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音樂交融 盛宗亮在香港圓夢
懷著對音樂的夢想移民到美國,師從伯恩斯坦大師學習西方古典音樂,曾獲麥卡瑟「天才」大獎的華裔頂尖音樂家盛宗亮,近半年來在香港這片文化沙漠中,找到中、西方文化藝術發展的優質土壤。
文 _ 梁珍
在當今世界樂壇上,華人的地位日益重要。除了國際音樂大師馬友友之外,馬友友的密友兼合作夥伴,身兼作曲、指揮、鋼琴家於一身的美籍華人盛宗亮,也是華裔頂尖音樂家,曾獲麥卡瑟「天才」大獎。
馬友友邀請盛宗亮創作的《七首中國調——大提琴獨奏》在1995年10月首演後兩人合影。(大紀元)
自言是百分之百的美國人,又是百分之百的中國人的盛宗亮,早年研究中國音樂,其後又赴美跟隨古典音樂大師伯恩斯坦,學習西方正統音樂,深諳中西方音樂之道。他在香港這片文化沙漠中,找到中、西方文化藝術發展的優質土壤。
最近六年,盛宗亮每年都會來港兩個月,為科技大學主持名為「創意間的親暱」的音樂項目;今年適逢科大創辦25周年,音樂會檔次更為提高,並會與享譽亞洲的香港管弦樂團於4月21日在香港大會堂舉行世界首演。近期又在香港大會堂劇院,演出了五周年精選回顧音樂會。
「今年我們把香港管弦樂團拉到校園,做駐校的樂團,是很大的榮譽,是很令人振奮的一件事。因為這也說明香港本地重要的音樂團體和藝術團體,對我們的項目的看法,他們一定是認可才會跟我們合作。」付出六年心血後,盛宗亮對於終於在一所東方的理工院校,成功打造音樂中心並受到認同,由衷感到高興。
東西方文化的交匯地
常常有人形容香港是文化沙漠,這裡鮮有世界頂級的藝術家,音樂氛圍又和歐美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本地藝術發展亦有諸多限制,不過盛宗亮卻對香港另眼相看。
他認為,香港是一個很有特點的文化中心。地處邊緣,既有悠久的廣東傳統文化,如中國最古老的語種之一「粵語」,「香港的廣東話和國內譬如廣州的廣東話不一樣,它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方言之一,它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盛宗亮毫不掩飾他對粵語文化的支持;另一方面,香港又是英國殖民地,歷經百多年來的歷史,西方文化在這裡扎根;加上近幾年中國文化的融合,令香港自由而且多元化的特色,成為藝術發展的肥沃土壤。
「這對藝術家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發揮的基地,因為它沒有一個標準,說一定要這麼做才是對。因為你如果這麼做的話,這一方面的人不喜歡,那另一方面的人就喜歡。所以我覺得從這方面來說,香港還是有很好的藝術發展土壤。」盛宗亮說。
藝術激發創意
把音樂夢想在香港延續,盛宗亮選擇了科技大學這樣一所理工大學,推出音樂教育項目,讓年輕作曲家和演奏家充分交流,並攜手合作創作音樂。未來科大還籌備興建劇院,以及音樂教育文化中心,讓藝術生根發芽。
「愛因斯坦以前就說過,你作為真正偉大的科學家,必須有像偉大的藝術家一樣的想像力。所以想像力是很重要的,要有魄力去突破,去想像。」
盛宗亮認為,教授音樂,有助於激發年輕學子的創意。而且由指揮家、作曲家教授,又突破了一般由理論家、教育家教學的局限,「我們最主要的糧食就是藝術想像力,那麼這個對理工科也好,搞任何專業的學生都是個很重要的東西。」
盛宗亮喜歡香港的另一個原因是這裡的美食和文化,七歲的小女兒,下月將和太太一起來港度假,他已經迫不及待地為她們安排節目。
中西方文化交匯的生命
現年61歲的盛宗亮,在中國生活了27年,在美國生活了34年,他曾說,中國文化是他的母語文化,西方的文化是他的父系文化。他的音樂是兩種語言和文化融合的生命。
盛宗亮出身於上海,15歲時,曾因為家庭遭受文革迫害而插隊落戶,在青海度過了七年青春的歲月。在被封塵千年的古絲綢之路上,他發現了大唐盛世多元民族和世界文化融合的印跡;後來又去上海音樂學院,系統地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音樂文化。
1982年,盛宗亮懷著對音樂的夢想移民到美國,師從伯恩斯坦大師學習西方古典音樂,「離開中國以後再看中國,又有不同的角度。」他發現,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世界性的,「實際上受西域的文化影響很強的,絲路的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很大,不光是在音樂上,在各個領域上都有很大的影響。」
