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加速撤離到東南亞墨西哥 「中國製造」恐夭折
為躲避特朗普政府關稅制裁,外企紛紛準備將供應鏈撤離中國,向低成本的東南亞加速遷移。圖為印尼一家生產捲菸的公司。(Getty Images)
為躲避特朗普政府關稅制裁,外企紛紛撤離中國,向低成本的東南亞加速遷移,強烈動搖了「中國製造2025」的中共政權的經濟根基。
Costco等知名零售商的貨櫃上,中國製造的產品已逐漸減少,說明國際經濟發展形勢正在改變。
文 _ 韋拓
在美中貿易戰重壓下,中共節節敗退,股市、匯市、房市三大指標板塊「跌跌不休」,救市無果,輿論難控,中國大陸經濟、金融形勢一步步走向全面危機。為躲避美國特朗普政府關稅制裁,多年來在中國投資、合資的外國企業,不再看好中國市場,紛紛撤廠、撤資、變賣股份跑路。這無疑強烈動搖了「中國製造2025」的中共政權的經濟根基,對其為抗衡美國而推行的「一帶一路」、「全球經濟共同體」陰謀企圖造成重大打擊。在眾叛親離、世界群起對中共說不的國際局勢下,人們看到危害世界的共產主義正在不可挽回的走進歷史。
歐美公司準備將供應鏈撤離中國
據海外媒體2018年10月綜合報導,因為中共誤判美國制裁的決心,一再採取關稅對抗和輿論攻擊的手段,致使美中貿易戰持續至今,沒有緩解跡象,已對中共經濟造成重大打擊。而在華外國企業則不再觀望等待,陸續開始或考慮移離中國。
美國特朗普政府9月24日宣布對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產品徵收10%關稅,2019年1月1日起稅率將增加到25%,加上此前美國已對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徵收25%關稅,迄今已達2500億美元。中共則對總共1100億美元美國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
在此壓力下,很多外國公司包括部分中資企業開始考慮改變其供應鏈,將生產線、採購管道,從中國轉至臨近的越南、馬來西亞、臺灣、印尼,或者乾脆移至墨西哥、美國等國家。
據彭博新聞報導,一些跨國公司首席執行官在10月16日至22日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告訴經濟分析師,他們正考慮將供應鏈撤出中國。
雷諾士國際集團公司(Lennox International Inc.)是一家供應取暖設備、通風設備、空調設備、冷藏設備的製造商,總部位於美國德州。公司首席執行官布魯頓(Todd Bluedorn)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對分析師說:因為不確定針對中國的關稅是否短期行為,「我們正積極採取行動。」「通過(把供應鏈)轉移到東南亞和其他符合我們要求的低成本國家,來避免關稅。」
荷蘭醫療保健和照明技術公司飛利浦(Philips)首席執行官萬豪敦(Frans van Houten)表示:「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槓桿來減輕(關稅)影響。」他說:「一個是重新安排我們的供應鏈。當然,這可能是最簡單的,因為我們在美國、歐洲和亞洲都有生產設施:約三分之一、三分之一、三分之一。」
美國馬薩諸塞州電力轉換器製造商Vicor公司首席財務官西姆斯(James Simms)表示,公司從中國進口的部件數量龐大,未來的成本需要考慮,「我們正在尋找非中國的替代供應商。此外,我們已向美國政府提出申請,要求對有限數量的組件免徵關稅,因為這些組件沒有替代供應商。」
斯凱奇美國公司(Skechers USA Inc.)是一家全球休閒鞋領先品牌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加州曼哈頓海灘。該公司首席執行官溫伯格(David Weinberg)表示:「我們確實有能力遷移到中國之外。我們將在世界各地尋找滿足產品質量和成本的最佳地點。」在搬遷問題上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人民幣發生了什麼事?是否構成了關稅費用的一部分?」「我認為我們非常靈活,我們正在增加在中國以外的生產能力,這是公平的,所以我們認為我們會沒事的。」
全球休閒鞋領先品牌斯凱奇美國公司表示,將在世界各地尋找滿足產品質量和成本的最佳地點,增加在中國以外的生產能力。(Getty Images)
