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樂舞臨凡 萬神顯跡


孔子學琴。仇英畫,文徵明書〈孔子聖績圖〉。(資料圖片)

樂舞所蘊含的力量非常強大,能夠直接展現神跡,可以號令鬼神,能夠引起大自然的共鳴,召來仙禽異獸,使百獸聞聲起舞,使天下諧和安寧。

文 _ 真愚

創作 守住主意識

中華文明誕生之初,便伴隨著禮樂教化,它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貫穿著中華文明的始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古時候,「樂」並不是指我們今天這種狹義的音樂,而是包含了詩詞、音樂、舞蹈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內涵博大精深。

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其中所流傳下來的都是古體詩,共三百多首。其實在上古時,《詩經》中的詩全部是用來歌唱、演奏的,這與宋詞與元曲等一樣。其實這些不只是用來歌唱的,它們往往還配有舞蹈,可以載歌載舞。比如演奏《周頌.維清》時,一般都要跳「象舞」這種舞蹈。只是曲調與舞蹈都在歷史中失傳了,現在流傳下來的只剩下這些文字詩詞了。

不只是中國,在西方文明的搖籃──古希臘文明中,也是詩歌、音樂、舞蹈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詩歌誕生的同時,其曲調便產生了,吟遊詩人們邊彈奏邊吟唱著,同時舞蹈也相伴而生。

〈毛詩序〉是古人為《詩經》作的序,裡面有一句話這樣說道:「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說出了詩歌、音樂、舞蹈的相互關係。古時候詩詞、音樂、舞蹈,這三者一體,詩中有樂,樂中有舞,舞中有詩,三者合而為一,統稱為「樂」,或稱為「樂舞」。

遠古樂舞,沉澱於人類記憶深處


賈湖骨笛以水鳥的尺骨鋸去兩端關節鑽孔而成,長22.7釐米。顯示8000多年以前,中華民族已具備完備的音樂理論知識。(Wikimedia)

1984年至2001年,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先後出土了30多支以仙鶴尺骨製成的骨笛。據考察,這些骨笛是在距今7800年至9000年間入土埋葬的。經過測試發現,這些骨笛擁有兩個八度的音域,而且在音域內半音階齊全,不僅能夠演奏傳統的五音或七聲調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其音階構成非常科學、完備。

這說明在8000多年以前,中華民族就已具備了先進與完備的音樂理論知識,遠超出我們這次人類文明的歷史。這也印證了中華樂舞在遙遠的史前文明時期就已經誕生了。

據上古文獻記載,在史前三皇時期,伏羲氏發明了瑟這種樂器,並創作了《立基》、《駕辨》等樂舞;女媧氏發明了笙簧,並統一了天下聲律,創作了《充樂》這首樂舞;神農氏發明了五弦琴,創作了《扶犁》這首樂舞;另外還有朱襄氏的五弦瑟、葛天氏的《八闋》樂舞……這些尚有記載的遠古樂舞,可能跨越了幾度人類文明,雖然早已失傳,但卻是沉澱於人類記憶深處的遠古印記。


北宋趙佶〈聽琴圖〉(局部)。(公有領域)

樂舞的內涵與作用

「樂」擁有如此遠古的歷史,那樂是如何誕生的,其內涵與作用又是什麼?上古文獻有生動的回答。

《世本.帝系篇》記載:「女媧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命聖氏為斑管,合日月星辰,名曰充樂。既成,天下幽微,無不得理。」女媧氏命令手下的娥陵氏與聖氏二人發明了「都良管」與「斑管」這兩種樂器,統一了天下的音律,並效法宇宙間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與之對應相合,創作了《充樂》這種樂舞。樂舞譜成後,化物無聲,天下萬物無不從最細微處同化大道,一切都諧和有序。

以上是《充樂》創作的背景與過程。從這則記載可以看出,女媧氏的樂舞是效法自然宇宙、對應天道運行規律創作而成的。它所產生的作用是從萬物的深層與微觀化育萬物,使一切諧和於自然,順應於天道,使天下大治。

樂舞具備超自然能量

《呂氏春秋》中記載,在史前朱襄氏治理天下的時候,經常颳風,陽氣聚集蘊結,以致陰陽失調,因而萬物凋落,果實不能成熟。於是朱襄氏的大臣士達創造出五根弦的瑟,用來演奏,以引來陰氣,安定天下眾生。

又記載,遠古陰康氏治理天下的時候,陰氣過盛,聚集凝滯,陽氣阻塞,不按照正常的規律運行,以致人民精氣抑鬱而不舒暢,筋骨蜷縮而不健康,於是陰康氏創作舞蹈來加以疏通引導。

