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三無學者屠呦呦獲諾獎內幕
無博士學位、無留學經歷、無院士頭銜的「三無」學者、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從1000多年前的古中醫書中得到靈感,成功地以青蒿素治療瘧疾患者,挽救全世界無數人的生命,40年後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人們對此感到神奇和不可思議,屠呦呦的故事可算是一個現代版的醫學界傳奇。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因從古中醫書中得到靈感,成功地以青蒿素治療瘧疾患者,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暨醫學獎。屠呦呦表示這是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AFP)
文 _ 王淨文
瘧疾曾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地,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即使到了今天,仍有92個國家和地區處於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發病人數為1.5億,死於瘧疾者超過200萬人。
奎寧的功效與人類的尷尬
瘧疾危害人類的歷史已有幾千年了,不光中國有,西方也有。發病時,人一會冷一會熱地「打擺子」,劇烈頭痛,嘔吐,嚴重的會出現黃疸、癲癇、昏迷、甚至死去。從1492年到1590年將近100年間,羅馬先後有5位教皇死於瘧疾,更不要說百姓了。
每次教皇死後,各地趕來的紅衣主教們也會死去好幾位,以至於紅衣主教們都不敢再去羅馬。不過1640年耶穌會的胡安.德.盧高被選為紅衣主教,他很坦然地去了羅馬,原來他帶去了能夠治療瘧疾的神藥,那就是南美產的金雞納樹皮磨成的粉。1820年法國科學家成功地從金雞納樹皮分離出抗瘧有效成分,命名為奎寧。
1685年英國國王查爾斯二世得瘧疾後,馬上服用金雞納樹皮粉,可是該地移植來的金雞納樹的樹皮裡沒有奎寧成分,四天後國王駕崩。8年後,在北京的清朝康熙皇帝也得了瘧疾,在嘗試了所有方法後,最後還是靠傳教士的金雞納粉治好了。
瘧疾是一種寄生蟲病,它之所以厲害,是因為瘧原蟲不但可以在人體內寄生,也可以在蚊子體內寄生,還可以在其他靈長類體內寄生,只要有蚊子存在,瘧疾就能迅速傳播。每個愛滋病毒攜帶者能感染2到10個人,而每個瘧疾病人能感染上百人。
母蚊子在產卵之前要飽餐一頓鮮血,如果此時它所叮咬的是一個瘧疾患者,瘧原蟲就會進入蚊子體內,其孢子存在於蚊子的唾腺中,當這隻蚊子再叮咬下一個人的時候,瘧原蟲就通過蚊子唾液傳入人的血液中。寄生蟲先在人體肝細胞中增殖,一周後進入紅細胞,這時再有蚊子來叮咬吸血,寄生蟲就會進入另一個蚊子體內,就這樣迅速傳播開去。
瘧疾是一種寄生蟲病,經由瘧蚊叮咬人時,從其唾液把瘧原蟲的孢子體傳入人體血液中,成熟的瘧原蟲會破壞紅血球。(新紀元合成圖)
人類在提煉出奎寧後,又合成出了氯,但由於寄生蟲很快產生了抗藥性,很多藥都不管用了。二戰時美國的麥克亞瑟將軍曾說他的士兵三分之一正在鬧瘧疾,三分之一處在瘧疾恢復期,只有三分之一能打仗。等到了越南戰爭時,越戰雙方都不得不面對共同的敵人:耐藥性惡性瘧。
美國的25萬與中國的640種
為了研製出新藥,美軍進行了世上最大規模的藥物篩選,一共篩選了25萬種物質,到了第142490號,找到了甲基氟氯,於1975年投入使用時,越戰已經打完了。
越南為了抵抗瘧疾和美軍,向北京求救,於是毛澤東下令,把找出抗瘧藥當成最高級別的祕密軍事行動和政治任務來完成。據大陸微博「京虎子:從奎寧到青蒿素」一文介紹,1967年5月23日,國家科委、解放軍總後勤部在北京飯店開會,成立全國瘧疾防治領導小組,開展523項目,參與的科研單位有60多個,科研人員500多名。
當時美國主要從藥物篩選和疫苗這兩方面來找尋治瘧藥,而中國則從6方面在找藥:生物藥品、中藥提取、中醫方劑、奎寧類衍生物、新合成藥、針灸。當時這6個團隊基本都是獨立嘗試,彼此競爭。
不過那時很多著名的科學家還被關在牛棚裡,能參與523項目的還是所謂「政治上基本可靠」的人。比如著名女演員陳沖的外公、上海第一醫學院藥理學教授張昌紹,是從中藥研究抗瘧藥的先驅。