Tile Shop Holdings, Inc.是美國明尼蘇達一家加工天然石材瓷磚、安裝和維護材料以及相關附屬品的專賣商。「因為中國的關稅,我們正在考慮採取行動。目前,我們有大約50%的產品來自亞洲。我的目標是將這個比例降至25%甚至更低,現在開始這樣做非常好。」該公司首席執行官拉克爾(Robert Rucker)表示:「我們不會等待,我們現在正在採取行動。」
固安捷公司(W.W. Grainger Inc.)總部位於美國伊利諾伊州。其維護、維修和運營用品分銷商首席執行官麥克弗森(Donald Macpherson)表示:「根據關稅如何發揮作用,我們已經在許多地方尋找替代資源。」需要根據經濟總量、著陸總成本,然後選擇為企業帶來最佳成本的地點。公司可能會從中國轉移大部分供應鏈,可以從印度、墨西哥或美國購買更多產品。
日韓公司大批撤離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近日應中共邀請,率本國500家企業老闆訪問中國大陸,參加《中日友好條約》簽訂40周年紀念活動。但日方在北京卻告訴中共高層,日本將終止長達40年的對華「政府開發援助」(ODA)。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在宣布停止對華ODA時強調,「考慮到中國的經濟水準」,恐怕已不再需要該項援助,未來日方將在「平等立場」上和中方討論新的合作方法。
日本對華ODA被指是給中國的變相戰爭賠款,大多採用低息或無息貸款的形式,至今援助總額超過3萬億日元(約合3000億人民幣)。日本對華ODA在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初期充當了啟動資金的角色,對中共發展經濟一度起到很大作用。但中共為了煽動仇日情緒的政治需要,很少公開提及日本對華ODA,引起日本國內不滿。
2017年1月10日,全球主要的硬碟廠商希捷科技(Seagate Technology)宣布關閉位於中國蘇州工業園區的硬碟機工廠,這是希捷擴大泰國工廠的硬碟機產能以後,首次關閉現有硬碟機生產線。
2018年1月,全球第一大偏光片製造商日東電工公司關閉蘇州工廠;5月奧林巴斯深圳工廠關停;6月三星深圳基地整體關門大吉;7月日本歐姆龍宣布關閉蘇州工廠撤出中國,同時宣布蘇州歐姆龍精密電子有限公司解散。有前員工向媒體透露,歐姆龍中國的員工人數一度高達2000多人。成立之初的幾年,員工工資待遇優越,普通跟單員能拿到8000月薪。
2018年7月,世界最大液晶用背光板生產商、日本歐姆龍公司宣布蘇州歐姆龍精密電子解散,匆匆逃離中國。(AFP)
據日本《日經新聞》報導,許多企業將輸美產品的生產據點,從中國移至其他國家,包括日本電產(Nidec)、松下電器(Panasonic)等。松下電器在中國生產的車用音響等設備,對美出口的部分也將轉移到泰國及墨西哥生產。日本電產將一部分汽車、家電零件生產,從中國移至墨西哥,預計2018年內對墨國投資約200億日圓,使家電和汽車零件工廠的產能分別擴大至二倍。日本電產董事長永守重信在23日的公司結算會上表示:「中美貿易戰長期化幾乎成定局,受關稅制裁的連鎖影響將逐漸呈現出來。」他表示,為了消除關稅帶來的成本上漲,不得不重新考慮新的生產地。
臺灣和中國企業紛紛跟風撤離
在美中貿易戰中,除了日本企業撤離外,還有臺灣企業和中國本土企業。其中有1985年創辦、在深交所上市的中國500強企業廣東省惠州TCL集團。近期,TCL也將生產移至墨西哥或東南亞。
據《日經亞洲評論》報導,2001年在中國山東濰坊創辦的本土企業歌爾聲學,曾在北京、華東、華南、臺灣、日本、歐洲、美洲設立區域總部,打造國際化運營平臺。該公司有30個國內子公司和10個海外子公司,擁有1萬3000多項專利和4萬6000員工。但今年淨利潤比去年同期的1.4億美元下降了38.11%。歌爾聲學承擔組裝蘋果免提耳機AirPods,近期打算將蘋果無線耳機的生產轉移到越南。該公司已經要求參與AirPods生產的所有供應商,將所有必要的材料和部件直接運往越南。
上報作者李華舉了一位廣東東莞小業主的帖子稱:「當地的經濟規模雖然仍有上漲,但是外資已經走了七成,臺資、港資都比較少,資料從稅務官員那裡得到證實。」「如今企業整體用工規模大幅縮減,企業數量雖大幅增長,但是小微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原因主要有三點:首先,要素成本大幅上升,房租暴漲二至三倍。其次,企業利潤大幅降低,很多企業主在『關不關』這個問題上思考。
最後,環保、安監、稅務、消防諸多部門輪番刷存在感,給企業帶來壓力。」有跟帖稱:「工人難找,錢難收,融資困難。」「餐飲業生意也慘澹,到了午餐時間,店裡沒幾個人。」
東莞是中國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通過這樣一個有代表性的城市,也可以由點及面了解整個中國的經濟狀況。
另據多家媒體總結,目前已有250餘家在大陸投資設廠的臺灣企業準備或已開始回流臺灣,自稱回臺「避難」。
