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身分認同左右選局 台灣政治版圖大洗版


2024年2月17日,新北市平溪燈會期間,遊客放飛台灣造型的燈籠。(I-Hwa Cheng / AFP)

台灣的政黨傾向較取決於身分認同,歷來多有選黨不選人的投票傳統。

皮尤民調顯示,67%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台灣人,28%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但只有3%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身分認同左右選局,讓台灣政壇產生了結構性的改變。

文•田青風

俄烏戰爭引發全球供應鏈的巨大震盪,世界赫然發覺,台灣竟提供了全球近60%的芯片需求,在7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上甚至高達90%,根本上掌控了全球高科技產業的經濟命脈,再在日趨緊張的兩岸關係推波下,2024年的台灣大選,自然也就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

白色崛起 藍綠不過半

台灣大選開出了如民調預期的結果,民進黨正副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蕭美琴以558萬票、逾40%的得票率勝出,同時也打破台灣政壇執政黨中央掌權八年後便會政黨輪替的慣例。

但在立委選情上,綠營(民進黨)在立法院113個立委席位中只獲得51席,喪失了國會過半的主導權。藍營(國民黨)贏得52席。民眾黨獲得8席不分區席次,在藍綠不過半窘境下,取得關鍵地位。

對三黨而言,選戰一如預期的艱辛,而根據皮尤民調的數據分析,各黨關鍵票源的變化,則取決於各族群的認同取向,以及對內政不滿的中間與淺綠選民;至於藍綠的消長,則見證了島內兩個極端意識的興衰。這些因素,進一步造就了第三大黨的空間,也讓台灣政壇產生了結構性的改變。


2024年2月1日當選立委在立法院會議廳的宣誓儀式。(I-Hwa Cheng / AFP)

針對這次的選舉結果,各方分析多認為,台灣人民在面對戰爭的威脅下,自然會在選票上反映出對和平的渴望,但同時,對於兩岸的一統,並未因此而存有太多的幻想。這可以從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於2022年11月16日發表的一份民調,以及上述選票的結構與各黨的政策等分析得知。

身分認同左右選局

據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2023年1月16日發表的最新民調顯示,近七成台灣民眾認為自己「主要是台灣人」,只有3%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這份民調是於去6月2日至9月17日進行,訪問了2277名台灣民眾,調查他們對自己的身分認同,以及對中國的看法。

調查顯示,67%的受訪者認為自己主要是台灣人,28%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但只有3%認為自己主要是中國人,2%沒有回應。而在情感的連結上,11%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對中國非常有感情,32%則表示沒有情感依附。

台灣的政黨傾向較取決於身分認同,歷來多有選黨不選人的投票傳統。認同於中國、或是兩者皆具、或是在情感上與中國有較多連結的,大概的投票取向多是藍營,反之必然以綠營為其歸所。

當然,內政的滿意度,也會是台灣人民考量的重點,特別是中間選民,但當衡量認同議題時,卻多少又牽涉到意識形態上的矛盾情結。從「全面認同」與「部分認同」的民調數據總和對照藍營得票率不難發現,兩者吻合度算是高的,但綠營的吻合度就值得推敲了。

皮尤調查顯示,台灣很少人對今日的生活狀況感到滿意,只有24%的受訪者表示滿意,32%表示不滿意,37%則介於兩者之間。而支持執政民進黨的受訪者,更可能對台灣的現況表達滿意;支持國民黨的受訪者中,只有10%感到滿意。雖然沒有明確的民調數據參考,但從民進黨前後兩屆總統得票率不難看出,綠營本屆跑票率高達17%,而究其流向,可以肯定的說,與民進黨背景相似的民眾黨是其最大受益者,因民眾黨主打的選戰議題就是反貪腐,追究的就是民進黨8年來的施政弊端,對於那些情感上、意識形態上無法投向藍營卻又對民進黨施政不滿的選民,白色陣營的民眾黨,自然成為他們宣洩不滿的窗口,也進一步成就了今日的民眾黨。

如果進一步將民進黨與民眾黨的得票率加總來看,兩黨66%的加總得票率幾乎貼近皮尤的「認同」民調結果:「67%的受訪者認為自己主要是台灣人」,也十分符合台灣歷來選黨不選人的意識認同傳統。

