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首位博士、鴉片終結者──杜聰明
鴉片,從荷蘭時代就在臺灣島上蔓延,傳漢人移民因水土不服,就以吸食鴉片來防治瘧疾,但因成癮者很難戒治,直到臺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於1928年發明折衷的「漸禁斷療法」後,因縮短療程及減低戒癮痛苦,解決臺灣長達300多年的鴉片癮害問題。
文 _ 趙芷菱
臺首位博士 曾毒殺袁世凱失敗
杜聰明(1893~1986)一生橫跨清朝、日治及國民政府3個時代。杜生於臺灣新北市三芝一茶農人家,父親早逝,由母親一手帶大,幼年時受開設私塾哥哥的影響,奠定札實的漢文基礎。小學時受到小竹校長知遇栽培,果不負期望,畢業後以第一名考上當時最高學府「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但天生瘦小的杜聰明,入學體檢時被評定為「丙下」,校方欲將他除名,幸代校長長野純藏力排眾議,才准其就讀。在醫校時,他的成績也一直保持第一,並每天勤於鍛鍊身體。
1913年他因不滿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之所為,曾和同班同學翁俊明遠赴北京,欲將霍亂病原投入水源暗殺袁世凱,後因警備森嚴而失敗。
1914年杜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醫學校,高木友枝校長以「欲為醫者,必先為人也」名言相送。後來無論在臺大或高醫,身為院長的杜聰明也以此言勉勵學子。
為更上層樓,他負笈日本留學,考進京都帝大醫學部。後獲醫學博士,成為臺灣史上首位醫學博士,及臺北帝大唯一的臺籍教授。日降後,接任臺灣大學首屆醫學院院長,後創立臺灣第一家私立大專院校「高雄醫學院」(高雄醫學大學前身)。
此間,他還完成了一個多年的夢想,即培訓山地醫師,終結臺灣「無醫村」,使邊遠山地居民及原住民都能受到基礎的醫療照護。
創尿檢 成功戒治鴉片
杜聰明在博士時期,選擇了中藥、鴉片、蛇毒等3項深具臺灣地方特色與競爭力的主題為研究方向,其中尤以蛇毒和鴉片的研究,取得了傲人的成果,濟世救人無數,首創「禁藥尿液檢驗法」,其精神原理至今仍為國際所沿用。
在鴉片藥癮的研究上,杜聰明研發出副作用較輕微的「漸禁斷療法」,在臨床實驗上獲得空前的成功,鴉片癮患者幾乎未發生劇烈的副作用,如渴求藥物、厭食、腹瀉、抽筋等,且大多能夠在短時間內被治癒。
在蛇毒研究上,杜聰明自蛇毒中提煉鎮痛劑,並自木瓜葉中製成赤痢病特效藥。他發現神經毒的蛇毒可以麻痺中樞神經之痛覺,和醫界常用的鎮定劑嗎啡相似;而麻痺末梢神經痛覺又類似古柯鹼之效用,病患的痛處都能局部或全部消除,效果持久又不會上癮,在藥理及毒物學上取得極大成就,是國際學界難得的「毒蛇專家」。而中藥則因受限於時代政治背景,沒能太大推展。
設立高雄醫學院 實現「無醫村」
杜聰明設立全臺第一所私立大學「高雄醫學院」,並成立「山地醫學班」,招收山地學子,得以返鄉服務,終結離島、山地偏遠地區之無醫村。(新紀元合成圖)
1955年杜聰明設立全臺第一所私立大學「高雄醫學院」,其宗旨有三,其一要均衡臺灣南北醫療人才,其次提升南臺灣醫療水準,最後為終結離島、山地偏遠地區之無醫村。