1946年和1948年他分別在《科學》和《自然》報導中藥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瘧作用。不幸的是他於1967年自殺。文革中相當一部分高級科學工作者被關牛棚,更多的被「靠邊站」。
523項目就這樣幹了2年,一無所獲。這時項目負責人才想起北京還有一家中草藥化學方面的國內權威:衛生部下屬的中醫研究院,也就是現在的中醫科學院。
不過中醫研究院聽起來是研究中醫的,但其實做的都是中西醫結合的事,其職工大部分是正規西醫醫學院藥學系畢業生,所做是用現代藥學的方法研究中藥,從中藥中提取有效成分。
那時的屠呦呦39歲,只是名實習研究員,她被指定為該院科研小組的組長。屠呦呦1930年出生在寧波,1951年考上北京大學藥學系,等她1955年畢業時,該校改名為北京醫學院(後來改名為北京醫科大學,但現在又改回了北京大學醫學部)。
一畢業她就被分配到衛生部下屬的中醫研究院,直到退休也沒換過工作單位。不過在1959至1962年期間,她參加了衛生部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
據屠呦呦介紹,當時他們走的第一步就是系統收集整理歷代中醫書籍和本草,同時收集地方藥誌,群眾來信也不能忘記,這樣涵括了歷代醫術、地方文獻和民間祕方,同時找老中醫,這樣一來彙總了2000餘種內服外用方藥,從中整理出一本《抗瘧單驗方集》,裡面有640多種草藥,其中包括青蒿。當時屠呦呦他們把這600多種草藥油印在一個小冊子上,交到了523項目總部。
第二步就是篩選,把這640多種草藥中的100多個樣品分別用來處理瘧疾寄生蟲,「最終選出的胡椒雖然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84%,但對瘧原蟲的抑殺作用並不理想」;而「曾經出現過68%抑制瘧原蟲效果的青蒿,在複篩中因為結果並不好而被放棄。」也就是說,當時檢測結果中,青蒿的抗瘧性還不如廚房裡的胡椒。
絕境中屠呦呦想到了古人葛洪
那時中醫院的科研陷入了困境,其他小組如生物藥品、奎寧類衍生物、針灸等也同樣沒有任何起色。原來抗瘧藥的中藥是用常山,但常山毒性比較大,人吃下去要嘔吐,沒有辦法派上用場。寄生蟲對奎寧類衍生物都產生了耐藥性。這時的523項目停滯不前。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中醫書上寫的是用青蒿煎湯服用,由於中醫古籍時代久遠的誤傳,導致屠呦呦小組一直用60度的水溫來萃取青蒿。
不服輸的屠呦呦在重新復習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時,發現其中記述用青蒿抗瘧是通過「絞汁」,而不是傳統中藥「水煎」,她由此悟及用這種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溫破壞藥物效果」。葛洪書中這樣寫道:「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據此她「改用低沸點溶劑乙醚來提取有效物,果然藥效明顯提高」。經過反復試驗,最終分離獲得的第191號青蒿中性提取物樣品,顯示對鼠瘧原蟲100%抑制率的令人驚喜的結果。
屠呦呦在重新復習距今1500多年前晉朝時代的醫學家、製藥化學家、著名道士葛洪《肘後備急方》一書後,找到了萃取青蒿素的正確方法。(新紀元合成圖)
葛洪(283年至343年),丹陽句容(江蘇)人,著有《抱朴子》,人稱葛仙翁,是距今1500多年前晉朝時代的醫學家、博物學家和製藥化學家,著名的道士。他在中國哲學史、醫藥學史以及科學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他編著的醫書《肘後方》(又稱《肘後救卒方》)共八卷70篇,堪稱中醫史上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比如他發現了汞的氧化還原反應,是第一個將狂犬的腦子敷在狂犬病人傷口上來醫治狂犬病的人。他還著有《夢林玄解》和《神仙傳》等,證明神仙長生的實存性,不過他的大多數著作都已失傳。
如今寧波靈峰寺有一座葛仙殿,相傳東晉咸和二年(327年)葛洪來到這裡煉丹。在他隱居靈峰山的時候瘟疫流行,葛洪廣採草藥,製藥布施,使眾多百姓起死回生。那時流行的瘟疫是否是瘧疾,人們不得而知,不過相隔千年後寧波出了一個女子,靠葛仙翁的方子救活了全球無數人的性命,這也算是輪迴善報吧。
屠呦呦對發現青蒿素的貢獻
屠呦呦的小組還發現,作為草本植物,不是所有的青蒿都含青蒿素,只有黃花蒿才行。起作用的青蒿也只有葉子而不是桿,而且初春5月時的葉子也不能用,得等到夏秋時節黃花蒿體內才產生青蒿素、青蒿酸。加上是否用水煎服等誤區,這些都可能導致了康熙的御醫出錯。
