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何去何從? 越南暴動後省思
越南爆發反中暴動,臺商損失慘重。臺灣產業因為長期倚賴代工,「逐水草而居」的產業模式行之有年。面對全球「自動化及智慧生產」的潮流,臺商幾乎完全無警覺。未來產業能否轉型升級,已成為臺商重要課題。
文 _ 趙芷菱
中國越南南海衝突,導致越南於5月13日發生反中暴動,損失最慘重的竟然是「臺商」。越南地緣上居東協市場之樞紐位置,再加上越南基本薪資只有大陸勞工的三分之一,因此成為追求低技術、高耗能、高污染和勞力密集產業的臺商離開大陸「南進」的首選。
臺灣是越南第四大外資,越南卻是臺灣對東協六國投資金額最高的國家,累計投資金額280億美元,僅次日本、韓國和新加坡,逾八成投資案都是加工、製造業,不動產居次。此次反中暴動,據越南在地官員轉述,多數臺商匆忙逃離,不敢回廠盤點,總損失金額目前難以估計。經濟部表示,臺、越雙方簽有投資保障協定,將據此向越南政府求償,若協商不成,不排除訴諸國際仲裁。
代工「逐水草而居」 缺乏創造力
臺灣從1960年代開始發展的加工出口區,一直到90年代的新竹科學園區,都是全球主要的代工合作夥伴,當時臺灣有「代工王國」之稱,科技產業也向以優良品質與成本管控的代工模式自豪。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曾形容「代工業就像吸食鴉片一樣!」吸得愈久,就愈難離開它,等到哪一天欲振臂奮鬥時,才發現自己早已四肢乏力。一再迷信「代工」是企業獲利的成功之道,反成為臺灣企業家的策略迷思。
二十餘年前,臺商紛紛出走中國,在當地享受了廉價生產基地,接續複製過去代工的成功的經驗。但近幾年,中國大陸已致力調整產業結構,勞動工資逐漸上漲,很多臺商又把生產基地轉往越南、柬埔寨,甚至是緬甸等更廉價的生產基地,這種「逐水草而居」的產業生態,終會有走到盡頭的時候。
產業轉型、創新與升級,企業勢必得投入一筆研發費用,但這筆短期不見得可回收的經費,使得許多傳統製造業思維的老闆一談到預算,就像被當頭淋了一盆冷水般,焦熄了興致。其實臺灣廠商已經累積了一定的生產製造能力,已有發展自有品牌的實力。
承載重責 期許臺商二代新能量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表示:「這兩年有一明顯趨勢,幾乎全世界先進國家的製造業,都受不了這些新興國家的調高工資策略,像東南亞勞動工資也調高得非常快;因此近一年來,這些先進國家廠商回去母國投資情況非常盛行,剩下的像臺灣這樣還維持在『逐水草而居』模式的廠商,只圖不斷尋找廉價工資的生產基地,如緬甸、柬埔寨等這些更次級的國家,臺商的日子當然會越來越不好過,現在全世界工資上升是非常明顯的趨勢。」
邱俊榮接著說:「隨著工資的提高,全世界已將生產模式很快地轉向『自動化及智慧生產』這兩種潮流,但臺商幾乎完全無警覺性,且對於返鄉投資這種趨勢的因應也非常薄弱。希望藉由這次越南暴動的衝擊,提供大家省思未來是否能朝更創新、更高附加價值、可忍受更高成本的方向發展,才是可長可久之計。」
目前臺商第一代多已面臨交棒年齡,已有不少臺商正積極培養兒女接班的能力。邱俊榮認為:「臺商的二代承擔轉型的重責,應該比長一輩有更多創新能量,面對愈來愈激烈的競爭市場,與愈來愈艱苛的生產條件環境,若只會停留在重覆走父親的老路,是很危險的」。
優惠政策要對症 突破現況需勇氣
對於「自由經濟示範區」,邱俊榮表示,政府一度規劃是希望吸引臺商回來,但想的辦法就是「開放外勞」,遭批評後打住;現在推行的是「租稅優惠」政策,但政府對企業好像提供了很多優惠、補助、協助與輔導,然所作所為如果沒有辦法包含「優勝劣敗」這種獎懲、淘汰機制,即「只給紅蘿蔔,不給棍子」,就怕反倒讓廠商永遠長不大、沒辦法自立自強起來。
邱俊榮說:「其實自經區的規劃只在學習如何跟國際接軌與貿易鬆綁而已,對企業升級、轉型作用不大。其實不只『租稅優惠』,臺灣的水價、電價、油價都居亞洲四小龍最低,再加上勞動成本僅為新加坡、韓國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成本難道還不夠低嗎?租稅也幾乎是全世界最優惠的了!但是,只有租稅歸零、勞動成本降低,取消營利事業所得稅等重新分配機制,不但無法解決經濟發展困境,只讓貧富差距更懸殊,對升級及轉型沒有幫助。
政府提倡臺商『鮭魚返鄉』很久了,但到目前為止政府尚不敢公布實際廠商名單,因為真正落實的很少,只公布投資意向金額。某些廠商回來還是維持過去高耗能、高污染、低成本的生產方式,對臺灣轉型發展相當不利。不是『撿到籃子就是菜』,臺商回來固然很好,但政府應該體認對產業升級轉型有利、對環境友善等有促進的廠商,才是真正值得、期許與協助的。」
如何做好轉型升級,已成為眾多臺灣業者最關切的課題。有無勇氣突破現況,打一場光榮的戰役,還是繼續坐以待斃,正考驗著經營者的智慧、決心與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