為實現臺灣「無醫村」的夢想,杜聰明在高醫設立「山地醫學班」招收山地學子,學成後得以返鄉帶動家鄉之建設、改善環境,他在一批批畢業生中實現了願望,山地鄉的死亡率逐年下降,不再依靠巫術來治療疾病。
即便進步如日本都有「無醫村」,但臺灣在杜聰明的努力下竟然「每一個村莊都有醫生」。可見,杜聰明對臺灣的貢獻不只於醫學研究上,還包括醫學教育及醫療政策等三個領域。
抽鴉片煙起源
依照現代的毒品分級,鴉片和海洛因、古柯鹼等都屬於一級毒品,對人體的危害,大於第二級毒品如安非他命、大麻等。
鴉片主要來自印尼,開始為吞食服用。而鴉片開始在中國受歡迎是在變成吸食之後。據查煙斗係起源於北美洲的印地安人,西班牙在征服美洲之後,煙斗開始盛行於全世界。
17世紀初,荷蘭的水手們開始將鴉片混著砒霜放在煙斗裡吸食,用以預防瘧疾。之後,開始向包括臺灣在內的亞洲各地銷售鴉片,進而從臺灣傳到中國沿海,蔚為風行。
鴉片屬於一級毒品,對人體危害至大,清朝人將鴉片以行銷、工藝和情趣等充分發揮其附加價值,更發展出躺在煙榻上之享受抽法。(網路圖片)
但另有一說法,鴉片吸食法係由中國人所發明,再從中國流行到臺灣。近代有中國學者端木賜香認為,鴉片從「水管吸食法」到「就燈吸食法」,及「煙槍吸食法」,她認為這只有中國人才發明的出來。清朝人將鴉片以行銷、工藝和情趣等充分發揮其附加價值,更發展出躺在煙榻上之享受抽法。
日禁鴉片 因利勢導
1895年中日兩國簽署「馬關條約」,時日本首相伊籐博文表示「我國日後領臺,必禁鴉片」、「如我日本嚴令禁絕鴉片進口,臺灣當能無一人吸煙」。
唯日本實際接收後,初有提倡「嚴禁」者,但很快被「漸禁」所取代。雖說漸進式比直接禁絕鴉片的可行性較高,但實際上鴉片專賣的利益,是總督府的重要財政來源。
對臺灣人吸食鴉片,日本人雖多數主張「嚴禁論」,另有少數人提出「放任論」。臺灣日治首任總督樺山資紀希望說服議會和臺灣事務局,改採「漸禁」策略。時日本內務省衛生局局長後藤新平也寫了「關於臺灣島鴉片制度之意見」給伊藤博文,具體指出鴉片專賣可獲得經濟利益。
當時日本正面臨統治臺灣後嚴重的財政短缺問題,故「漸禁」策略雖遭議會強烈批評反對,卻在經濟考量下,伊藤博文決改採「漸禁」策略。
日治臺第2年初,樺山資紀頒布禁止鴉片進口,改由總督府供應,開始自產鴉片煙膏,並命名為福煙(1等)、祿煙(2等)、壽煙(3等)。後藤新平任衛生顧問,負責鴉片之籌劃專賣。
日治臺第3年,日將鴉片的危害列入初等學校教材。此時正值《馬關條約》規定「臺灣島人抉擇去留之日(5月8日)」。當時,乃木希典遣人作巡島宣傳其施政理念,並傳達鴉片政策:無吸食習慣者一律嚴禁吸食,已成癮者因驟然禁絕會危及性命,准繼續吸食。當時臺灣有300萬人口,最終決定返回中國者只占千分之2.3,足見鴉片禁令未造成影響。
臺灣賣卻論 戒煙意識崛起
到第4年,臺灣對日本仍形成經濟負擔,日本國會一度出現「臺灣賣卻論」,即以1億日圓將臺灣售予中國或法國。最後因日本的參謀本部參謀兒玉源太郎,他以臺灣是日本南部屏障為由,強烈反對,甚至向伊藤博文立下軍令狀,立誓要治理好臺灣,伊藤博文當即改命兒玉源太郎為第4任臺灣總督、後藤新平則接任民政長官,此2人任務以穩定臺灣治安、開拓財源為優先,於是鴉片專賣制度,成為他們達陣之鑰。
