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天威 開啟西方新思維濫觴
哥倫布至死都相信他航向所至,都是元帝國的屬地,殊不知,他航程起始,元朝已滅亡百年,可見元帝國對西方的影響力是多麼的深遠。天朝超越當時的文明典制與科技發明,更成了啟發西方新思維的濫觴。
文 _ 皇甫容
公元1492年,哥倫布攜帶著《聖經》和《馬可.波羅遊記》,帶領他的航海團隊,浩浩蕩蕩地向東方的大元王朝出發。
在他的航海日誌最開始就明確講到,他遠航的目的地是「大汗國」,即忽必烈的大元王朝。當時的東西方陸路交通要道被奧斯曼帝國阻斷,哥倫布在出發前,曾向西班牙國王費迪南二世(Ferdinand
Ⅱ 1452年至1516年)建議,他可以通過海路前往東方,重建與蒙古大汗的聯繫。
哥倫布夢寐以求的嚮往之地就是到達馬可.波羅筆下記述的「天朝」。不過哥倫布的這次航行只到達了西印度諸國。據說他臨死之前,都深信那些國家是元朝大汗國的一部分。事實上,到哥倫布航海時,元朝已經滅亡了一百多年,而忽必烈的大汗國,依然是歐洲人的神往之地。
這個令歐洲人極其神往的元朝,經由《馬可.波羅遊記》的介紹,引起當時歐洲巨大的轟動。
《馬可.波羅遊記》插圖:馬可.波羅和蒙古帝國大汗忽必烈在大都的王廷。(公有領域)
第一位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歐洲人谷騰堡。圖為16世紀的銅版畫中的谷騰堡。(公有領域)
歐洲中世紀最費力費時的工作就是抄寫文件和書稿。歐洲人谷騰堡對活字印刷術的革新,使當時規模相對較小的製書業成為對公眾生活最具影響的行業之一。
隨著印刷技術的革新,《馬可.波羅遊記》得以在歐洲出版,並迅速成為暢銷著作。這部遊記為當時的歐洲打開了一扇天窗,也打開了歐洲人的地理視野,激起歐洲人對東方的嚮往。這股濃郁的東方情結延續了幾個世紀,不斷地拓寬歐洲人對世界的認知。
蒙古帝國法則推動歐洲新思潮
隨著蒙古帝國的西征、元朝對外關係的影響,歐洲逐漸出現新的思潮。從馬可.波羅的旅行遊記,到烏魯伯格詳細的恆星表等這些新的知識引進與發展,表明了歐洲人早先接受的許多古典學識並非完全正確。成吉思汗制定的成文法典《大札撒》,保證了整座蒙古帝國的高效運行與蒙古帝國所展現的新思維。譬如運用紙幣、宗教信仰自由、外交豁免權、保護商貿和國際法等。這些具有重要意義的新思維,促進了歐洲的覺醒,並為歐洲新思潮的產生,開闢出新的途徑。
在今天,自由信仰、言論自由、民主法制等元素,被認為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文明的重要標誌。而在七百多年前,由成吉思汗一手締造的大蒙古國,由忽必烈創建的大元王朝,早就達到了擁有信仰自由、言論自由、減少死刑、執行法制等多種元素構成的高度文明國度。
七百多年前,由成吉思汗一手締造的大蒙古國已是有信仰自由、言論自由、執行法制等高度文明國度。圖為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元太祖成吉思汗像。(公有領域)
承載中原文化
元朝展現的國際影響
到哥倫布航海時,元朝已滅亡一百多年,但其國際影響力並未見衰落。元朝的藩屬國之一伊爾汗國,在其轄區全力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當時的絲綢之路是東西方最好也是最長的通商之路。這一時期,整個絲綢之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被一個國家完全掌控。此時,東西方貿易往來比其他地區和戰亂時期,更為活絡,更為容易。
