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冉冉升起的「新中國」
美媒分析,穩健的經濟成長和總理莫迪的經濟改革,可能促使印度2023年躍升為重量級的全球經濟大國。2022年3月31日修建中的新德里「印度門」前國王大道。(Xavier Galiana / AFP)
南亞次大陸的主體、亞洲最大民主國家印度, 正藉著北方共產黨鄰國被地球文明社會拋棄的當口,悄然崛起。 曾幾何時,印度已經讓美歐發達國家刮目相看。甚至有人驚呼:印度正在成為「新中國」。
文•韋拓
躍升全球經濟大國 經濟增長率超中國
據《華爾街日報》分析,穩健的經濟成長和總理莫迪大刀闊斧的經濟改革,可能促使印度2023年躍升為重量級的全球經濟大國。2022年4月至6月期間,印度經濟增長了13.5%。
另據摩根史坦利估計,印度的GDP可能會比目前的水準成長一倍以上,可望在2030年以前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和中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2年預測印度GDP增長為6.8%,在30個主要經濟體中成長速度最快,到2025年可能與德國並列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2022年印度GDP已達約3.38萬億美元,超過英國,接近日本的八成。按照IMF的預測,到2027年,日本和印度的GDP將發生逆轉。
外界注意到,2014年莫迪就任總理以來,五年間,印度基礎設施大幅進步。到2019年,全國高速公路總里程擴大了45%,機場數量增加兩倍,農村公路總里程增長85%,電廠裝機容量也增加66%,停電頻率大大降低;當局稱,過去三年,1.08億個家庭用上自來水,總數約增加兩倍。
難怪大陸門戶網站網易2月27日載文酸印度稱:俄烏戰事讓美國得益!中美對抗便宜了印度!
但陸媒只酸對了一半,它們不敢說的是,北京當局為保政權,執行國進民退、打壓私企外企的愚蠢政策,才是令外資和企業家跑路、產業鏈移出大陸,進入包括印度在內的南亞國家的根本原因。
百年來人口首超中國 成為世界第一
印度被外界看好的另一個重要理由是,2023年它的人口數量正式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依照習近平當局事事要爭世界第一的大國思維看,中國人口第一的地位在自己手裡被印度超越而屈居第二,是一件非常尷尬的事。但事實如此。
2022年7月11日,世界人口日當天,聯合國發布《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稱,到2023年印度人口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實際上,中共黨媒年初已經承認印度人口超過了中國。
2023年1月18日人民網報導,國家統計局17日發布的資料顯示,2022年末全國人口14億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這是中國人口多年來的首次負增長。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當日在回答外媒記者提問時,也變相承認印度人口14億1200萬人,已超過中國。
事實上,北京已經意識到這一天遲早會到來。2021年中共國家統計局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結果遲遲不敢公布,當時就被外界質疑,中國肯定因疫情失控造成人口暴跌。
但即便中共隱瞞、造假,按其官方公布的數字也僅比印度多出1000餘萬人。
印度人口2016年已達13.39億。6年來,其人口增長率一直穩定在1.2%上下,即6年增加了超過1億人口。今年超越中國已成必然。
這是一件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大事:從官方歷史紀錄看,到2022年止,印度人口前100年間從未超過中國。
人口結構年輕 印度製造或取代中國製造
莫迪政府在「印度製造」議程下大力發展製造業水準。圖為2021年10月13日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一家太陽能電池製造廠。(Arun Sankar / AFP)
在人口構成方面,印度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印度人口的27.3%介於15歲到29歲,這個年齡區間的青年在北方邦最多,有2.3億之眾。
人口結構優勢也是吸引國際產業鏈紛紛落戶印度的原因。
據阿聯酋《國家報》1月16日報導,「印度將享有豐富的勞動力供應,因此應該會吸引到更多的外企投資。印度不斷增長的製造業能力將轉化成利潤。」
《國家報》分析稱,印度的人口紅利(大量年輕人口)和消費驅動的經濟將是印度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與印度相比,許多發達國家的人口增長放緩,其勞動力迅速老齡化。
該報導稱,莫迪政府正在「印度製造」(Made in India)議程下大力發展製造業水準。印度的電子、汽車零件、紡織、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製藥等產業的前景普遍被看好。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2月28日第二次會見了鴻海科技集團(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Young Liu)。之後鴻海集團發推說,富士康將繼續在印度建立一個生態系統,與印度共用協作和繁榮。莫迪隨即轉發了這條推特,稱與劉的討論涵蓋了加強印度科技和創新生態系統的各種主題。
