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波共領袖雅魯澤爾斯基國葬引爆風波

?"
5月30日波蘭政府為末代共黨領袖雅魯澤爾斯基舉行國葬。

5月25日波蘭前總統,也是波共最後一任的領袖,雅魯澤爾斯基在醫院中因癌症去世,享年90歲。然而,波蘭社會對於要如何安葬他的問題爆發了正反兩方面的激辯,火藥味異常濃厚。現在雅魯澤爾斯基雖已入土,但是波蘭社會中仍是餘波盪漾,爭辯未息。

文 _ 明居正

雅魯澤爾斯基的前半生

雅魯澤爾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或譯:賈魯塞斯基)1923年出生於波蘭東部一個保守的羅馬天主教家庭。年輕時,他就讀於蘇聯一所後備軍官學校,後來在波蘭軍隊中擔任軍官。二次大戰期間,他所屬的波蘭部隊參與了反擊納粹的華沙戰役、奧德河戰役、易北河戰役以及柏林戰役。在戰場上他曾經多次負傷,但也因作戰英勇而獲頒多枚勛章。後來,他因功勛卓著而不斷晉升,在1956年甫滿33歲時就成為波蘭陸軍中最年輕的將軍。

雅氏不但在軍事方面表現傑出,他對政治也抱持著濃厚的興趣。據他一位後來與西方情報單位合作的老朋友回憶,「雅魯澤爾斯基是我這一生中所碰過的最有野心的人。」1961年他入選波蘭議會議員,並於1968年出任國防部長。這個職位不但是他日後更高的政治生涯的起點,也是他後半生政治爭擾的根源。如果我們去探究雅氏的生平即可發現,他原本是一個共產主義社會下「政治正確」的人物。早年時,他是名狂熱的共產主義信徒;中壯年參政時,他是個強硬的體制捍衛者;但是到了晚年時,他的思想反而逐步開明,最後竟成為協助瓦解集權、推動民主的政治家。


1968年,雅魯澤爾斯基出任波蘭國防部長。﹙AFP﹚

上個世紀50年代,多個共產國家的人民因為不滿極權統治,緬懷民主,遂起而抗暴。波蘭、東德、匈牙利與捷克斯洛伐克都曾經爆發過較大規模的抗暴事件。雅魯澤爾斯基對於這些事件都抱持強硬的態度。其中,爆發於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規模宏大,對東歐及蘇聯的共黨領導階層帶來了很大的震動,最後他們決定派兵鎮壓。這些國家打著華沙公約組織的名義,派遣坦克部隊進入布拉格大街,殘酷鎮壓敢於反抗的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而時任國防部長的雅魯澤爾斯基就是力主鎮壓並派出波蘭坦克部隊參與行動的強硬分子之一。

雅魯澤爾斯基與
團結工會的歷史恩怨

早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波蘭即有一定程度的重工業基礎。赤化之後,由於執政的波蘭統一工人黨(即:波蘭共產黨)模仿蘇聯的經濟發展策略,大力發展重工業,對農業和輕工業產生了排擠效應,影響了國家經濟的均衡發展。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由於經濟蕭條、物價飛漲,社會不滿大幅滋長,工人罷工層出不窮。1970年波羅的海畔什切青(Stettin)和但澤(Danzig)港口工人走上街頭示威,軍隊向群眾開槍造成了至少44名工人死亡,數百人受傷的慘劇。不久後,這場罷工的組織者及領導者或被拘捕或被開除,其中即包括一位電工技術師,日後擔任波蘭總統的萊赫.瓦文薩(Lech Walesa, 或譯:華勒沙)。

經過多次衝突之後,波蘭的產業工人開始進一步組織,先後經過了勞工保護委員會、社會自衛委員會及企業間罷工委員會等階段,最後於1980年9月成立了舉世聞名的「團結工會」(Solidarity, 或譯:團結工聯)。很快的,團結工會就由一個工人組織發展成為一個聲勢浩大的全國性運動。在顛峰時期,全波蘭有將近一千萬人,也就是全國四分之一的人口,加入了團結工會或其相關的團體。無怪乎團結工會的綱領驕傲的宣稱:「歷史告訴我們,沒有自由便沒有麵包。而我們心裡有的不只是麵包、奶油和香腸,還有正義、民主、真理、合法性、人性尊嚴、信念的自由以及對國家的改造。」


1980年9月「團結工會」成立,在顛峰時期,全波蘭有將近一千萬人,也就是全國四分之一的人口,加入了團結工會或其相關的團體。(AFP)

