來完成畫作。在蛋彩與油畫交替之初有很多這樣的作品,這也是為什麼這個時期的畫作標示經常混淆的原因。
法蘭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蛋彩與油畫混合用。
還有一些藝術家是從畫蛋彩畫起家,但後來完全轉向油畫:皮耶羅.德拉.法蘭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是其中之一。不管哪一種配方與技法,這些藝術家在摸索與完善過程中都留下許多精美傑作,都為文藝復興這個偉大的時代增添了異彩。然而也有實驗失敗的例子,最著名的如達芬奇的〈最後晚餐〉(The Last Supper)(1495至1497年),就是混合著油畫蛋彩技法的壁畫加上達芬奇自己的配方,結果在作品完成後不到五十年間就開始剝落,致使後人必須費盡苦心去修復這幅文藝復興期的鉅作。由此可見,畫家對材料技法的掌握實屬於畫作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總之,意大利人稱為Quattrocento(四百)的15世紀是西方藝術史上最生機蓬勃、充滿實驗性而成就輝煌的有趣時代!到了16世紀,蛋彩畫在文藝復興後期已少有畫家使用,此後三百年間畫家幾乎都改用油畫,蛋彩幾乎處於休眠狀態,直至19世紀。
19世紀蛋彩畫與工藝美術運動
19世紀的歐洲和北美醞釀著「工藝與美術運動」(Arts & Crafts Movement),從英國於1880年到1920年開始,逐漸在歐洲盛行甚至到北美。這運動目的在於鼓勵畫家進行手工和傳統工作方法創作。它是針對產業革命對人之生活、健康、道德各方面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而出現的反思,基本上是反工業的。這個運動的成員中有建築師Augustus Pugin、作家與教育家約翰.羅斯基(John Ruskin)(註2)、設計師(William Morris),還有許多畫家和收藏家。這運動對歐洲的藝術產生了強烈的影響,直到20世紀現代主義(Modernism)的崛起才被取代。然而,「手工藝」精神的發揚卻持續了下來,不論是在設計、城市規劃領域裡,在歐美社會文化中的影響和作用從來不曾間斷過。
我們從一位英國女子說起。1844年,瑪麗.梅里菲爾德(Mary Merrifield)重新發現並翻譯了虔尼尼(Cennino Cennini)14世紀的手稿,整理成為《工匠的手冊》(The Craftman's Handbook)。當時並無引起太多注意。而到1899年克里斯蒂安娜.赫林厄姆(Christiana J. Herringham)對虔尼尼這本古書做出更精確的翻譯。克里斯蒂安娜出生在英國富裕家庭,父親是藝術與手工藝運動的贊助者,更收藏了大量精良的手工藝品。她本身是作家、古籍翻譯及畫家,並致力於蛋彩畫的復興。她還在1901年創立了「蛋彩畫家協會」,有五位英國畫家共同參與。他們發表論文,教育大眾,提高人們對蛋彩的認識,並且為許多被誤記為油畫的早期意大利蛋彩畫作正名。1905年,成員舉辦了蛋彩畫展覽。然而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英國大多數原始會員已凋零。
20世紀上半期美國的蛋彩發展
二次大戰期間,歐洲的蛋彩畫家是沉寂的。英國藝術家與蛋彩畫的支持者麥克斯韋.阿姆菲爾德(Maxwell Armfield)從1915至1922年間移居美國,並且展示他的蛋彩畫作品和寫有關蛋彩畫的文稿。
1920年耶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丹尼爾.湯普森(Daniel Thompson)開始教授蛋彩畫課程,為蛋彩畫培養門人。耶魯美術館並收藏了大量早期意大利蛋彩畫作。他激發了新一代人對蛋彩畫的興趣。1936年湯普森還出版了兩本有關蛋彩畫的書:The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of Medieval Painting.(中世紀繪畫的材料與技法),另一本(The Practice of Tempera Painting)是蛋彩畫的實作。
安德魯.魏斯(Andrew Wyeth)〈瑪加的女兒〉(Maga's daughter),1966年,蛋彩畫。