劉揚偉與莫迪第一次見面是在2022年6月。
一直以來,富士康將搬出中國、落戶印度和越南等國的消息不斷。如今鴻海大舉投資印度,證實了其分散利益風險的宗旨。
彭博社3月3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話說,富士康決定再投資7億美元,在印度班加羅爾新建一家生產iPhone零部件和蘋果耳機的工廠。這家新工廠可能還將生產富士康電動車的部分零部件。
3月2日,《印度經濟時報》報導了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和印度特倫甘納邦首席部長拉奧(K Chandrasekhar Rao)簽署的迄今為止印度史上最大的電子行業投資協定,該協議將為印度創造10萬個就業崗位。
這家蘋果公司的供應商希望將重心轉向中國以外的地區。
莫迪是一位有魄力有遠見的領導人。沒當總理前,他就在自己家鄉古吉拉特學習中國的招商引資,將家鄉打造成了印度版的廣東;2014年當上總理後,他更是大刀闊斧,不斷推出「印度製造」、「數字印度」、「季風計畫」、「向東行動」、「環印工業走廊」等重大戰略,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降低長期居高不下的失業率,緩解貧富差距,培育國際競爭力,使印度融入到全球產業鏈。
莫迪引來富士康等跨國企業,意圖打造印度版的世界工廠。外商曾擔心印度一直落後的基礎建設,也在莫迪政府努力下改頭換面。
莫迪政府提出的「鑽石四邊形高速鐵路網」模式,打造總長度4600公里,連接新德里、孟買、金奈、加爾各答四大城市的高速鐵路網路體系,高鐵時速設計為每小時300公里,造價在2萬億盧比以上。
近年以來印度基礎設施大幅進步。圖為2023年2月12日,印度開通了德里至孟買高速公路新落成的路段。(PIB / AFP)
莫迪還重振了「薩迦爾瑪拉」計畫,解決港口設施和港口與腹地聯通、疏運設施不完善的問題,增強港口對腹地的經濟輻射和對外開放能力。
南部重鎮班加羅爾國際機場也很亮眼。該機場每年載客輸送量約60萬人次,第二航站樓百分百使用太陽能源。
英語人口和IT人才多 是超越中國的重點
印度的菁英人才使其IT行業高速發展,班加羅爾號稱印度的硅谷,業已進駐400家全球研發中心,造就了維普羅等市值超過300億美元的大型IT企業,堪稱「世界辦公室」。圖為維普羅公司總部。(Manjuanth Kiran / AFP)
印度英語人口眾多,科技產業起步快是其另外兩項優勢。該國約有2.5億人能熟練應用英語,使其跳過了工業化過程,直接步入服務化的第三產業經濟發展階段。目前印度第三產業已占到GDP的近60%,更成為世界第二大軟體出口國和世界服務外包第一大國。
印度的菁英人才使其IT行業高速發展,令世界矚目。班加羅爾號稱印度的硅谷,業已進駐400家全球研發中心。
上世紀50年代初印度剛剛獨立,國家航空實驗室、印度斯坦飛機製造公司等一批國有高科技研究機構便在班加羅爾安營紮寨,形成了以空間技術、電器和通訊設備、飛機製造、機床、汽車為龍頭的一批產業,班加羅爾遂成為印度有名的「科學城」。
「世界提出需求,班加羅爾負責解決」是他們自豪的口號。目前,班加羅爾一共集聚了90萬名軟體工程師。
按照世界專業機構CMM評級,全球75家頂尖資質軟體公司有近30個落戶班加羅爾;這裡擁有4500家高科技企業,集中了全印度35%的軟體人才,創造了印度三分之一的IT業產值。
這裡又是印度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的聚集地,有7所以理工科特別是電腦專業為主的大學,包括班加羅爾大學、印度管理學院、農業科技大學、拉吉夫.甘地醫科大學等;還有292所高等專科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並有28所印度國家和邦一級的科研機構。
對外,班加羅爾分別與美、中、日、以色列等國簽署大量合作開發計畫,如班加羅爾科技園中最著名的軟體企業印孚瑟斯,就與微軟、IBM、Intel等企業建立了多個合作項目。
班加羅爾這個印度的IT產業中心,造就了印孚瑟斯(Infosys)、維普羅(Wipro)等市值超過300億美元的大型IT企業,是承辦全球範圍軟體外包業務最多的地方,堪稱「世界辦公室」。
如今,班加羅爾已成為全球第五大資訊科技中心,被IT業內人士認為已經具備了向美國硅谷挑戰的實力
印度人才遍及世界 中國無法比擬
網上有三個玩笑說印度人。
第一個笑話:印度人要占領全世界了。
2022年8月,很多網站轉載了一篇標題聳動的文章〈遠甩華人:印度裔在加拿大居然全是第一〉。
文章說,2021年,加拿大迎來了超過40.5萬名移民,創歷史新高,其中有近三分一是印度裔。12.8萬來自印度的新移民中,許多是程序員。
同時,加拿大還接收了近45萬名國際留學生,其中印度人占總數的近50%。
根據皮尤研究(Pew Research)的數據,在北美,每四個有印度背景的成年人中,就有三個擁有學士學位或更高學歷。這是所有亞洲移民群體中最高的。
加拿大統計局最近研究發現,50%的南亞裔加拿大人(主要來自印度)擁有學士學位或以上。南亞裔女性的這一比例上升到62%。
CIC News報導,印度已經成為加拿大人才來源的第一國家。