如果說前述的東德、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反共抗暴運動讓共產世界震驚的話,那麼波蘭團結工會的出現與壯大豈不會讓他們更加膽戰心驚嗎?一年後,雅魯澤爾斯基接掌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兼內閣總理,是波蘭最高的實權人物。對他來說,活躍的團結工會同時構成了內部與外部的壓力。1981年12月13日晚上,雅氏作出了決定。他宣布團結工會為非法組織,頒布戒嚴令,同時出動大軍全面鎮壓反抗分子。這場鎮壓運動導致數十人死亡,上千人被逮捕,團結工會所有活動轉到地下。此外,所有的公共集會被嚴格禁止,許多學校和大學被迫停課,出版物受到審查,社會上還實施了嚴厲的宵禁,甚至邊境也一度被封鎖,整個波蘭社會籠罩著肅殺的氣氛。

二十多年後,波蘭法庭舉此事以指控雅魯澤爾斯基。雅氏自辯:因為當時團結工會的聲勢太過浩大,已經令蘇聯及其他東歐領袖大為憂慮,如果他不採取鐵腕鎮壓,則蘇聯及其他華沙公約國家就很有可能代為出手。如此一來,波蘭勢必難逃蘇聯坦克的蹂躪。但是蘇聯瓦解後解密檔案顯示,莫斯科當時似乎並無此意,所以許多民主派人士據以指責雅氏企圖藉著說謊以脫罪。平心而論,衡諸當時的情況,雅氏未必是在說謊,以他的個人的歷史經驗判斷,莫斯科及其他華約國家的確是有出兵的可能性。但是話又說回來,不論雅魯澤爾斯基的顧慮是否為真,他畢竟是流血鎮壓了團結工會;在此意義上,他仍是有責任的。

自由化與民主化的衝擊

波蘭的戒嚴維持了兩年之久,其後雖然解禁,但是社會空氣依然緊繃。但在雅魯澤爾斯基個人方面,卻因為與團結工會的多年互動以及對於社會主義在波蘭實踐的疑問,他的思想卻起了微妙的轉變。

就在此時,蘇聯共產黨出現了一位新的領導人,時年54歲的戈爾巴喬夫(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或譯:戈巴契夫)。戈氏有感於蘇聯政治經濟體制的僵化,知道再不改革即無法維繫,遂於1986年初蘇共27屆大會上提出了「開放」、「改革」與「民主化」等理念。當時看來,即便在東歐各國甚至蘇聯內部,戈爾巴喬夫的理念都是大有爭議的。但是戈氏深知共產體制的沉痾,所以他非常堅定,幾乎是以佈道家的熱忱來推動他的改革。他不但在蘇聯內部推動,更遊說東歐各國的共黨領袖也進行相應的變革。東歐各國的反應不一,但是雅魯澤爾斯基看來是心動了。


1986年初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左)在蘇共27屆大會上提出了「開放」、「改革」與「民主化」等理念,對雅魯澤爾斯基(右)影響甚巨。圖為1985年6月資料照。(AFP)

他一方面在幾年內陸續釋放了一些被監禁的團結工會領袖,同時也派人與這些人及其家屬接觸,進行安撫,讓他們體會他當年的苦衷。另一方面,他聯絡黨內有類似想法的同志,交換看法統一認識,好為未來的改革規劃做好鋪墊的工作。但是,甫獲自由的部分團結工會領袖卻未能認清他的深意,很快地就又「重操舊業」,開始策動罷工、遊行、請願等活動,波蘭社會的空氣陡然再度緊張。波共領導階層中有許多人也按耐不住,又打算出手鎮壓了。

到了1988年年底至1989年年初時,執政的波蘭統一工人黨舉行十屆十中全會。全會中,雅魯澤爾斯基以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的身分提出了他的改革藍圖:關於「工會多元化」和「政治多元化」兩個決議。不料,提案一出,與會代表大譁。雖然他也得到了一部分的支持,但是批評及反對的聲浪卻超出了他的預想。眼看著苦心設計的改革構想即將付諸流水之際,他使出了殺手鐧。他宣布,如果全會不接受這兩案,則他本人、總理拉科夫斯基、內務部長基什查克和國防部長希維茨基就同時辭職!面對這種威脅,原本激烈反對的保守派嚇得目瞪口呆,他們從未想到作為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的雅魯澤爾斯基會有這種招數。無奈之餘,全會只好被迫通過了雅氏的提案。這時他有條件去面對不斷挑戰的團結工會了。


1989年2月4日至4月5日波蘭共產黨與反對派間在華沙召開圓桌會議。圖中為團結工會領袖瓦文薩。(AFP)