他們同時著手進行食鹽、樟腦、煙草的專賣制,但該等財政收益比不上鴉片。此時臺灣鴉片癮者近17萬人,為臺灣人口6.3%,而鴉片收入在1896至1904年,卻占總收入的30%以上,因此解決了初期日本在臺的財政困難。
不過此時,臺灣人吸食鴉片的觀念開始有了轉變,加上總督府將煙癮毒害教育列入公學校課程,臺灣人逐漸有了「鴉片毒害」的觀念。所以民間的「降筆會」戒煙運動(1898到1901年)展開後,1年內有好幾十人戒煙成功,但總督府的態度變得曖昧,竟以愚昧荒誕、妨害治安及對煙民造成傷害為由,加以取締,使這場源自民間信仰的自力戒煙運動,無疾而終。
1921年以後,鴉片事業的利益更超過70%,「暴利」促使總督府不願放棄。鴉片煙膏的價格也不斷上揚,下層吸食者,已無力負擔,到了日治後期,只剩有錢人才吸得起。
1921年《臺灣青年》雜誌創刊後,不斷出現鴉片吸食毒害的言論;「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理事長蔣渭水醫師明確提出鴉片煙癮對民族健康的危害;1925年「臺灣議會請願運動」請願文中,指控總督府貪圖鴉片收入,將鴉片毒害流傳臺灣;1927年,「臺灣民眾黨」成立,衛生主要訴求即是「廢止鴉片吸食」。
臺灣人的良知——蔣渭水醫師,成立「臺灣文化協會」,明確提出鴉片煙癮對民族健康的危害,臺灣人從此戒煙意識崛起。(網路圖片)
首創醫學戒治 成功除毒癮
然而臺灣的鴉片改善契機,卻是來自於國際的壓力。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聯盟設置「鴉片諮詢委員會」,負責監督鴉片及麻藥。根據規定,參與各國必須定時彙報鴉片製造、分配、消費等情形,各國為顧及形象都厲行取締鴉片,防止鴉片濫用。
而臺灣之所以能順利地戒癮成功,係由於杜聰明發明了有效、低痛苦的戒毒方法。
杜聰明1925年受命為臺灣總督府外在研究員,派遣美、加、英、德、義進修。1928年回臺後,總督府委派他調查研究吸食鴉片之慢性嗎啡中毒者的治療方法。
杜聰明研究發現了總督府極力保密的鴉片膏的嗎啡含量,分析出總督府專賣的鴉片中嗎啡含量只5%,而吸食煙管僅容其中11.2%的嗎啡通過,因此實際吸入肺部的嗎啡量只0.56%,因此成功研發出矯治方法。
而總督府在迫於國際壓力下,成立了「臨時鴉片癮矯正所」,挑選30名患者入院治療。2個半月時間,這些患者在杜聰明的戒治下成功除癮,此為人類史上首次依靠近代醫學矯正鴉片煙癮的成功案例。
之後,矯正所正式成立,即後來的「臺北更生院」,並擴展至臺灣各地。1934年完成第1期矯治計畫,戒癮成功率近9成,許多被認為無可救藥的老癮者,1個多月即能擺脫鴉片,成效令人振奮。
1940年,杜聰明提出建議書,說服總督府將「漸禁」轉為「禁絕」。又時值第2次世界大戰,麻醉藥使用量急遽攀升,鴉片供給吃緊,終在1945年6月廢止鴉片吸食特許。是年10月,國民政府接收臺灣,隔年6月,杜聰明完成最後1位癮者的戒治。
1966年,杜聰明從高醫退休,已73歲,仍受託考察日、歐、美醫學教育;1986年,杜以94歲高齡離開人世;他對臺灣醫學的奉獻,至今仍為人所稱道。2006年國科會(今科技部)設立「杜聰明獎」,以其精神為表揚國內外卓越學術研究貢獻的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