根據以上兩則記載可以看出,遠古時期,在陰陽不調,萬物偏離大道,自然法則被破壞的情況下,便創作了樂舞,以平衡陰陽,疏通引導萬物,使自然回歸諧和狀態,使天下重歸於大道。

可見在遠古時期,樂舞具備著超自然能量,到了這次中華文明的五帝時期,樂舞中的這種神奇能量仍然非常明顯。


穿長窄袖舞衣的唐代舞俑。(公有領域)

黃帝治理半人半神的國度

黃帝時期創作了大型樂舞《雲門大卷》,用來祭天。黃帝的《雲門大卷》與堯帝的《大咸》、舜帝的《大韶》、大禹的《大夏》、商湯的《大濩》、周武的《大武》是上古有名的六首樂舞,《周禮》中稱其為「六代樂舞」。周代的貴族子弟到了一定年紀都必須要學習這六首樂舞,是必修課,不然他們無法踏入社會。周朝時還專門設置了「大司樂」這個國家級的大型教育機構來教授這些樂舞。六代樂舞都是用來祭祀的,《雲門大卷》祭天、《大咸》祭地、《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享先妣、《大武》享先祖。(出於《周禮.大司樂》)

黃帝還創作了上古神曲《華胥引》與《清角》。據說黃帝夢中神遊了伏羲氏出生的故鄉──華胥神國後,悟得治國養身的大道,經過28年的努力,將天下治理成了半人半神的國度,便創作了《華胥引》以紀念,這是《華胥引》的來歷。

神鬼大會上的《清角》樂曲

《韓非子》記載,黃帝在西泰山召開了一次神鬼大會,他乘坐著六條龍拉的象車,車子左右各站立著一隻畢方神鳥,風伯作法為他清掃道路,雨師降下甘露來洗塵,虎狼在前面開路,鬼神在後面保駕,騰蛇伏在地上以示恭敬,鳳凰在上空盤旋為他遮擋驕陽。黃帝召集這次鬼神大會後,便創作了《清角》以示紀念,這是《清角》的來歷。據說《清角》能夠溝通天地,號令鬼神,演奏時能引來仙鶴與鳳凰,遮天蔽日,翱翔飛舞。

史書中記載,春秋時,晉平公強令師曠彈奏《清角》,以致招來狂風大作,刮飛了廊上的瓦片,使得晉國大旱三年,赤地千里。所以《清角》是不能隨便演奏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夠享用的,其背後蘊含的力量過於強大,若非大德之士,一般人駕馭不了,會帶來災禍。

《大韶》之樂,盡善盡美

以上是黃帝之樂,接著我們再看看五帝時的其他樂舞。

《呂氏春秋》中記載,帝嚳在位時,命令咸黑創作了《九招》、《六列》、《六英》這幾首樂舞。又有一個名叫倕的人,發明了各種樂器。帝嚳便令人以這些樂器演奏,表演這些樂舞,竟引得鳳凰、天雞等神鳥飛來,跟隨著翩躚起舞。帝嚳大喜,便用這些樂舞來祭天,讚頌天帝之德。

《呂氏春秋》中還記載:堯帝時,任命質為樂官,質效仿大自然山林溪谷的聲音,創作了《大章》樂舞。《大章》又名《大咸》,是上面提到的六代樂舞之一,用來祭地。在演奏這首樂舞的時候,百獸都會隨之起舞,自然萬物都會諧和相處。

另外《尚書.皋陶謨》與《帝王世紀》等古籍中都記載著這件事:舜令人創作了《大韶》這首樂舞。《大韶》也是六代樂舞之一,據說《大韶》共有九章,也稱《九韶》、《簫韶》。舜令人演奏《大韶》樂舞,九章演完後,有鳳凰前來朝拜、起舞,百獸也都跟著起舞。

過了近兩千年後,孔子在齊國時有幸欣賞了《大韶》樂舞。欣賞完畢後竟然心曠神痴,口不知味,整整三個月嘗不出肉的滋味來,便感嘆道:「沒想到樂竟然能達到如此高妙的境界啊!」這就是《論語》中記載的「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所以孔子評價說:「《大韶》之樂,盡善盡美啊!」這也是盡善盡美成語的來源。

可見五帝時期,樂舞所蘊含的力量仍然非常強大,能夠直接展現神跡,可以號令鬼神,能夠引起大自然的共鳴,召來仙禽異獸,使百獸聞聲起舞,使天下諧和安寧。

其實樂舞所展現出的神跡,在歷史的發展中一直都存在著,直到現在。只是越到後面,隨著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隨著人類不斷被慾望與執著所束縛,精神能量越來越退化,這種神跡的展現便越來越隱蔽了,不再像遠古時表現得那麼直接與強烈。但只要用心去發掘,還是能感應到那掩埋在樂背後深處的遠古神力。(待續)◇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