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中國經濟風險趨高 理財產品面臨違約風暴

?"
近日,中國銀監會表示將推動銀行理財業務進行子公司改革。對此,銀行人士稱,今後買銀行理財產品,不再「只賺不賠」了。(Getty Images)

3月15日,李克強在北京兩會上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時表示,將「允許個案性金融風險的發生,按市場化的原則進行清算」。專家表示,這是中共政府第一次明確表態,說明要逐步打破剛性兌付,個案性的違約事件將會越來越多。

文 _ 蘇晨

近日,中國銀監會表示將推動銀行理財業務進行子公司改革。對此,銀行人士稱,今後買銀行理財產品,不再「只賺不賠」了。實際上,近期大陸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已出現明顯下滑,在降息的大背景下,二季度極有可能跌破5%。

資料顯示,5月的第三周(15日至21日)銀行理財產品周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22%,較前周下跌0.02個百分點。短期限理財產品的周均收益率有較大跌幅,其中15天至1個月期限的理財產品周均收益率跌幅最大,較前周下跌0.31個百分點。

融360發布報告顯示,新年後,投資者逐漸返回理財市場,市場資金面保持寬鬆,預計理財產品收益率將繼續保持下行,3月分有可能跌至5.1%下方,二季度破5的概率較大。

金融業內人士表示,進入3月中旬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下降,預期收益率超過6%的銀行理財產品在市場上很難尋到蹤跡了。

該人士稱,「根據我近幾個月的觀察,目前銀行理財產品5.5%的年收益率算一個分水嶺,國有大行一般在5.5%之下;中小銀行則拿出了略高於5.5%、但一般不會超過5.8%的產品。整體看,隨著降息影響逐漸顯現,在流動性寬鬆的大環境中,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不會有太好表現。短期產品收益率勢必繼續下行。」

實際上,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繼續下滑是可預見的。央行降息勢必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產生影響,下降是必然趨勢;近期,中共國務院批准1萬億元地方債務置換額度,銀行少了高收益率的投資專案,理財產品收益率隨之受到負面影響。

此外,從銀行的發行量來看,也可知理財產品正在走下坡路。Wind最新資料顯示,2月分,大陸有275家銀行共計發行理財產品4508款,比上月減少21.53%。前10大銀行發行理財產品2161款,占總發行量47.94%,發行占比連續第六個月低於50%。

破剛性兌付或使違約潮蔓延

3月15日,李克強在北京兩會上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時表示,將「允許個案性金融風險的發生,按市場化的原則進行清算」,李克強稱,這是為了防止道德風險,也增強人們的風險意識。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對此表示,這是中共政府第一次明確表態,說明要逐步打破剛性兌付,個案性的違約事件將會越來越多。

另據澎湃新聞報導,管清友表示,如此一來利率慘了,如果個案真的發生利率會短期上行,央行定向寬鬆力度將加大。今年中央可能繼續允許匯率適度貶值。

上海市金融辦主任鄭楊表示防範風險仍是底線,個案性金融風險的發生最終可能會出現蔓延的態勢。


2015年1月9日,湖南省長沙市數百名投資人圍堵省人大,抗議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騙售2億元理財產品到期無錢兌付本息。遭大批警察驅趕,有民眾受傷和被抓。(網路圖片)

信貸違約或引爆大規模群體事件

在大陸,信託產品剛性兌付實際上是信託行業的「潛規則」,即信託產品到期之後,信託公司必須向投資者分配投資本金和預期收益;如果項目出現風險,導致沒有足夠資金進行兌付,那麼信託公司需要利用各種方式實現對投資者的本金和收益分配,想盡一切辦法進行「兜底」。

而剛性兌付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中國信託業的「非理性繁榮」。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信託產品保底的同時又有高收益,這等於是低風險的高息存款,剛性兌付暴露了中國信託行業的畸形發展,但隨著潛在風險的不斷積累,「泡沫」終究會破裂。

