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創新創業需要社會寬容

大概是1971年,美國工程博士學位的修讀者第一次低於全球其他國家的總數。1972年,不少有遠見的經濟學家和社會學者預測說,這意味著美國時代的結束,因為在製造業為主的工業時代,工程師和技術研發人員是最重要的人力資源。1972年,美元和黃金脫鉤,伴隨兩次世界石油危機,美國經濟從頂峰時期占全球四成下降到1990年占全球二成多,似乎應驗了那些美國時代結束的預言。

然而從90年代開始,美國經濟不但沒有繼續下坡,反而在一系列技術和管理的創新帶動下逐漸重振雄風。雖然美國工程學博士占全球比例逐年下降,但最近20年以來引領世界科技的最新潮流,以及這些技術的新應用,無不是在美國發生。在科技方面,航空航太、電腦、互聯網帶動了全新的社會發展,那些屈指可數的領頭企業全是美國企業,非技術企業方面,速遞、速食連鎖店、新式大型超市,也都出自美國。

70年代美國傳統工業衰落之後,20年內造成了2000萬人失去工作。美國只有二億多人口,這樣龐大的數字十分驚人。然而美國並沒有像歐洲那樣,在傳統製造業衰退後形成長期穩定的失業人口。美國從舊經濟淘汰出來的勞動力,迅速被新經濟吸收,使得美國多年來保持較低的失業比例。

眼光深邃的商業管理大師杜拉克,把美國的這種新型經濟形態叫做「創新經濟」。上世紀末,已經80歲的杜拉克指出,全世界只有美國成功轉型成為「創新型創業經濟」,而緊隨其後的日本,可算是一隻腳進入了新的經濟社會。

創新需要創意,但卻不僅僅是新創意。創新是一種文化,創新經濟只是那種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下的一個結果。這樣的社會,首先需要的是一種寬容的精神,並鼓勵嘗試和失敗。中國文化中缺少這些特質,中國(包括香港)因此缺乏真正的創新創意和創業。

文化塑造一個國家的精神,往往是在逆境當中體現。美國最受歡迎的大眾形象,幾乎都是20世紀三十年代大衰退時期出現的。從米老鼠、唐老鴨,到超人、蝙蝠俠,世人可以從這些動畫形象中找到現今美國人性格的影子。後者是拔刀相助拯救世界的英雄主義,而前者,則是美國人屢敗屢戰、搞怪幽默和永不言敗的樂觀價值。

事實上,大衰退期間美國人的文化創意不僅體現在動漫創造。百老匯的歌舞表演,好萊塢的電影製作,現代音樂等都在那個時期發軔,而在隨後的二、三十年裡到達頂端。全世界最喜愛的電影,比如《亂世佳人》和《音樂之聲》都是那個時期的產品,若除去通脹因素,這些藝術作品創造的市場銷售額,都高於現代好萊塢的賣座影片許多倍。

在科學研究方面,這個現象也十分突出。過去四、五十年,獲得諾貝爾科學方面獎項的,美國幾乎占據了三分之二。

這讓我們聯想到歐洲現代文明崛起前期的「文藝復興」,和中國漢唐盛世之前的諸子百家。文化和藝術的復興,塑造了一個民族的性格和精神,和現代美國的情況似完全可以類比。唯一不同的,是現代社會節奏趨速,藝術和文化造成的群體性精神爆發,不需要用一百年甚至數百年時間傳遞到整個國家。

中華民族的重新崛起,看起來無法省略同樣的過程。然而,中國大陸的共產黨政權,卻對中國人文化藝術復興形成了巨大的制度性和結構性障礙。在未來,如何用現代概念重新闡述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和文化,不僅僅是因為來自東方的企業群需要文化市場的經濟收入,也不是當局著眼於現實需要搶占話語權的「軟實力」政治,其成功與否,實際上是我們這個民族未來重振的核心。

可惜的是,由於缺乏真正的寬容精神,中國人似乎正在失去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