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爭的不是貿易
美國對中國貨品加關稅之後,中國人民幣一路貶值,一個月內人民幣對美元匯價下降了接近10%。這對貿易的影響是顯然的,因為10%的成本,大致可以抵消因為加稅帶來的價格上漲。因此,在美中貿易戰陰影之下,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並未減少,甚至並未增速並未降低,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甚至創下了新高。
而中國的應對措施,卻對美國輸華貨品立竿見影,比如大豆。中國宣布對美國大豆加稅生效之後,美國出口中國的大豆立時停頓,連雲港已經幾乎見不到來自美國的大豆了。但這並不是一種市場選擇,因為自中國宣布將對大豆加稅之後,中國的大豆價格已經上漲了接近四成(計算入政府暗貼之後),所以美國大豆即使加入25%的關稅,仍然具有價格優勢。
也就是說,這場「戰爭」中,美國基於自由市場機制進行,即使加稅,商家只要完稅,仍然可以繼續貿易;而中國則基於國家主義體制,以行政主導的方式,用命令直接進行,即使商家選擇交納新稅,同樣無法繼續貿易。
美國不可能接受這樣的結果,最後必然是貿易戰演變成為金融甚至貨幣戰,甚至導致地緣政治和軍事的對抗。很明顯,兩國的貿易戰,已經演變成為一種制度之戰。以專制為基礎的國家主義制度,更利於短期以內部資源調動處理危機,而自由體制下的市場經濟,則更利於長期社會效率的平衡。這像極了二戰之前的歐洲。
中美貿易戰在大批專家學者的冷卻聲音之下愈演愈烈。過去一年多來,幾乎所有的分析者都認為美國和中國的貿易熱戰不可能發生,也認為因為美國亦將承受損失,所以最終只會雙方妥協。事情的發展,證明他們的看法發生了錯誤,而且是極為偏頗的錯誤。問題在於,目前大部分有關中美之間問題的分析,仍然基於原來的邏輯基礎,因此日後繼續發生錯誤必不可免。
事實上,美國和中國的關係在去年底到今年初已經發生了本質變化,我們稱之為兩國關係的拐點。兩國從全球大戰略合作加利益競爭,變成了全球戰略大對抗。其中原委曲折,請參考本欄文章第580期〈中美關係正處在拐點〉、第589期〈貿易戰是中美關係拐點的表象〉,以及第583期封面故事〈「拐點」出現 中美對抗決定未來格局〉。
正因為這種基礎發生了根本變化,所以過往對兩國關係的分析,必須基於新的邏輯基礎上進行。大部分專家學者的誤判,在於對此基礎的變化沒有認識,因此以過去兩國關係和交往歷史的「慣性」作為分析基礎,得出和實際頗有偏差的結果。
美國和中國這種全面對抗的關係,決定了未來亞太局勢的走向,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世界局勢的走向。其影響的,當然不會僅限於經濟和貿易,而會在一切和國家有關的領域中顯現。這一點,未來三五年的短時間內將更為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