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反猶浪潮背後的左右較量與中共黑手


2024 年5 月6 日,哥倫比亞大學由於親巴勒斯坦抗議活動持續不斷,取消大型畢業典禮。(Spencer Platt / Getty Images)

去年10月7日以哈戰爭爆發以來,圍繞著如何解決中東問題,西方世界出現了分裂甚至極端對立的不同觀點。而造成這種對立的原因,既有西方社會極左思潮的氾濫結果,更有中共長臂操縱的鬼影。

文•楚一丁

隨著各大學暑期放假休課的到來,和美國各大校園開始對反以(色列)、反猶(太人)抗議據點的強行清除,及以哈戰爭進入最後階段,估計這些反以和反猶的運動將逐漸退潮。但隨著浮在表面的浪花和潮水的退淨,留在岸灘上的痕跡,卻不難讓人們看出,那些隱藏在這一切喧鬧背後的興風作浪者。

被當成槍使的學生

在整個以哈戰爭期間,西方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反以呼聲。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美國各大校園裡那些搭起帳篷,長期堅守的挺巴(巴勒斯坦)學生。學生們一腔熱血,呼籲和平,但似乎他們之中的許多人,並不真正了解巴以衝突的歷史。

前紐約市長朱利安尼在網上分享了一段視頻。視頻上有兩個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他們加入了正在紐約大學舉行的挺巴抗議。但他們在回答問題時說,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他們在抗議什麼。還承認,他們要是知道多一點就好了。

美國福克斯新聞網著名時政諷刺評論人加特夫爾德(Greg Gutfeld)在他的節目上,甚至還找來了一個身穿哈馬斯字樣T恤衫的毛頭小夥子。當被問道為什麼要把哈馬斯字樣穿在身上時,他的回答居然是:女孩子都喜歡壞小子,身上穿著哈馬斯,能討女孩兒們的喜歡。

《紐約郵報》在採訪這些學生時發現,許多參與抗議者天天都在高喊一句口號:「從河流到大海,巴勒斯坦全自由」。但可笑的是,這些人卻不知道這句話的真正含義。這些年輕人一方面高舉著所謂的人道大旗,要求以色列接受以巴兩國共存共容的最終方案。另一方面,他們卻不知道這句口號,其實就是哈馬斯作為一個恐怖組織,要從約旦河到地中海之間,將以色列徹底消滅的公開宣示。

對於學生們衝動上街頭的示威,《紐約郵報》有一篇極具諷刺的文章:《專家解讀:親巴抗議的原因來自疫情封鎖「長期壓抑的憤怒」》('Long-withheld rage' from COVID shutdowns to blame for pro-Palestine protests: experts)。文章引用一位專家的論證,說這些年輕人實際上是在疫情期間被管得太嚴了,需要發洩。而以巴戰爭恰恰給他們提供了這麼一個宣洩的藉口和管道。於是,他們一擁而上,被別人當了槍使。

左右兩派的較量

這次席捲全美的挺巴抗議聲浪中,一個相當有意思的現象是,抗議之聲中托起了一個一夫當關,大殺四方的勇者:他就是有「哈馬斯之子」之稱的約瑟夫(Mosab Hassan Yousef)。此人的父親曾是哈馬斯早期的領軍人物之一,從小就協助父親從事各類哈馬斯的政治、軍事、和恐怖活動。但約瑟夫後來改信基督教,並開始為以色列情報部門工作。2007年他離開巴勒斯坦,到美國申請政治庇護。2010年,他以自身經歷出版了自傳題材的《哈馬斯之子》一書。

在西方大規模的反美反以和挺巴聲浪中,約瑟夫挺身而出,在電視和網路上向公眾揭露哈馬斯的恐怖罪行。在許多與挺哈派的辯論中,約瑟夫屢戰屢勝,將那些挺哈派駁斥得啞口無言。許多在公開場合慷慨激昂,滔滔不絕的激進派人物,與約瑟夫一旦對上,就發現這些所謂的「人道主義」者對巴以歷史極其無知,同時在對待哈馬斯這個恐怖組織的看法上,不僅僅是一廂情願,而且天真到一塌糊塗的程度。

英國籍著名電視和網路節目主持人摩根(Piers Morgan)的節目也在這次挺巴浪潮中以銳意求真而獨樹一幟。摩根的節目,往往邀請挺巴和挺以的雙方,相互辯論。在辯論中,讓視頻前的觀眾從中自己得出孰是孰非的結論。

摩根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往往要向那些挺巴的「人道主義」者問一個問題:你是否譴責哈馬斯去年10月7日對以色列平民的恐怖襲擊?然而可笑的是,許多嘴上高喊著「人道」與「和平」的抗議者們,卻都拒絕譴責哈馬斯對平民的恐怖襲擊。

拒絕譴責對平民搞恐怖襲擊的人,哪來的資格高談人道?

中共的黑手

美國各級政府之所以終於出手,強行清理各大學校園中抗議者長時間占據的帳篷據點,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於抗議示威運動漸漸從挺巴轉為挺哈。挺巴,尚可解釋成為和平請願。而挺哈,則是反猶的種族滅絕行為,是公開支援恐怖組織。所以,美國政府就不能坐視不管。

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從挺巴到挺哈,從要求和平到支持恐怖,這前後之間的轉換,是如何發生的?背後的推手又是誰?