屠呦呦的小組還發現,只有黃花蒿的葉子,到夏秋時節其體內才產生青蒿素,才能起到最佳抗瘧效果。(新紀元合成圖)
屠呦呦的小組不但是第一個拿到百分之百的抑制率,同時還是第一個上臨床的。1972年3月,按照523辦公室的安排,屠呦呦以研究小組代表的身分報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實驗結果,當時全場振奮。
在其後的臨床觀察中,為了證明藥物的無毒,屠呦呦還打報告,讓上級同意她們用自己的身體做毒性測試,這樣能加快藥物的臨床試驗進程。幸運的是,屠呦呦服用青蒿素之後,身體並沒有太大的副反應。屠呦呦不僅帶頭試服,還親自攜藥去海南昌江瘧區現場,驗證治療效果。在她報告了「30例青蒿抗瘧全部有效」的療效總結後,掀起了全國對青蒿抗瘧研究的高潮。
屠呦呦小組還進行青蒿活性成分的研究工作,他們把乙醚提出來的黑黑的油狀物質加以分離純化,去掉酸性有毒的部分,留下來的中性物質再加以純化,最後得到了透明結晶,並命名為青蒿素Artemisia
Annua。後來在屠呦呦寫的《青蒿及青蒿類藥物》一書中,有一頁印製粗糙的新藥證書複印件,那是中國新藥審批辦法實施以來的第一個新藥證書——(86)衛藥證字X-01號。
不過這份由中國中醫研究院申報獲批的證書上並沒有屠呦呦的名字,那時中國人幾乎不懂什麼叫知識產權,所取得的成就都是「歸功於黨、歸功於人民」。
多年後屠呦呦在一次會上回憶說:「1978年召開科學大會,我去領獎狀,是因為我們的科技組——中醫研究院裡我的組得了這個獎,我作為組長就要上去,這個獎狀現在還在那裡。1982年,就領了一個發明獎,我們是第一單位,因為那時候寫了6個單位,但是中醫研究中藥所是放在第一,我就去把這個發明證書領回來。」
中共的保密令人類錯失良機
目前人類從自然界找的抗瘧藥主要是青蒿和奎寧,但兩者化學結構相差很大。青蒿素是少見的一種含有過氧橋的倍半內酯類化合物,而奎寧是生物鹼。青蒿素的優勢是副作用相對小,對瘧原蟲的殺傷範圍更大,對當時的耐藥性瘧原蟲同樣具有殺傷力。青蒿素在越戰後期投入使用,使得北越的惡性瘧死亡率下降了30%。
青蒿素的發明一直被中共列為機密,直到1979年才見諸於報導,即便在中國,直到1980年之後才普遍使用,從1980年到1990年,中國的年瘧疾病例從200萬例下降到90萬例,這就是青蒿素的功勞。不過世界衛生組織發現,單獨使用青蒿素進行治療會增加瘧原蟲的耐藥性,因此WHO要求必須採用青蒿素的多種聯合療法,才能對治療間日瘧原蟲瘧疾起到最佳效果。目前人們還發現青蒿素對癌症也有一定療效。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際上對青蒿素的了解十分有限。據京虎子的帖子介紹,直到1994年,諾華製藥和中方簽署協議,進行蒿甲醚-本芴醇複方的研製和生產,於1999年以商品名Riamet問世,2002年已被載入WHO基本藥物目錄。和一劑量氯只需24美分相比,一個療程的Riamet需要44美元,後來藥價降為2美元一片,以Coartem為商標。
據專家介紹,假如青蒿素一發現就在全人類推廣,人類很可能已經滅絕瘧疾了,但因為青蒿素價格較高,很多病人沒有服用完一個療程就停藥了,結果令體內的少部分瘧疾蟲存活下來並產生基因裂變從而產生了抗藥性。
因為種種原因,青蒿素從發現到被廣泛應用在瘧疾治療上間隔了30年,結果大勢已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2013年全世界的瘧疾病例共有1.98億例,造成58萬至85萬人死亡,90%是在非洲發生。因為瘧疾,非洲每年大概損失120億美元。
瘧疾危害全球,每年超過百萬人喪命,90%是在非洲發生。圖為一位因瘧疾臥床不起的蘇丹女孩。(AFP)
獎勵集體與鼓勵個人
與人工合成胰島素一樣,青蒿素的出現是中國科技界的巨大成功,該項目組也獲得很多獎勵。1996年青蒿素獲得大陸「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屠呦呦與其他9人一起獲獎,10人均分100萬元獎金,在得獎人名排序中,屠呦呦位居第7位。不過在2011年,屠呦呦以個人名義獲得了美國頒發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獎金25萬美元。
這次2015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屠呦呦與來自日本的Satoshi ōmura以及愛爾蘭的William C.
