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明朝大醫家李時珍

文 _ 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李時珍,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人,生於蘄州亦卒於蘄州,是中國明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和博物學家之一,與扁鵲、華佗、張仲景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醫。

李時珍生長於醫藥世家,幼年熟讀儒典與醫書,14歲時不負父望順利成為秀才,但後來三次鄉試欲成舉人,不能如願,於是棄儒從醫,專心研究醫藥。他並向父親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

李時珍30歲就成為當地名醫。嘉靖三十年,李時珍33歲,入楚王府為醫,後又被舉薦入太醫院,有幸閱讀大批罕見圖書館資料,觀摩藥物標本。但在京師金陵供職一年後,因不滿庸醫們把太醫院弄得烏煙瘴氣而辭官。於是於嘉靖三十一年,李時珍開始動筆撰寫本草,歷三十餘年,至明萬曆六年(西元1578年),終於編成《本草綱目》這部本草巨著。在這期間,曾經去民間做走方醫,一邊行醫,一邊採藥,足跡遍及鄂、贛、蘇、皖、豫、冀,對古本草下了一番苦功與對照、補充與完善。

《本草綱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證類本草》為資料主體增刪考訂。《本草綱目》共52卷,藥1892種,李時珍新增藥物374種,附圖1109幅,方劑11096首,約190萬字,分為水、火、土、金石、草、榖、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等16部,每種藥物分列確定名稱、敘述產地、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炮製方法、分析藥物功能、收集民間流傳藥方等項。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榖部、菜部、果部、木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

此書李時珍參考的文獻多達993種,王世貞撰《本草綱目》原序中提到:「長耽典籍,若啖蔗飴。遂漁獵群書,搜羅百氏。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稍有得處,輒著數言。」「上自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采。」

《本草綱目》於1606年東傳日本,於1657年由波蘭學者朴彌格譯成《中國植物志》在維也納出版,聲名不脛而走,先後譯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俄文,在世界各國傳播,此書也被稱為「東方醫學的巨典。」

李時珍還寫了《瀕湖脈學》,是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診發明》及歷史上其他多家脈論精華,於嘉靖四十三年編成《脈訣》,即《瀕湖脈學》,把臨床複雜脈象總結歸納成基本的27種脈象,還把主要內容以韻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誦記,因此流傳深廣,受醫家推崇。

清代林之翰於其著作《四診抉微》中提到:「諸家歌訣,未愜人意,惟李瀕湖脈學,包括義理,可稱美善,固為諸家之翹楚。」清代陳修園《醫學三字經》也說:「診脈法,瀕湖昂。」自唐孫思邈後千餘年裡,李時珍可謂熠熠亮星、光輝杏林,幾無人能與之匹敵。◇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