但中國的信託產品存在中國的特性,即信託基金的風險與其背景密切相關。瑞士信貸集團認為中國90%的信託基金都有大型國企或地方政府作為其背景。出於社會穩定或聲譽的考慮,當這些信託基金出現償付危機,母公司往往會動用其信貸額度或自身資本金進行救助。

《華爾街日報》曾報導,基於政治和經濟的原因,中共當局承受不起信貸違約這樣的事情發生。投資者在街上的抗議已經足夠糟糕。但是最具破壞性的將是投資人對於隱性政府擔保喪失信心之後的連鎖效應,突然之間,許多公司和地方政府將不得不為信貸支付更大成本或者可能完全無法借到錢。

違約頻發 投資者信心大失

2014年,大陸不斷曝出信託兌付風險甚至違約事件,導致相當一部分投資者對信託產品信心大失,開始撤離,信託產品的吸引力也在明顯下降。有官媒引用北京國際信託總經理王曉龍的話說,2014年是中國的信用違約元年,陸續曝出了一系列違約事件,這包括了各個金融種類,信用違約已變成了常態。

2014年陸續發生多起信託違約事件包括:吉林信託投資於山西聯盛集團的10億元信託產品逾期;華潤信託穩益系列集合信託產品被曝出本金大幅虧損;中誠信託13億元的「誠至金開2號」集合信託產品7月底到期無法兌付,後宣布延期。

面對這一系列的違約事件,投資者對信託投資信心大失。尤其是在「誠至金開1號」在利息上打破了「剛性兌付」後,接著「誠至金開2號」再次在產品時間上打破「剛性兌付」,令投資者心灰意冷。陸媒報導,多位投資者表示,以後不會輕易投資在信託產品上了,因風險太大,沒有了「剛性兌付」一說,還是遠離信託產品比較安全。

有外媒引述經濟學家的觀點:中國需要讓陷入麻煩的信託產品投資人遭遇損失,以展示投資的真實風險。但是中共當局承受不起違約的衝擊,屢屢救助瀕臨違約的信託產品,這將製造一個龐大的道德風險。

2015或是地方債違約年


地方債務已經進入集中兌付期,成為社會穩定和政治安全的重要隱患。(大紀元合成圖)

據當局公布的資料顯示,中國地方債已從2010年底的10.7萬億元人民幣達到2013年6月底的17.9萬億元人民幣。

2014年12月14日,中共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在三亞說,大陸各地政府的地方債上報的數字只有20%或30%,最多的也不超過50%。假設以30%計算,中國地方債務最少已經達到50萬億的規模,接近中國全年GDP的水準。這是一個極為危險的高水準。

2014年8月初,人大常委尹中卿曾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目前地方債的實際規模很可能超過30萬億元,地方政府除了顯性債務外,還存在著較多隱性債務。尹中卿表示,目前地方債務已經進入集中兌付期,成為社會穩定和政治安全的重要隱患。

中共各級地方政府的財政來源很大一部分是賣地收入,即所謂的「土地財政」,德意志銀行表示,大陸賣地所帶來的財政收入分別占到地方財政收入和政府收入的35%和23%。德銀預計,2015年土地收入將同比下降20%,這一資料將是除1994年稅收改革年以外,1983年以來的最低水準。預計2015年上半年經濟增速將大幅放緩,地方及國家性的財政收入將出現同比下降。

重要的是,中國大量所謂理財產品工具,都是由地方政府提供的所謂優質資產進行背書的,其中95%以上其實就是地方的房地產專案。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房地產市冷卻跡象十分明顯,如果一旦出現價格大跌,所謂理財產品將面臨大面積虧損的局面。也就是說,房地產泡沫破滅,理財產品投資者將血本無歸。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沈建光則認為,如果2015年財稅改革使地方融資平臺能力下降,城投債發行門檻進一步提高,鑒於2015年地方融資平臺的融資管道不容樂觀,加上大規模到期債務,預計地方融資平臺流動性風險和違約風險都將大幅提高。

彭博社:中國經濟六大「黑天鵝」


眾多經濟專家對2015年中國經濟進行預測,發現中國經濟問題的關鍵字還是「風險」。(大紀元資料室)