Campbell,三人共同分享800萬瑞郎、折合600多萬人民幣的獎金,也就是說,屠呦呦大概能獲得300萬人民幣的諾獎。
也許是金錢和榮譽勾起了人們的慾望,2011年《紐約時報》記者曾問屠呦呦:包括你以前同事在內的一些批評者說,你不應該成為這個成果的唯一發現者,這項工作是集體努力的結果。屠呦呦回答說:「每個人都有發表意見的權利。我們都相信集體主義。我只是想好好工作。當然,沒有團隊,我什麼都不是。國外比如美國很關心應該把功勞歸給哪些個人。外國人讀了有關歷史記錄,挑選了我。中國總是獎勵集體,但外國的獎勵不同。這個榮譽屬於我和我的團隊,也屬於整個國家。我不在乎那麼多。我只知道,我做了所有的那些實驗。那些記錄是公開的,任何人都可以去查看。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事實。歷史就是歷史。」
據知情人介紹,2011年美國拉斯克獎(Lasker
Award)提名前,評委會找到523項目的主要科研人員,請他們填表回答兩個問題。第一,你認為青蒿素的發明中誰的貢獻最大?第二,誰是貢獻第二大的發明人?據說很多人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都填寫了自己的名字,而第二個問題上大多填了屠呦呦的名字。根據這一反饋,加上評委會自己的調查,最後把這個獎頒給了屠呦呦。
拉斯克獎是美國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項。自1962年起,獲此項醫學獎的科學家中有半數以上在隨後的數年裡又獲得諾貝爾獎,因此拉斯克獎在醫學界又被稱作「諾貝爾獎風向標」,或「美國的諾貝爾醫學獎」。
圖為10月6日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將屠呦呦(左一)的相片與其他中國科學家並陳。(AFP)
在拉斯克獎頒獎期間,陪同屠呦呦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瘧疾研究室研究員蘇新專認為,從青蒿到抗瘧藥,各種各樣人的貢獻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獎並沒有頒給整個組織,這是因為「作為一個鼓勵科學發現的獎項,拉斯克獎傾向於只授予最初始的發現者」。在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的描述裡,屠呦呦是一個靠「洞察力、視野和頑強的信念」發現了青蒿素的中國女人。
2011年9月23日,在紐約拉斯克獎頒獎典禮的酒會上,屠呦呦捧起獎盃面帶微笑地讓記者拍照,然後照著講稿發表獲獎感言,「在青蒿素發現的過程中,古代文獻在研究的最關鍵時刻給予我靈感。」這位80歲的女科學家聲音清脆,帶著濃濃的江浙口音,「我相信,努力開發傳統醫藥,必將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治療藥物。」
對比中美在瘧疾藥物的篩選上,美國從25萬種物質中選出了一個抗瘧性並不太好的甲基氟氯,而由於有葛洪醫書的幫助,屠呦呦幸運地選中了青蒿,有人開玩笑說,這個諾貝爾獎應該頒給葛洪。
屠呦呦得獎 饒毅功不可沒
在2011年之前的大陸,甚至大陸科技界,知道「屠呦呦」名字的人很少,甚至連呦呦二字也會讀錯,因為她既沒有博士學位,也沒有留洋經歷,連她丈夫留學蘇聯的經歷她都沒有,她也不是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幾次提名都被否決,她也沒有獨立得過什麼獎項,基本上算是「三無」學者。
在她並未被業界看好的情況下,怎麼被諾貝爾獎委員會關注的呢?是誰推薦屠呦呦獲諾獎的呢?當然,美國拉斯克獎評委會有功勞,但在這之前,是誰推薦默默無聞的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的呢?