美中貿易戰延燒,已有250餘家臺商準備或已回流臺灣。一位廣東東莞小業主稱外資已走了七成,臺資港資都比較少。圖為東莞臺商工廠。(AFP)
中華民國行政院「協助臺商返臺投資」,指示經濟部、勞動部等各部會盤點臺商回流專案服務,將會部署全臺五大專案服務窗口,受理企業求才及聯繫服務需求。
外企紛紛在東南亞建生產線
美中貿易戰已經持續三個多月,全球供應鏈逐漸在發生變化,陸續有外企已經或考慮將生產線遷出中國,以便出口到美國的最終產品不是來自中國,從而避開關稅和地緣政治風險。於是,東南亞漁翁得利,很多外企選擇在該地區建立新的生產線。
經濟預測與商業諮詢機構IHS Markit亞太首席經濟學家比斯瓦斯(Rajiv Biswas)對媒體說:「供應鏈移轉至中國以外的生產中心,中國(中小企業)正面臨失去製造訂單和工作機會的問題。」過去40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建立在其世界工廠角色上的局面正在改變。
8月29日至9月5日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美中貿易緊張局勢下,在中國擁有生產線的430多家美國公司中,約有三分之一已經或正在考慮將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以外。
彭博新聞10月22日報導,根據馬來亞銀行金英證券(Maybank Kim Eng Research Pte.)發布的報告,2018年前九個月,製造業外資流入越南的數量增加了18%。韓國曉星公司(Hyosung Corp.)在越南投資12億美元,開展聚丙烯生產項目。
巴菲特旗下的Brooks Running公司首席執行官韋伯(Jim Weber)10月22日表示,因為貿易戰的影響,他正在考慮將一些業務從中國轉移到越南。該公司的產品面臨45%的關稅。韋伯說,如果搬遷,就是永久性的,「我們的供應鏈不可能隨時更換。」
泰國央行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7月,流入泰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淨額同比增長53%,達76億美元,製造業流入量增長近五倍。在菲律賓,製造業淨外國直接投資從2017年的1.44億美元飆升至今年同期的8.61億美元。
根據金英證券的報告,美國鞋業和配飾公司Steven Madden Ltd.宣布,已經將手袋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柬埔寨。
Kayamatics物聯網設備公司在中國有兩家工廠,但計畫在馬來西亞吉隆玻和檳城建立新的生產線。
蘋果電源組件供應商臺達電,7月以21億美元收購泰國子公司泰達電,以擴大生產線。
為Bose公司生產耳機的臺灣美律實業則計畫將部分生產線從中國南部遷至泰國。
臺灣智庫GoldenRock創始人吳先生(Jason Wu)表示,更多臺灣企業家希望離開中國,不僅僅是因為貿易戰,還因為中共緊張的政治氣候。臺灣的臺達電子工業在泰國的智能手機部品工廠表示:「近期收到的新客源的訂單接連不斷。」
浙江海利得新材料公司目前公司約20%的商品輸出到美國,該公司計畫於2020年在越南新建首個海外生產據點,希望成為中國之外的化工品的安定供應商。
中國製造正悄悄離開人們生活
在美國、加拿大生活的華裔發現,美中貿易戰開打以後,在Walmart、Costco、Target等知名零售業商家的貨櫃上,「Made in China」的產品已逐漸減少,特別是服裝鞋帽、日用品、家電產品的數量減少比例更大。
美中貿易戰開打後,Walmart、Costco等知名零售商的貨櫃上,中國製造的產品已逐漸減少,說明美國關稅制裁正迅速改變大眾生活產品供應鏈。(Getty Images)
以前同類產品中,中國製造占比很大,鞋帽、襪子、箱包、電視機洗衣機幾乎要占到70%以上甚至更多,但現在翻開內衣襯裡標籤或細看電視包裝盒,孟加拉、越南、馬來西亞、泰國製造字樣頻率提高很多。包括超市食品:大米、食用油、水果、冰鮮產品,來自南美、韓國、日本和東南亞的品種和數量在大幅增加。
這也說明美國關稅制裁正迅速改變國際經濟發展形勢和大眾生活產品供應鏈。
網友跟評:「只要有一些企業開始撤離中國,其他企業必須跟著撤,否則就競爭不過,因為現在其他國家製造成本比中國便宜,而且還不用交關稅。
三十六計走為上策,趕快離開吧,別助紂為虐,現在跑還來得及,不知道以後共匪會用什麼損招。」恭喜這些明智的國家遠離中共,生命財產得以保障。◇
新紀元周刊 第607期
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