眾多經濟專家對2015年中國經濟進行預測,發現中國經濟問題的關鍵字還是「風險」,並綜合體現在資本外流、外部衝擊、房地產下滑、地方債危機、影子銀行引發的金融風險、企業經營風險、居民投資風險、決策錯誤等八大方面。

彭博新聞社採訪的經濟學家和分析師表示,中國經濟的風險包括信貸緊縮引發的影子銀行違約或資本外流、外部衝擊帶來的商業信心走軟、房屋銷售進一步下滑、美國利率上升、政策失誤、地方債危機。經濟學家們預計,在金融行業中存在一些系統性風險,可能讓經濟增速大幅下滑。

美國諮商會的駐北京經濟學家Andrew Polk向彭博新聞社表示,三種催化劑可能擾亂信貸供應,使中國經濟增長下滑。

包括:影子銀行部門發生大面積違約;三個月內房價暴跌10%;美國加息,資本外流,銀行流動性收縮。

TCW GroupInc.分析師David Loevinger向彭博新聞社表示,房屋需求下降而供給增加將對中國經濟構成風險。

北大金融學教授Michael Pettis向彭博新聞社表示,外部衝擊可能來自歐洲或其他地方,將導致中國企業減少投資。這加上壞帳的延期付款可能影響到新增信貸的增長,使其不足以支持經濟增長。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向彭博新聞社表示,政策失誤可能導致大量的破產和裁員。如果GDP增長繼續放緩0.5~1%,很多公司將不能生存,一些公司甚至可能破產。中國離這個「轉捩點」已經不遠。

《金融時報》:中國經濟五大風險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財經專欄作家徐瑾發表文章稱,2015年中國經濟的風險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徐瑾認為,首先在於國際環境動盪,強勢美元的回歸必然伴隨著資本回流美國,導致中國的資本外逃風險。

其次,是中國地方政府的財稅困境。經濟下行之下,地方政府未來幾年將遭遇寒冬,由於財政收入增速降低,土地出讓金收入減少,中國可能面臨1981年以來最嚴峻的財政挑戰。去年地方政府發債規模僅有4000億元,今年即使翻倍,也不足以應付地方債務還本付息需求。

第三大風險在於企業風險。企業風險主要基於過剩產能,表現有兩點,首先是基營商環境惡化,盈利能力備受考驗,成本利潤失衡仍舊是壓力之一。其次,企業負債水準高企。

中國第四大風險則是金融機構風險,主要體現在影子銀行的風險。

第五大風險為居民投資風險。由於國際市場、地方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等四大風險最終或多或少將會傳導到居民端,這也意味著民眾在新的一年必須更為注重投資風險。

北科大教授:中國經濟三大憂慮

北京科技大學東凌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導何維達發表文章對2015年中國經濟進行展望時,認為中國經濟存在眾多危機。


2015年中國實體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尤其鋼鐵產業等製造業、採礦業、電力、煤炭、水泥、運輸等,持續下滑的趨勢難以根本改善。(Getty Images)

何維達認為,2015年中國實體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可能繼續滑坡。在實體經濟中,主要是第二產業,包括鋼鐵產業等製造業、採礦業、電力、煤炭、水泥、運輸等,受國外經濟復甦緩慢、國內產能過剩和推行節能環保政策的影響等,持續下滑的趨勢難以根本改善。

另一方面、房地產量價齊跌。房地產會開始調整,房價下跌預期可能發生。購房者可能撤離,導致價格進一步下跌,這反過來又可能導致開發商投資放緩。何維達認為,行政性的調控措施推出,使得房地產沒有任何投資價值。

何維達還認為、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可能爆發。他表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國各級政府的債務20萬6988.65億元。地方舉債瘋狂,不計後果。

不少地方尤其是地級市、縣(市)、鎮三級地方政府存在大規模舉債建設「新區」或各類「園區」的同時,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總量亦在不斷累加。加上缺乏有效監控,出現地方債務危機的可能性增大。◇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