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名片《殺戮場》戲內戲外的生死故事


1980年1月15日,《紐約時報》記者西德尼.尚伯格(左)與柬埔寨攝影記者潘迪(右)在報社辦公室。兩人在柬埔寨的經歷被改編成電影《殺戮場》。(AFP)

美國記者的文字激發了電影編導的靈感,促成了名片《殺戮場》的誕生。而影片的感染力又使得尚伯格和潘迪的故事廣為流傳。在鏡頭以外,兩個人物原型和一位演員的真實人生,比戲劇更加動人。

文 _ 高天韻


柬埔寨攝影記者潘迪(Dith Pran)是上世紀赤棉大屠殺的倖存者。(Robert Stewart/Wikimedia Commons)

1984年出品的英國傳記電影《殺戮場》叫好又叫座。作品取材於美國記者西德尼.尚伯格的回憶錄,以上世紀70年代柬埔寨內戰為背景,揭露了紅色高棉的恐怖統治,表現了尚伯格和柬埔寨同行潘迪在戰亂中的生死情誼。影片獲得八項奧斯卡獎提名並奪得三獎,並獲頒八項英國電影學院獎。1999年,《殺戮場》入選「百部最偉大的英國電影」。

尚伯格的回憶錄促成了一部名片的誕生,其與柬埔寨記者潘迪的故事隨之廣為流傳。而在鏡頭以外,兩個人物原型和一位演員的真實人生,比戲劇更加動人。

美國記者與柬埔寨搭檔

西德尼.尚伯格(Sydney Schanberg)於1959年加入《紐約時報》,70年代早期被派駐東南亞,1972年至1975年在柬埔寨工作。在那裡,尚伯格親眼目睹了美國支持的朗諾政權與紅色高棉的內戰及前者的戰敗。他是極少數在金邊陷落後留下的美國人。尚伯格和他的助手受到死亡威脅,進入法國大使館躲避。兩周後,他撤到泰國。尚伯格譴責「瘋狂的紅色高棉游擊隊員」。1976年,尚伯格因為關於柬埔寨的新聞報導獲得了普利策等其他獎項。


1980年,西德尼.尚伯格出版了回憶錄《潘迪的生與死》,記敘了柬埔寨記者潘迪在赤棉統治下的生死經歷。(資料圖片)

1980年,尚伯格出版了《潘迪的生與死》(The Life and Death of Dith Pran)。他在書中描述了當年的搭檔、柬埔寨記者潘迪(Dith Pran),被紅色高棉抓捕、在勞動營掙扎求生、逃亡的經歷。同時,他也記敘了自己幾年來一直多方尋找潘迪的努力,並且坦露被迫離開潘迪給他帶來的內疚。1979年,當尚伯格得知潘迪平安的消息時,立刻飛去泰國,二人欣喜重逢。

潘迪(Dith Pran)原是柬埔寨記者,在內戰時,他配合尚伯格報導,也是口譯員。紅色高棉攻陷金邊後,當地的外籍人士得以進入法國使館避難,而潘迪因為是柬埔寨人而不得留在那裡。他被迫和近兩百萬金邊居民一起離開城市。潘迪在強制勞動營裡生活了四年,差點餓死。由於柬共迫害知識分子,潘迪隱瞞了自己的教育背景,也不敢透露他認識美國人,他稱自己是一名出租車司機。在勞動營裡,潘迪忍受了四年的飢餓和折磨。後來,他從勞動營出逃,在60公里的逃亡路上,看到成堆的屍體和遺骸,於是他創造了「殺戮場」一詞。潘迪總共有50位家族成員死在紅色高棉的統治期間,其中三個兄弟一個姐妹被柬共殺害。

1979年10月3日,在尚伯格的幫助下,潘迪到達美國,1980年加入《紐約時報》擔任攝影記者。電影《殺戮場》公映後,潘迪成為公眾人物。他從此開始了公義活動,為柬埔寨大屠殺中的受難者爭取權益。他創立了「潘迪大屠殺意識計畫」,因為致力於人道主義的活動而獲獎。

