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 ◎ 張羽良
吳哥窟總長約八百米的回字形主殿石牆上,刻滿印度兩大史詩的故事,史學家流連在吳哥窟尋找心中未解的答案。
被《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吳哥窟,在柬埔寨當地稱為小吳哥或吳哥寺,總面積僅及大吳哥城的四分之一,但若論單一建物面積,則是所有吳哥神廟中最巨大且宏偉的一座。
吳哥窟是真臘國王蘇利亞華爾曼二世(俗稱「太陽王」‧SuryavarmanⅡ)舉全國之力、動用無數大象,花了近三十年時間所興建的神殿,其使用的石塊與埃及卓甫斯(Cheops)金字塔一樣多。在真臘王朝時代,由於信神敬神的緣故,所有石頭建築都是神居之地,國王與人民都住在木造房子裏。
當時,在圍繞吳哥窟的護城河中,養著凶猛的鱷魚擔任警戒任務。時至今日,鱷魚群早已絕跡,護城河內三米高的石牆四角,各築寶塔一座,旅客都從西城牆正中的三塔型城門進入。

攀爬第三層基臺非常陡峭。

第三層基臺上的窗景。
入門後,迎面而來的是雄偉的建築與五座高聳的寶塔,然而距離吳哥窟還有五百米之遙,得通過以巨石為道的大廣場。據《真臘風土記》記載,中國元朝使節周達觀到訪此處時,廣場兩側石屋多達數百間,繁華一時。
提起吳哥窟神廟群,一定不能不提荔枝山,那些堆砌在吳哥神殿上,讓全球旅人讚嘆不已的大小石頭,當年全都靠人工和大象的力量從這裏搬運。荔枝山海拔四百八十多米,據說周達觀來此遊覽時,將攜帶的荔枝種子撒在山上,後長成大片的荔枝林而得名。
吳哥窟主體建在長二百十五米、寬一百八十七米的石基上,一共有三層,中心的主塔代表天神居住,位居宇宙中心的須彌山,伴隨的四個高塔則代表東南西北四大部洲。
關於四大部洲的描述,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開篇曾提及:東勝神州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喚為花果山。依佛典的記載,人分別居住在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南瞻部洲、北俱廬洲等四洲。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四周有七金山圍繞,七金山之外,則是浩瀚無邊的鹹海,四大洲分散在此。

「天堂地獄圖」,上層是一群神仙,中間是人間,下層是地獄,地獄判官守握寶劍,騎著水牛,獄卒毫不留情地鞭打做惡的壞人。
四洲中居住著不同的人類,彼此完全隔絕,互不相通。
地球上的人類,居住在南瞻部洲,又名「閻浮提」,南瞻部洲的人,最大的特點是有無數的欲望,所以能造做種種善、惡業行,但也由於具有思惟能力、羞愧心,所以是唯一能夠修行的生命。
在吳哥窟總長約八百米的回字形主殿石牆上,刻滿了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與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的故事。一如佛教發源於印度,但卻在印度之外開花結果般,今日對印度史詩感興趣的史學家與雕塑家們,反而流連在吳哥窟尋找心中未解的答案。
流連其中,我也興之所至,為詩一首:昨日真金今日塵,滄桑能轉眾生智;如來若可顯神通,何須萬佛下紅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