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美眾院通過法案 要求撤銷香港經貿辦特權

美眾院通過法案 要求撤銷香港經貿辦特權(大紀元製圖)

【新視角聽新聞】9月10日晚上,美國眾議院通過一項法案,要求撤銷香港駐美經濟貿易辦事處特權,引發港府不滿。

收聽粵語版播報:https://youtu.be/D4eY6fikoKU

在結束長達6周的休會期後,美國國會本周一復會,眾議院開始針對一系列抗共的法案進行院會表決。繼9月9日通過多項抗共法案後,9月10日,兩黨共同通過《香港經貿辦認證法案》(Hong Kong Economic Trade Office Certification Act),若香港駐華盛頓特區、紐約和三藩市的經貿辦沒有以「高度自治」方式運行,或用於其它目的,允許美國總統撤銷這些貿易辦事處享有的特權、例外與豁免。

根據這項法案,如果美國政府認證這3個香港經貿辦不應再持續享有這些外交待遇,香港經貿辦將在180天內停止運作;若美國政府認為香港經貿辦可持續享有這些外交權利,香港經貿辦將可以延長一年的運作,或直到下一次進行評估的時間。

9月10日,該法案以413票對3票的壓倒性優勢獲得通過。該法案由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主席、共和黨眾議員史密斯(Chris Smith)和麻省民主黨聯邦眾議員麥高文(Jim McGovern)聯合提出,是香港今年通過更苛嚴國安法後,美國國會首次採取有關香港的立法行動。

史密斯在聽證會上表示,這項法案是下一步必要舉動,以切實表明美國與受迫害的香港公民團結一致,其中包括被監禁的媒體大亨黎智英、社運人士黃之鋒和人權律師鄒幸彤。

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首席民主黨議員、紐約州眾議員米克斯(Gregory Meeks)9月9日在法案表決前也呼籲兩黨議員支持這項法案。

米克斯稱,當中共收緊對香港政治和治理體系時,美國為甚麼還區別對待香港和中國(中共)呢?香港不再是法治堡壘,不再是政治自由的地方,不再是可以自由發表意見的地方。

路透社報道,香港民主委員會(Hong Kong Democracy Council,HKDC)執行總監郭鳳儀(Anna Kwok)表示,該法案是一項急需的回應,讓香港政府對其公然侵犯人權的行為承擔責任。

她說,2019年,香港爆發數月的反送中民主抗議活動,隨後北京於2020年對香港實施國家安全法。今年3月,香港通過另一項新的國家安全法,即第23條。

9月11日,香港政府發表聲明「強烈譴責」這項法案的通過,宣稱「美國眾議院對香港進行歪曲事實的攻擊是出於政治目的,干涉香港事務」。

目前,香港政府在全球設有14個海外經貿辦,其中3個在美國。

今年5月30日,香港高等法院3名由《國安法》指定的法官判決14名民主派人士「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罪名成立,引發歐、澳政府、美國參議員和人權團體強烈譴責。

美國國務院5月31日回應,美國將對中共和香港官員實施新的簽證限制,並譴責這些判決出於政治動機,敦促香港當局立即放人。

3月22日,香港政府火速通過的第23條立法生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發表聲明表示,23條進一步損害香港人民的權利和自由,對港人和在香港經營的美國公民和公司產生廣泛影響。

7月10日,白宮發佈公告說,總統拜登再次延長針對香港局勢宣布的「國家緊急狀態」(emergency status),取消香港的優惠貿易地位。這是美國政府第四次延長香港的國家緊急狀態。

中國經濟持續放緩,加上中共對商業環境的改革承諾遲遲未兌現。中國歐盟商會警告,許多歐企認為在華投資風險已超過收益,他們也難以相信中共當局的改革承諾。

9月11日,中國歐盟商會發表最新一期的《歐盟企業在中國建議書》。歐盟商會在報告中表示,許多外資企業現在正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它們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可能已成為中國市場的長期挑戰,而不是一個新興市場的「成長之痛」。

報告指出,歐企越來越懷疑,中共是否有可行的計劃提振經濟內需。儘管北京表示,有意解決外企面臨的挑戰,但事實上政策文件中多數重點措施都「進展有限或毫無進展」。

報告還指出,中共當局「高度關注安全相關因素」,以及「在關鍵經濟領域實現高度自主」,這與專注於開放、競爭的市場原則相左。

2024年上半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額較去年同期下降29.1%。歐盟商會表示,約三分之二的會員企業,在中國的利潤率已下降到相當於或低於全球平均水平,而對未來盈利持悲觀態度的企業比例,也攀升至歷史高位。

該商會表示,鑒於其它市場在法律政策的穩定性、可預見性及投資回報率上的優勢,維持在中國市場的現有投資規模變得更加艱難,其合理性同樣正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報告指出,毆企關切的「核心問題」是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同時,企業信心還受其它多種因素的重創,包括:長期存在的市場准入與監管層面阻礙、高度政治化的營商環境、內需疲弱、產能過剩、法律法規不明確,以及當局對國家安全和高度自主化的持續關注。

歐盟商會表示,由於中共當局一再作出的改革承諾未能兌現,許多外資企業已經出現了「承諾倦怠」,不再相信改革能夠落實。

今年7月,中共承諾將重振14億人的消費市場,並推出「以舊換新」消費品補貼計劃。然而,至今的政策都收效甚微,經濟學家們仍在等待更多重振消費市場的具體計劃。

在報告中,商會還提到中共當局並未改善執法,知識產權相關問題持續存在。

商會警告:「若不採取更為全面的措施應付企業的關切,過去數年所見的消極態勢恐將持續甚至更差。」

報告指出,這可能「引發外資企業在華投資縮減、供應鏈及業務繼續外遷,加劇外企總部與中國分支機構間的隔閡」。

以上節目內容,取材自大紀元記者夏雨、陳霆綜合報道。

本次的新視角聽新聞就到這裏,請記得訂閱、點讚,本節目粵語版部份內容已加入大紀元的 Patreon,也請大家多多支持。(ID 55370)

責任編輯:Vion Lo

更多詳細內容,前往商城

雜誌購買網址:https://shop.epochweekly.com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