1985年5月25日,里根總統在白宮會見了潘迪,陪同會面的還有他的妻子和影片中扮演他的吳漢醫生。潘迪告知里根在泰國的柬埔寨難民的一些需求,並請求總統盡可能為柬埔寨的和平進程提供援助。他感到里根總統對難民的問題「非常同情」。

潘迪和尚伯格一直保持深厚的友誼。2008年3月,潘迪因病去世。

吳漢的使命

在銀幕上扮演潘迪,是吳漢今生的使命。

吳漢,Haing S. Ngor,原是柬埔寨金邊的一名醫生。1975年,吳漢被驅趕到鄉下的強制勞動營,在那裡生活了四年。由於紅色高棉殺害知識分子,他不敢暴露自己的醫生身分。吳漢的妻子在勞動營裡分娩時發生內出血,可是她不敢通知丈夫。最後,他的妻子用自己的死換了吳漢一命。

1979年,吳漢帶著年僅10歲的侄女索菲亞開始了驚心動魄的逃亡。他們一路上躲避地雷,吃老鼠充飢,跑到泰國的難民營,後輾轉抵美。

四年後,《殺戮場》籌拍之際,選角導演帕特.戈爾頓在全國尋找合適的柬埔寨男子。在洛杉磯的一個婚禮上,戈爾頓發現了吳漢,說服他出演潘迪一角。戈爾頓說:「他有表演的天分。」

遠赴泰國拍攝,勾起了吳漢往日的創傷。例如,眼看著妻子在勞動營裡死於分娩。但是吳漢並不懼怕重憶痛苦。導演Roland Joffe說:「表演意味著你要傾注心靈。他做到了。」


吳漢把戰火摧殘下的潘迪演繹得絲絲入扣。1985年,吳漢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成為第一位榮獲奧斯卡的亞裔男演員。(資料圖片)


1985年3月5日,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獲得者、柬埔寨裔演員吳漢(Haing S. Ngor,左)與潘迪在倫敦的英國電影學院頒獎會上。(Getty Images)

吳漢不負眾望,初登銀幕即把戰火摧殘下的潘迪演繹得絲絲入扣。1985年,吳漢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成為第一位榮獲奧斯卡的亞裔男演員。在領獎時,吳漢感謝了選角導演戈爾頓、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和佛陀。當晚,在頒獎典禮過後,他把獎座給了侄女,對她說:「這是給你的。我是為你而做。」

拍攝《殺戮場》之後,吳漢又演出了不少電影和電視劇。而且他經常帶著奧斯卡「小金人」發表演講、返回柬埔寨,喚起公眾對於大屠殺的認識。1996年2月25日,55歲的吳漢在唐人街寓所外被射殺。

對於吳漢被害,洛杉磯和海外的柬埔寨社區幾乎一致認為,這是因為吳漢積極投入公益宣傳,但是警方的調查顯示,那是一宗搶劫謀殺案。


1996年2月25日,吳漢在洛杉磯遇害身亡。圖為3月8日在追思會上,潘迪安慰其侄女Wathana Sarun。(KIM KULISH/AFP/Getty Images)

談起遇害的叔叔,侄女索菲亞說:「他是我的所有——他是我的父母、叔叔和朋友。當他被殺死了,他們奪走了我的四個親人。」過去20年,她不願受訪。「但是我後來想,我必須堅強。他用自己的名望來教育他人。直到今天,每一次人們看到他的奧斯卡獎座,都會問我關於柬埔寨的事情。他的遺產在繼續著。」「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他首次出鏡就奪得了奧斯卡獎吧。他有他要完成的使命。」

戲劇與人生

1985年,吳漢接受《人物》雜誌訪問時說:「我想讓世界了解,柬埔寨當時的飢餓有多麼可怕,在共產政權下有多少人死亡。我的心已經滿足。我做了一件完美的事。」

紅色高棉的恐怖,奪走了兩百萬柬埔寨的生命,製造了人類史上的巨大人權災難。一部再現戰爭慘烈和共產罪惡的電影,串聯了三個人的生命軌跡。尚伯格、潘迪和吳漢,用各自的才華與努力呈現世間的風雲、喚醒人們的良知。如今,他們都已離去。他們留下的文字、相片、影像和各自的故事已經溶入歷史,仍然在啟迪人心。◇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