這位被大陸網路稱為伯樂的人叫饒毅。他是比屠呦呦年輕30多歲的北京大學著名生物學家。饒毅和屠呦呦並沒有特殊關係,只是出於公義、出於還原科技史料的角度,呼籲國際社會應該更多的關注中醫對人類醫學的貢獻。
推薦默默無聞的屠呦呦獲獎的伯樂是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呼籲國際社會應該更多的關注中醫對人類醫學的貢獻。(維基百科)
饒毅1962年出生,1985年留學美國,先後在加州大學和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和博士後,隨後在聖路易士華盛頓大學和西北大學擔任教授。2007年他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北京大學擔任生命科學院院長,2013年卸任院長後,擔任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研究所所長。
由於關注科學的普及和發展進程,饒毅對哪些研究成果應該授予諾貝爾獎很有研究。2002年他評論了20項值得諾貝爾獎的工作,其中9項已經獲獎。2008年10月6日,饒毅在個人的科學網博客發表〈美妙的生物螢光分子與好奇的生物化學家〉一文,介紹下村脩、錢永健等人的成就,並建議給他們頒發諾貝爾獎,結果兩天後下村脩、錢永健果真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2011年8月22日,饒毅在其博客首先刊問介紹屠呦呦和張亭棟從中藥中發現化學分子的成就,並稱之為「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一個多月後的2011年9月12日,屠呦呦獲得了美國拉斯克獎。
2012年9月19日,饒毅在北大生命科學學院給屠呦呦和張亭棟頒發了第一個個人大獎:由葛蘭素史克(GSK)創立的「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接下來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10月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外一條橫幅祝賀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AFP)
從1950年以來,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共計8人,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崔琦、高錕,化學獎獲得者錢永健和李遠哲,以及藥學家屠呦呦。
這8人中,前6位為外籍華裔,李遠哲生長於台灣,只有此次獲獎屠呦呦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內地本土科學家。
儘管饒毅的科研水準和做人規範獲得廣泛的讚譽,但就在他寫出力薦屠呦呦之時,他本人卻遭受了非常大的打擊:誰都認為能評上中科院院士的饒毅,卻在第一輪篩選中淘汰出局。
2011年8月17日,饒毅發表公開聲明,稱今後不再參選中科院院士,5天後他發表長文〈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推薦屠呦呦的貢獻,希望中國重視一些在國內做出了傑出工作、而未獲適當承認的科學家。
客觀評價屠的原創性和缺點
在〈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一文中,饒毅和黎潤紅、張大慶在文章開篇就問:「在中國使用了上千年的傳統藥物,能否改善現代人類的健康?在中國,有些人不認為這是問題,而在中國以外的世界,中藥並非現代人類普遍使用藥物的主要來源。……我們的結論是,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的發現清晰地肯定了古老的中藥在今天仍然有益,傳統中藥還沉睡著尚未開發的、可能是進一步改善人類健康的潛力。」
文章在肯定屠呦呦的原創性的同時,還調查寫出了相關人員的貢獻:「屠呦呦研究小組的倪慕雲先試圖獲得青蒿中的活性化合物,以後鐘裕容成功地獲得結晶「青蒿素II」(後稱青蒿素),……1974年初,北京的青蒿素、山東的黃花蒿素和雲南的黃蒿素初步被認為相同的藥物,屠呦呦的中醫研究院曾學習雲南和山東的青蒿素提取工藝。在中醫研究院用自己提取的結晶做臨床實驗結果不夠理想並發現毒副作用時,雲南藥物所羅澤淵等人提供的結晶,通過廣州中醫藥大學的李國橋等人明確其對惡性瘧尤其是腦型瘧有效。而現在使用較為廣泛的蒿甲醚、青蒿琥酯等青蒿素的衍生物則是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李英等和廣西桂林製藥廠劉旭等於1976年後多年研究的結果。」