按照密西根大學歷史博士黃仁宇的概括,所謂的資本主義特徵就是「數目化的管理」。而在元朝,這一特徵有很清晰的表現:元人在疆域範圍內使用紙幣(交鈔)和阿拉伯數字,並使之傳播到世界。元朝設有負責交鈔印刷、管理和運用的官廳。1260年7月,忽必烈中統元年發行的紙幣,有10文、20文、30文、50文、100文、200文、300文、500文、一貫(即1000文)、二貫(2000文)十種。
伊爾汗國仿照元朝紙幣「至元寶鈔」制樣,在汗國境內推行紙幣,紙幣上同樣印著漢文「鈔」字和阿拉伯語。儘管紙幣發行短暫,但此舉卻在西亞大力推動了中國印刷術的進一步傳播,往來於伊爾汗國的商人,又把印刷術傳向了歐洲。
公元1585年,西班牙人胡安.岡薩雷斯.門多薩(Juan Genzalezde
Mandozd,1540~1620年)在羅馬出版了《中華大帝國誌》一書。書中談到歐洲印刷術的來源,作者提及:「在中國人應用印刷術許多年之後,才經俄羅斯和莫斯科公國傳到德國。商人經紅海從阿拉伯的菲利克斯來到中國,帶回一些書籍。這為谷騰堡發明歐洲活字印刷術奠定了基礎。很明顯,印刷術的發明是由中國人傳給我們的,他們的確對此當之無愧。更令人信服的是,在今天的德國,仍然可以看到在歐洲活字印刷術發明之前的五百年前,由中國人所印刷的眾多書籍。」
戰爭雙面 利弊同存
戰爭向來有它殘酷的一面,不過在人類社會的進程中也扮演著推動科技發展的角色。有學者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推動了核技術、火箭航天技術、計算機等高科技的興起,也形成新的國際格局、新的思想風潮。
蒙古軍南下中原,攻遼滅金的過程中掌握了火藥、火器等技術,並攜之西征。中國火藥、火器技術由此大規模西傳。圖為蒙古帝國疆域及征戰地區。(Stvn2567/維基百科)
在歷史上,類似戰爭帶來文化的實例也有不少。蒙古軍南下中原,攻遼滅金的過程中掌握了火藥、火器等技術,並攜之西征。1260年,埃及馬木魯克王朝在大馬士革與蒙古軍一戰,擊敗了蒙軍,俘虜了一些製造火藥的漢人匠師,繳獲了大量的火藥和火器。由此,中國火藥、火器技術直接大規模西傳。
元朝人汪大淵跟隨海船出洋,四處遊歷。後根據親身經歷撰寫了一部《島夷志略》。書中講到,汪大淵在麥加遊歷後,渡過紅海到達埃及。他稱當時馬木魯克王朝統治下的埃及為「馬魯澗國」,稱其與「遐邇沙喃(即耶路撒冷)」接壤。在埃及,汪大淵遇到來自河北臨漳的陳姓老鄉。據推測,很可能是在扎盧特戰役中被俘的蒙古西征的漢軍。
在漢朝和羅馬帝國衰亡後,古代的亞歐大陸交通中斷了千年之久。蒙古大軍西征及大元的建立重新恢復並拓寬了亞歐大陸交通,擴大了交通所向的輻射範圍。
隨著蒙古帝國西征,東西方文化技術的交流也繁榮起來。旭烈兀西征時,徵調許多漢人工匠、學者隨行。伊爾汗國建立後,這些人大都留居在當地,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在美索不達米亞的灌溉工程設計中,就有中國專家。在這一時期,中國的印刷術、火藥、羅盤針、紙幣等傳入西亞,繼而傳入歐洲。元朝的驛站制為波斯、埃及和俄羅斯採用。中國的天文、曆算和醫藥也傳到了西亞,在伊爾汗國大臣拉施特哀丁所編撰的百科全書中,就有關於中國醫藥的記載。
伊爾汗國在與威尼斯的通商議定書中所制定的關稅稅率,保持了與元朝一致的3.3%。這一關稅在當時比較低,而且進入元朝境內交易的商人,如果發生危害、災難等意外,帝國會對其予以賠償。因此可以這麼說,整個歐亞從東到西,洲際之間舉凡文化交流、通商貿易的活絡,均拜成吉思汗及其繼任者所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