雅魯澤爾斯基透過內務部長基什查克向團結工會提出邀請:召開圓桌會議來解決波蘭的問題。由於雙方多年的不信任,這項提議起初並未獲得正面的回響。幾經波折後,以瓦文薩為首的團結工會溫和派挺身而出,說服內部暫緩罷工,正面回應波共的邀請。於是,全球矚目的第一場共產黨與反對派間的圓桌會議就在華沙開幕了。會議時開時停,爭吵不斷,但是經過兩個月的痛苦折衝﹙1989年2月4日~1989年4月5日﹚,圓桌會議於4月初順利閉幕,與會各方簽署了一項公報和三個關於政治、經濟及社會改革和工會多元化問題的協議。基什查克在會議結束時感性地表示:「『圓桌會議』將成為波蘭通向民主和自由之路的開端。」他沒有說錯,波蘭的政局正是如此發展的。

在團結工會立刻重新合法化後,波蘭朝野就開始逐步落實政治多元化。按照協定,民主化的第一步就是開放波蘭下議院161席及全部上議院100席進行真正的普選。整個選舉的時間共計兩個禮拜。神奇的是,投票的第一天就定於1989年6月4日開始。然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就在被示威群眾占領天安門廣場長達一個半月之後,中共中央的強硬派占了上風,決定以血腥屠殺的方式驅散示威的學生與群眾。整個血腥鎮壓的過程被身處現場的各國記者完整記錄下來,以最快的速度傳送到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波蘭的選民就在這種氛圍下進行了投票。兩個星期後,投票結果公布:團結工會贏得了下議院161席中的160席及上議院100席中的99席;雅魯澤爾斯基當選了總統,而他有權指定總理人選。他第一次所指定的共產黨籍總理,因為不堪團結工會議員的杯葛在數周後請辭。出於無奈,第二次他只好指定團結工會的馬佐維耶茨基擔任總理。這位新總理上臺後多次約束波蘭共黨的活動,共產黨內部士氣潰散、外部面臨強大的社會壓力,竟於1990年1月下旬宣布解散。如此一來,執政了超過40年的共產黨瓦解,波蘭徹底轉型成為一個民主國家。隨之而來的,就是匈牙利、東德、保加利亞以至蘇聯等其他歐洲共產政權的崩潰及政治民主化。因此,波蘭的民主化的確起到了領頭的作用,而雅魯澤爾斯基的貢獻功不可沒。

按照憲法,而雅魯澤爾斯基的總統任期應為六年。但是一年之後他主動請辭,重開選舉,瓦文薩輕鬆獲勝。雅氏在告別演說中,除祝賀瓦文薩的當選外,還表示作為左派總統,他在職期間做到了「不偏不倚,超越了各派分岐。」

審判與爭議

回顧過往的歷史,雅氏承認1981年實行軍管是他一生中最困難的決策,也是他一生最大的失敗,並願意承擔全部政治責任。2007年,波蘭政府對他提起訴訟。五年後,法院判決:雅魯澤爾斯基在1981年到1983年間實施戒嚴,並對異見人士進行拘留、監禁等係屬違法。但是,他因為年邁多病,所以始終並未入監服刑。


圖為2008年9月12日,雅魯澤爾斯基出庭波蘭華沙法院受審。(AFP)

正如文首所述,他的去世與葬禮規格在波蘭社會引發了軒然大波。批評者對於他自從擔任國防部長以來對於工人運動的殘酷鎮壓難以忘懷,堅持反對給他國葬的殊榮。但是波蘭社會中有一股幾乎同樣有力的聲浪,對於他在執政的最後幾年能夠主動推動和解,並且在幾乎不流血的情況下完成了和平的民主化進程給予高度肯定。即便連他長期的政治敵人瓦文薩,也都多次公開肯定他的重大貢獻。

關於葬禮的爭議,波蘭總統辦公室表示:「葬禮會有國家的元素,因為不這樣做的話,難以安葬一位前國家領導人。但是,葬禮又會盡可能簡樸,就像一個普通士兵的葬禮一樣,其中不會有什麼惹人注目的東西。」

結語

波蘭社會環繞雅魯澤爾斯基的爭辯恐怕還會持續很長時間。但是在我們中國人看來,雅氏對於波蘭能夠順利民主化畢竟是功不可沒。「浪子回頭金不換」,雅魯澤爾斯基的一生為這句話做了很好的註釋。看看波蘭,想想中國,不禁想問:什麼時候才會出現中國的「雅魯澤爾斯基」?!◇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