饒毅還客觀地記錄人們對屠呦呦的負面看法:「從多個來源的信息提示,屠呦呦突出自己作用時未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組和自己研究小組其他成員的作用,包括她後來的出版物引用文獻時,將他人的名字省略、自己的名字前移,也為『523任務』其他參與者所詬病。我們作為無爭議方試圖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難,不理解她把中醫研究院的原始材料至少有段時間收藏在自己家,不願給我們看。」
能人落選 中科院逆淘汰怪相
在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評選中,施一公和饒毅兩個學界明星雙雙落選,引發了輿論對中科院的質疑。2011年12月9日,在新增院士名單出爐後數小時,饒毅便發表了一篇標題為〈解剖「逆淘汰」社會現象的一隻麻雀〉的4000餘字博文,為施一公的落選鳴不平。饒毅認為,中科院在院士評選中,重視的不是學術水準、年齡、學術年資、在國內科學貢獻大小,而是「在有些人面前低頭排隊時間的長短」。饒毅當時宣布不再參選院士。施一公在2013年院士評選中當選中科院院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饒毅表示,「不做院士照樣可以挺起腰桿」。
由於在美國留學、工作長達22年的饒毅早已習慣了美國式的直接,他曾多次對中國的教育科技問題提出直言不諱的批評,在國內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比如2004年,饒毅等11名學者聯名給中國政府高層寫信,反對中國科研界的「大科學」趨勢,因為其阻礙了良性競爭,扼殺了科學家的創造性,也嚴重妨礙了人才培養。饒毅還將以科技部只管政策,不管經費,而且要打破經費管理中的各種潛規則,讓經費「必須基於學術優劣分配,而不能依賴私人關係」。
2013年北大宣布饒毅卸任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校方的解釋是正常的更替,但那些替饒毅鳴不平的人卻把卸任看作是饒毅當年充當「攪局者」的後果。饒毅在給師生發出題為「盡其心以事天」的道別信的最後寫道:「我個人感謝今天凌晨學院老師給我寄來的評語/悼詞,活著聽悼詞乃人生一大幸福。」
詩經中的「呦呦鹿鳴 食野之蒿」
對於屠呦呦的獲獎,有人說這是中醫的勝利,不過2015年10月5日,諾獎委員會委員、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教授漢斯.弗斯伯格(Hans Forssberg)在頒獎禮的發言中表示:「我們不是把本屆諾獎頒給了傳統醫學,而是把獎項頒給了被傳統醫學『啟發』而創造出新藥的研究者。」
屠呦呦獲獎,讓世界開始認識中醫中藥。圖為10月5日諾獎委員會委員漢斯.弗斯伯格宣布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背景屏幕右上顯示屠呦呦肖像。(AFP)
也有人說,無論人們怎麼爭論,中醫中藥能治病,這是幾千年來幾十億人的實踐事實,並不需要西方醫學來證實或來頒獎,也有學者從方法論的角度分析說,我們一般用邏輯實證論在了解外界事物,不過人體不同於一般物體,西醫難以理解中醫,就好比只懂得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小學生無法理解高階的微積分,只懂牛頓力學的人難以理解量子力學一樣。
對於把集體成果獎勵給了她個人,在強調集體力量的同時,作為科學家的屠呦呦,只願意用自己撰寫的《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這本260頁厚的學術著作來與世界對話,至於其他的她似乎無話可說。該書是吳階平作序,宋健題詞,化工出版社出版。
對於外界的爭議,屠呦呦一直保持沉默,不過屠呦呦的名字本身並不「沉默」,呦呦是鹿鳴的聲音,典出《詩經》。打開《青蒿及青蒿類藥物》一書,第一頁就是那句詩:「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也許這個人名和她要做的事,在兩千多年前就以奇特的方式聯繫在一起了,就好比谷歌搜尋的創始人Larry
Page,他的姓和他要用的搜尋方法page view之間存在某種巧合一樣。
《詩經.小雅》中《鹿鳴》寫道:「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這是寫宴會的名篇。從唐代起,科舉慶宴就叫做「鹿鳴宴」,人們一邊喝酒一邊唱這首詩。屠呦呦獲獎後很多網友寫道:「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無論怎麼說,屠呦呦獲獎,讓世界開始認識中醫中藥,這是值得慶賀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