1999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在白宮設宴,邀請盛宗亮創作一曲《大提琴和琵琶的三首歌》,由馬友友獻奏。(大紀元資料室)
華人精英聯手出演《紅樓夢》
自2000年起,盛宗亮深入研究絲綢之路文化,並曾擔任由馬友友領協的「絲綢之路」樂團的藝術顧問。受到中西方民間及古典文化的影響,他善於運用中國樂器貼切的表達出一種悠悠的緬懷思鄉之情,從而構成了他獨特的跨文化和國界的音樂語言。他的音樂既戲劇化又抒情。
其代表作包括《中國夢》、《痕》、《南京啊!南京》、《月笛》、《紅綢舞》、《藏舞》(2001)、《鳳凰鳥》、歌劇《馬農之歌》、舞劇《麒麟》、音樂劇《銀河》等。
1988年盛宗亮為伯恩斯坦的《詠歎調與船歌》寫的管樂隊音樂在紐約首演。這是首演後盛宗亮和伯恩斯坦與演員們的合影。(資料圖片)
他的恩師伯恩斯坦曾寫信這樣評價盛宗亮和他的作品:「他大膽創新地嘗試用音樂架起一座連接他深愛的中國和西方世界的橋梁,他跨越性的努力成就了一批非凡卓越的作品──盛宗亮真正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聲音。」
盛宗亮一直在探索一條中西方文化結合的道路。他的創作題材很多來源於中國文化,也因為華人在世界藝術殿堂的崛起,和他合作的華人藝術家都是精英團隊,令其作品備受矚目。
他透露,現今剛完成了一部歌劇《紅樓夢》(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今年9月將在美國上演,明年有可能來香港演出。
這部歌劇由三藩市歌劇院委約的,創作團隊均是頂尖的華人精英,包括美國百老匯有名的華裔劇作家黃哲倫(David Henry
Hwang)、臺灣舞臺劇導演賴聲川,以及香港電影美術指導葉錦添(曾憑《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
立足傳統 推陳出新
對於華人如何能夠在世界音樂殿堂上突圍而出,盛宗亮的體會就是「立足傳統,推陳出新」。他認為傳統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出成就,首先要立足傳統。現今社會很多人一味強調創新,而忽略了傳統,恰恰是本末倒置。
他強調,所謂推陳出新,而不是棄陳出新,一字之差,但就是天壤之別。他經常到大陸和作曲系學生上課,講完以後學生們就很感慨,「他們說,你要經常來的話,你會救了很多年輕的作曲家不走彎路。」
不過,盛宗亮表示,說到容易、做到難,「你聽懂是一回事,但是你要做,這實際上是最難的,不是捷徑,你要花很多功夫。但是,你刻意去做,也許你就會做成。這是我自己的經驗。」
要研究傳統,一定要下功夫研究前人留下的瑰寶。「你對他們的東西要瞭如指掌,然後你在他們的基礎上你才能出新。所以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一代人的基礎上發展。」比如貝多芬就是在莫扎特的基礎上成功的。盛宗亮坦言,自己也是從伯恩斯坦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現今很多華人自小投身音樂,海內外精英輩出,盛宗亮注意到不少學生技巧掌握很好,「和我做學生的時候,已經不能比了。那時候覺得很難的作品,現在一般音樂學院的學生都可以演奏,包括國內。」
不過,他認為藝術造詣不光是在技巧方面,而是在音樂上。他曾和合作的《紅樓夢》歌唱家們探討,「我說,有你這樣的嗓子,全世界有幾千人,如何能夠比別人棋高一招呢?關鍵在於音樂上。」
盛宗亮認為,藝術應該對人起到一種超脫的作用──不再為生活中的苦悶而煩惱。(資料圖片)
對於音樂應該對人起到什麼樣的作用?他曾經這樣說過:「藝術不僅僅是給人提供娛樂的,藝術應該對人起到一種超脫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就好像宗教一樣,讓人超脫──不再為生活中的苦悶而煩惱。我覺得這應該是好的音樂或藝術作品達到的效果。你在創作過程中,就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引領觀眾進入那種超脫的狀態。」
採訪最後,看到會堂上的鋼琴,他忍不住走上去輕彈一首,那一刻盛宗亮又進入這種超脫的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