在皮尤的民調中有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是,在身分認同方面,35歲以下受訪者中,認為自己是唯一台灣人的達83%,在本次選舉投票結構上,從台灣中選會有限數據提供下粗略估計,約有450萬人。而這些年輕人基本上都是民進黨歷年執政期間,積極推動教育改革下長大的族群,對於國家的認同,早已徹底本土化,課綱不論文史,皆以台灣為施教主軸,對中國情感上的陌生,早已不在話下。


2007年7月24日,支持統一的政治團體在一張沒有中國的世界地圖後面,在台北教育部外舉著標語牌抗議教科書去中國化。(Sam Yeh / AFP)

憂心波及戰火 白營策略奏效

支持白營(民眾黨)的這群新生代學子,大多因不滿綠營長期執政下的內政缺失而部分轉向。

民眾黨繞過統一而採避戰、交流、和解的兩岸問題政策,也獲得了維持現狀的中間選民的支持,而這部分選票主要還是來自於藍、綠陣營的貢獻。這可自皮尤民調一窺其奧。在皮尤的調查中,大多數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的實力與影響力對台灣構成威脅,其中有66%的人認為中國是主要威脅。而這就是白色陣營獲得支持的關鍵點。

根據一位不願透露身分的國民黨內部黨工表示,在選前民調封關(選前一周不得公布民調)後的內部參考民調顯示,前總統馬英九公開對BBC記者表示要「相信習近平先生」的言論,至少讓國民黨掉了1.5%的支持度;此外,1月9日國防部將北京表定通過台灣上空的衛星發射「誤判」為飛彈,進而發布全國警戒訊息,人民手機警鈴大作,這導致國民黨的支持度瞬間掉了3%。兩相之下少了4.5%的得票率。一些仍對藍營存有期待,但又憂心戰事發生的中間選民,自然也就因此而轉向白色陣營,因為兩陣營間存著若干認同上的相似之處。

此前藍白陣營為「下架」民進黨,曾一度打算以聯合執政形式進行整合,並獲得不少迴響,雖未成功,但顯見二者在「下架」與兩岸議題上,確實存有不少重疊之處。如果國民黨前述的內參民調屬實,封關前一度僅有17%支持率的民眾黨竟能獲得26%的總統選票,也就不感意外。而在民調封關後藍白陣營傳出不少棄保流言,最終在選情一片混沌、各自凝聚死忠選民的操作下,落個兩敗俱傷。

白營左右逢源 藍營故步自封

從本次選舉可以觀察出,台灣的政治結構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原本容不下第三黨的兩黨政治板塊,恐出現三分天下的劇變。

觀察2016年以來的三次大選與當時極度緊繃的局勢,2020年的39%應該就是藍營的極限,趨勢恐只降不升;綠營在政績普遍不滿情況下卻仍有四成支持率,顯見其基本盤應落於此範圍;至於囊括各小黨選票竄升至26%的白色陣營,如後續所推動的「小草運動」經營得善,應會持續瓜分泛藍與泛綠的選票,但要突破三成,則有待時間的推移與主打議題的發酵,但是國會議事將會迎來西方議會常見的關鍵少數局面,白營將立於左右逢源的地位,發揮制衡並順遂其政策的功能。

至於藍營,長期以來疏於勾勒對台灣未來發展的全面性論述,高層依舊抱殘守缺地對兩岸的一統存在更勝以往的想像,全然將台灣的未來寄託於對岸的善意,而馬英九公開表達對於習近平的信賴,基本上堪稱國民黨高層的「肺腑之言」。

這都是因為國民黨內部根本上忽視了綠營教改的威力,未能理解下一個世代在兩岸問題上的觀點已然全面改變,在黨國一家的老舊框架下,少了謙虛、少了傾聽,讓他們全然錯失了改革的機會,即便在這場國際矚目的選舉中,依舊只有批判,卻少了深層的論述,也讓試圖理解國民黨的新世代無法認同。

中國,對新世代的台灣人而言已經成為另一個國度的代稱,一個近在咫尺卻又讓他們深感恐懼而莫名的遙遠國度。長久爾後,國民黨的死忠支持者,恐也將僅剩那些情感上存在著關聯、意識上存在著一統的抱殘之士。在人口結構不致劇變的前提下,三分天下的局面勢將成為台灣政治版圖的常態。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