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歐洲詩聖文豪兼智者──歌德

?"
此畫描繪1828年的歌德。(維基百科)

歌德出生於德國,很早就對文學產生興趣,1774年《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出版使25歲的他一舉成名。歌德一生著述甚豐,其中各類詩歌四千多首、各類體裁劇本約80部、長篇小說五部。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完成了《浮士德》和《威廉.邁斯特》兩部名著。

文 _ 小墨、紀安娜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至1832年),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著名詩人、劇作家和思想家。歌德是魏瑪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德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歌德被譽為詩聖,他的詩作以抒情詩為主,還有大量的敘事詩、諷刺詩及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詩。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巨著詩劇《浮士德》等。

作家生平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於德國中部美茵河畔法蘭克福一戶殷實人家,父親約翰.卡斯帕爾.歌德是帝國議會的成員、法學博士,母親是當時法蘭克福市長泰克斯托(Textor)的女兒。早在少年時代,歌德就已經學會了拉丁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後來又學習希臘文和希伯來文。

歌德很早就對文學產生了興趣,他八歲開始寫詩,並把注意力投向了克洛普斯托克和荷馬。他也喜歡戲劇,1763年他在一場音樂會上見到了當時年僅七歲的莫扎特。

1765至1770年間,歌德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法律。

1772年,歌德在韋茨拉爾帝國最高法院實習,也曾當過律師。

1774年,《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出版使25歲的歌德一舉成名。

1775年,歌德來到魏瑪,次年進入魏瑪公國宮廷參政。從政期間歌德並未放棄文學創作和自然科學的研究工作(地質學和植物學)。

1786年歌德前往意大利,研究自然科學,並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1788年回到魏瑪後任劇院監督。


歌德在意大利。Johann Heinrich Wilhelm Tischbein作品。(維基百科)

1794年,歌德開始了與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友誼,一直延續到1805年席勒去世。這一時期席勒和歌德合作創作了很多詩歌,並創辦文學雜誌和魏瑪歌劇院。席勒和歌德合作的這段時間被稱為德國文學史上的「古典主義」時代。

歌德晚年的創作極其豐富,重要作品有自傳性作品《詩與真》、長篇小說《親和力》和《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抒情詩集《西方和東方的合集》等。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歌德終於完成了歷時數十年之久的兩部名著:《浮士德》和《威廉.邁斯特》。

1832年3月22日,文豪兼智者的歌德與世長辭,享年83歲。他的著名遺言是:「多些光!」

作品介紹:《少年維特的煩惱》

《少年維特的煩惱》(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是德國詩人歌德於1774年發表的前浪漫主義時期代表作。此書在當時引起了歐洲文壇的震撼,反映出18世紀後期德國青年多愁善感的悲觀心態;由於對時局的腐敗充滿了焦灼和無力,而企圖從純真原始的情感中尋求慰藉。當時連書中主角維特所穿的青色禮服和黃色背心,都成為德國青年的時尚,甚至有人穿著這樣的服飾去自殺。歌德成功地藉此書響應了狂飆時期「非理性主義」的浪潮,對傳統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少年維特的煩惱》初版屬於狂飆突進運動的風格,而修訂版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時期的代表作品。書中前半部的維特其實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難怪歌德只花了四星期就完成了這部世界名著。他說:「我寫的都是自己的懺悔和告白。」──當然,世俗的經驗已經被詩人昇華為藝術的美感了。事實上,就連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Hamlet)中「憂鬱王子」的典型,也是因為歌德的詮釋而在文學史上被「定了調」,影響德國及後世甚巨。各代崇尚悲情的年輕人莫不爭相模仿丹麥王子的猶豫,整天在「是或不是」(To be or not to be?)中故作憂傷──即使根本無仇可報。

作品介紹:《浮士德》

《浮士德》(德語:Faust,1808年出版第一部,1831年出版第二部)是一部「老學者為換取青春,出賣靈魂找尋人生意義」的哲學詩劇。傳統上,《浮士德》被認為是德語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同時也是最經常被引用的作品。該劇主人翁浮士德也曾出現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但歌德給他的形象賦予了深刻的人格寓意。


林布蘭所繪的浮士德版畫(約1650年)。(維基百科)

《浮士德》取材於德國16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民間傳說,他用自己的血和魔鬼訂約,出賣靈魂給魔鬼,以換取世間的權利、知識和享受。歌德將其藝術加工,在詩劇《浮士德》的浮士德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

《浮士德,悲劇第一部》(Faust. Der Tragodie erster Teil)

令世人景仰的學者浮士德博士,當他回顧他的一生時,發現作為科學家(中世紀概念:泛指含自然科學、哲學、神學、醫學、法學在內的全部人類知識),他對世界的本質其實並沒有任何認知;作為一個人,他根本沒有體會到生活的樂趣。由此,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他與魔鬼梅菲斯特訂立盟約,如果魔鬼把他從這種不滿足和不安的心境中解脫出來,他就把死後的靈魂交付於他。魔鬼梅菲斯特則帶領他遊歷這個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並使他與少女格雷琴悲劇性地相戀。

《浮士德,悲劇第二部》(Faust. Der Tragodie zweiter Teil)

歌德晚年主要從事的工作就是浮士德詩歌(第二部)的創作。1832年,浮士德II得以出版。與浮士德第一部不同的是,個人的感情生活不再是重點,更多的是社會現象、歷史事件以及政治發展。

第二部一開始浮士德的表現就與第一部中的不一樣。精靈們用忘泉的露水給浮士德沐浴,使他在忘卻中熟睡。這表明,浮士德對Gretchen之死所犯的罪不但直接得到了Gretchen的寬恕,而且也得到了神明們的寬恕。

浮士德在第二部中通過從事很多活動成為經典主義的一個範例:人要全面發展各項能力。作為藝術家,浮士德創造了一幅幻覺,但不能把它變成現實。第三幕開始,浮士德踏上了時空之旅穿越不同的時空。浮士德跟象徵古代的Helena結婚並有一子Euphorion。Euphorion象徵了德國的古典主義。由此,歌德想說明德國的古典主義是如何產生的:德國的古典主義是由德國藝術家的回歸古代而產生的。同時,歌德也從他的歷史經驗說明,德國的古典主義不會是永恆的,並讓Euphroion摔死。


1932年出版的《浮士德》封面。(維基百科)

按照歌德的解釋,《浮士德》第一部,浮士德還處在「小世界」中,追求「官能的」或「感性的」個人生活享受;在第二部中,浮士德則進入「大世界」,追求「事業的享受」。歌德稱他的傳世巨著《浮士德》第二部是一本「怪書」,「誰如果沒有相當的知識基礎,沒有四面探索過,沒有一些人生經驗,他對下卷就無法理解。」

歌德的成就和影響


位於法蘭克福的一座歌德雕像。(維基百科)

歌德一生著述甚豐,其中各類詩歌四千多首、各類體裁劇本約80部、長篇小說五部。此外還有各類藝術理論、哲學、歷史、評論、散文、傳記及關於自然科學論著約200餘篇。其中大量作品不僅是德國的文化瑰寶,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最優秀、最有價值的文學遺產。其著名代表作有詩歌《漫遊者之夜歌》、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年)、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1774~1831年)、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1775~1828年)等。

歌德的詩劇《浮士德》構思宏偉,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爐,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浮士德》與《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及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列為歐洲文學的四大古典名著。◇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