據皮尤數據,在美國,印度家庭的中位數收入為11萬9000美元,是迄今所有亞裔群體中最高的。
第二個笑話:如果一個公司的老闆是印度裔,十年後這裡的高管都是印度裔。
兩年前,美國硅谷中高科技大廠的CEO幾乎被印裔美國人占據大半,計有微軟、谷歌、IBM、Adobe、美光科技、Twitter、Palo Alto Networks、VMWare、Vimeo、WeWork等諸多耳熟能詳甚至是市值萬億的行業巨頭,而且這個名單還在不斷擴大。
這種奇特現象讓人們對印度人才主要在程序設計領域的看法改觀。在北美,他們早就成為生意場上的管理層。
印度人的抱團習慣也促成了他們族裔人才的脫穎而出。《中歐商業評論》作者黃征宇說,印度人非常善於在企業內部將信息流轉起來。比如,公司一有好的職位被發布,很多印度人便會互相轉告,讓自己的同胞在第一時間知道。所以英特爾內部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如果你請了一位印度管理人,他可能會把整個村子都帶來。」
對印度裔科技從業人口的超高比例,分析師威斯奎茲(Gus Vasquez)警告說,如果任由其發展,不加以限制,印度將來可能變成美國技術創新和經濟安全的一大威脅。
馬斯克買下推特的一個大動作應和了華日的警告。他一接手推特便裁員50%。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裁了印度裔CEO帕拉格.阿格拉瓦爾(Parag Agrawal)和法律事務和政策主管維賈亞.加德(Vijaya Gadde)。
馬斯克一接手推特便裁員50%。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裁了印度裔CEO帕拉格.阿格拉瓦爾(左)。(Jim Watson, Lionel Bonaventure / AFP)
據消息人士透露,馬斯克解僱這兩人的代價是合計5120萬美元的賠償,但他寧願賠鉅款,也要拒絕。印度裔在推特內搞團團伙伙,破壞整體工作效率。
第三個笑話:在出現美國印第安人總統之前,很可能會出現一位印度裔美國人總統。此話出自《經濟學人》。
印度裔高學歷精英多集中在北美最流行的律師、醫生、管理層職業中,此外,參政比例也令人矚目。在美國和加拿大,有印度血統的人一直在政界大展身手。
加拿大印度裔參政成效明顯高於華人,印裔占當今加拿大省級高官中的12%,在國會和省議會中任職的人數遠超過其移民人口比例。而且從政者大多出自有從政傳統的旁遮普邦。
其中第一位亞裔省長是來自印度旁遮普的卑詩前省長杜新志(Ujjal Dosanjh),第一位國會政黨領袖為祖籍印度旁遮普的聯邦新民主黨領袖駔勉誠,第一位亞裔國防部長為出生在印度旁遮普的石俊(Harjit Sajjan),接替他的第二位亞裔女性國防部長安妮塔.阿南德(Anita Anand)也是印度裔。
美國也是一樣。據不完全統計,在美國政壇從政的印度裔超過150人。拜登上任之初,即任命了20名印度裔高官,其中17人在白宮擔任要職。
特朗普任内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黑莉宣布2024角逐美國總統。黑莉也是印度裔,不知這是否會應了《經濟學人》的笑談。
與世界融合 加入歐美朋友圈圍堵中共
2018年5月30日,時任特朗普政府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宣布,將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改名印太司令部。自此,美國率領文明世界圍堵中共態勢形成。其中很大成分與印度和美歐關係快速升溫有關聯。
隨著中共近期咄咄逼人的擾台行為升級,協防台灣成了美國印太戰略一大重點。民主印度的快速崛起,莫迪的「向東行動」國策,將印度洋經濟圈和太平洋經濟圈連通起來的意圖,和美國壓制中共的戰略意圖不謀而合。
美國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印度在南亞崛起。加之印日關係友好、日韓和解、世界經濟產業鏈從中國快速移出,轉向印度等東南亞國家等態勢,均符合美國主導印太地緣政治的期望。
美國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印度在南亞崛起。圖為2023年2月3日孟買車站。(Sujit Jaiswal / AFP)
美國也看到未來全球經濟發展核心,是包含25億人口的印太地區,印度是更重要的所在。
因此,西方國家現在比過往更迫切地希望將印度拉進自己的陣營。除了美國財長葉倫(Janet Yellen)2月24日前往印度參加G20財長會議,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也將在3月訪問印度,討論兩國在晶片製造方面的合作關係。
另一個明顯信號是,2月13日美國不但派出規模最大的代表團參加2023年印度航展,還送來兩架F-35A亮相開幕式。引發外界預測美國將會賣F-35給印度。
此情如果發生,是否意味著印度與俄羅斯的微妙關係將弱化,其轉而強化與美國發展出軍事盟友關係,目前尚待觀察。但因F-35目前雄踞世界尖端戰機之首,美國之前都是賣給盟友,目前也只有日本、韓國、澳洲、英國獲得,所以美國在印度航展上秀F-35,令中共焦慮。
印度和中國是兩大文明古國。但截然相反的民主和專制體制,已經讓兩國的世界地位發生反轉。那就是:無論在市場、工廠、研發能力甚至軍事上,印度或將取代中共國,成為「新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