在整個20世紀30年代,許多著名的美國藝術家嘗試蛋彩畫有Ben Shahn和John Sloan、GeorgeTooker、Paul Cadmus、Jared French和Andrew Wyeth等。其中魏斯(Andrew Wyeth)為人熟知的作品與他寫實與精練的技巧承繼了大部分傳統蛋彩畫的特色。其他藝術家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幾乎看不到傳統蛋彩畫所呈現安定節制性的獨特技法。1973年著名蛋彩畫家羅伯特.維克里(Robert Vickrey)出版了《新的蛋彩畫》(New Techniques in Egg Tempera),書中他討論如何用傳統和非傳統的方式來創作蛋彩畫,是想學習這門繪畫技法極佳的教材。
羅伯特.維克里(Robert Vickery)〈鸚鵡〉(The Parakeet),蛋彩畫。
道格拉斯.森福內克(Doug Safranek)〈蘋果和草莓〉(Apples and Strawberries),2017,蛋彩畫。
當今,對蛋彩畫發生興趣的藝術家在持續的增加中,從「藝術聯盟學院」的開課情形可以窺見一點端倪。在此轉述一位當今蛋彩畫家道格拉斯.森福內克(Dough Safranek)的話:「蛋彩是種矛盾的媒材,它具有脆弱與永恆兩種品質。構成蛋彩畫微妙的表面筆觸是一層一層緩和有如冥想一般畫上去的,即使表現一種生動活躍的思緒與影像它還是緩和靜謐的。我和當代的蛋彩畫家發現,這種古老拜占庭式的媒材同樣適合當今繁忙的都市景觀。」
蛋彩畫經過千年的歷史,曾一度被棄置。上一個世紀,當人們經歷了工業革命的洗禮後,又從新發現它古老溫柔的特質;這一個世紀,影像充斥在各個領域,可說是前所未有的。生活的步調與速度,就像用噴霧器噴撒彩繪在畫布上一般,只需學會按鈕,五花八門的世界即唾手可得。為什麼我們要再學習這古老的技法?或許正因為它一絲不苟的步驟與方法使我們再回到構成畫家最基本的元素——創作離不開手藝(技法)。◇
註1:北方畫家的繪畫特色是畫面平滑,筆觸細膩的用多層薄塗法,色調明亮剔透。凡.艾克,德國的杜爾(Albrecht Durer)霍爾班(Hans Holbein)都屬於北方畫派的畫家。
註2:在現代主義興起之際,約翰.羅斯基(John Ruskin)堅持古典寫實,他也是工藝美術運動推動者重要之一員。
羅斯基生於1819年的英國倫敦,死於1900年(發明蒸氣的瓦特死於此年)。羅斯基生於產業革命鼎盛、現代主義起跑之時,現代意識興起之勢致使古典寫實藝術儼然成昨日黃花。羅斯基卻獨排眾議,宣揚他的藝術理念──他主張藝術具有責任與道德的重要性,藝術是上帝給予人的禮物,人應該用這份禮物來描繪造物者之美,從事藝術創作是人用來操練人對神的一種景仰。忠實地把自然中的花草樹石畫下來,尤其希臘埃及羅馬古代文明的建築,那是人類文明的精髓。
羅斯基本人從未到過美國,然而當年他的兩個弟子來到哈佛大學,在哈佛成立了藝術學系,繼續傳播他的藝術理念,在英倫的弟子也堅持寫實畫並肩負起「文以載道」的傳統。這些承繼他理念的藝術家因為與主流藝術逆著走,少有能鬻畫為生的,最後都進到學院教書去了。或許這也是在近代藝術史中,我們很少聽聞從哈佛來的「現代派」畫家的緣故。
羅斯基有一詩句:「看的清楚是詩、是預言,也是信仰,三者同而為一。」(To see clearly is poetry, prophecy and religion all in one.)
參考資料
.The Craftman's Handbook, Cennino Cennini, Fogg Museum Harvard University
.The Materials of the Artist and their use in painting, by Max Doerner,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The History of Egg-tempera, Koo Schadler
.New Techniques in Egg-tempera, Robert Vickery
.虔尼尼自傳 王憲生譯 華兹出版
.油畫材料學 陳淑華
.https://www.nationalgallery.org.u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