「網路傳言研究機構(NCRI)」(Network Contagion Research Institute)是一家位於美國新澤西州,專門研究網路上不實傳言和虛假資訊的機構。據該機構今年5月剛剛發布的一份報告,在美國甚囂塵上的挺巴抗議活動的背後,存在著中共的幢幢鬼影。

這篇名為《傳染性破壞:中共之影響與激進意識形態如何威脅美國的關鍵基礎設施和校園》的文章(Contagious Disruption: How CCP Influence and Radical Ideologies Threaten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and Campuse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揭示了中共是如何通過一些西方的親共組織,用遠距離操縱對美國社會進行滲透,從而達到擾亂美國社會的險惡用心。

在過去幾個月的反以和反猶浪潮中,有七個激進的組織名聲極為響亮:

       1. 人民論壇(The People's Forum)

       2. 立即行動,停止戰爭,結束種族主義聯盟(ANSWER Coalition)

           ANSWER 的全名是:Act Now to Stop War and End Racism。

       3. 國際人民大會(International People's Assembly)

       4. 紐約巴勒斯坦回歸權利(Al-Awda NY)

       5. 全國支援巴勒斯坦正義學生組織(National Students for Justice in Palestine)

       6. 巴勒斯坦青年運動(Palestinian Youth Movement)

       7. 新澤西巴勒斯坦裔美國人社區中心(Palestinian American Community Center NJ)

而以上這7個組織,則屬於同一個名為「為巴勒斯坦關閉它」的組織(以下簡稱「為巴關閉」。英文是:Shut It Down for Palestine,簡稱SID4P)。

這個「為巴關閉」組織的主要活動,就是在各地以阻塞交通,包圍商家等方式,引起公眾對巴基斯坦問題的關注。


過去數月推動反以和反猶浪潮的「為巴關閉」組織大金主辛厄姆,是居住於上海的「馬克思主義同志」。圖為辛厄姆夫婦2023年資料照。(Dave Kotinsky/Getty Images for V-Day)

而「為巴關閉」的大金主,是辛厄姆(Neville Roy Singham)。他是個定居在上海的美國大富豪。辛厄姆的夫人名叫埃文斯(Jodie Evans),是美國著名左派反戰組織粉紅代碼(Code Pink)的聯合創始人之一。

根據「網路傳言研究機構」的報告,「為巴關閉」在其下屬組織「人民論壇」的網頁上,曾公開將辛厄姆這個大富豪稱為「馬克思主義同志」,並宣稱辛厄姆就是他們主要的資金來源。

2021年3月,中共媒體曾報導在辛厄姆的資助下,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與上海馬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進行戰略合作的消息。而馬酷文化的網站則顯示,年輕人聚集在辛厄姆的辦公室。一面紅色橫幅上面寫著「永遠跟黨走」,背景是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照片。辛厄姆還創辦了時事通訊「東升新聞」(Dongsheng News),用外語宣傳親中共的言論。

2021年9月,美國參議院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曾致信美國司法部,要求調查辛厄姆所資助的左派組織與中共之間的關係。

威脅美國關鍵基礎設施

根據「網路傳言研究機構」的報告,「為巴關閉」從去年11月起,一直以挺巴為理由,在全美各地發動威脅美國關鍵基礎設施的活動。其中包括:

2023年11月9日,阻斷曼哈頓中城交通。

2023年11月9日,關停黑石公司曼哈頓總部。

2023年11月17日,包圍福克斯新聞總部。

2023年11月24日,包圍紐約梅西斯商店。

2023年12月8日,關停華爾街。

2023年12月26日,封閉紐約甘迺迪機場和洛杉磯國際機場。

2024年1月8日,阻斷紐約布魯克林大橋、曼哈頓大橋和荷蘭隧道。

2024年3月28日,衝擊由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和奧巴馬所出席的拜登籌款會。

2024年3月30日,全美抗議行動。

2024年4月15日,全美抗議行動。

2024年4月17日,參與在哥倫比亞大學附近抗議露營區的抗議活動。

中共官方和半官方的智庫在過去的十多年裡,一直在討論武統台灣的最佳時機。他們在公開發表的文章中表示,一旦世界上有三個地區同時出現軍事衝突,中共武統台灣的時機就成熟了。這三個地區的衝突分別是:俄羅斯與北約的衝突,以色列與穆斯林國家在中東的衝突,和東北亞地區朝鮮與韓國的衝突。

自從去年10月的哈馬斯恐怖襲擊以來,西方各國的反猶和親中共勢力紛紛出台,幾乎是一夜之間同時出現,干擾西方社會的正常運行。所有這些活動,是各自發動的,還是全球協調的統一行動?目的是什麼?

山雨欲來風滿樓,縱觀國際局勢,善良的人們應該意識到,國際社會今天已經走到了人們不得不付出巨大努力,才可能捍衛和平和保護自由的時刻。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