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一覽眾山小


攻頂之上,一覽眾山小。然而上山容易,下山難。(Shutterstock)

文•溫嬪容(明慧中醫診所院長)

美麗的福爾摩沙島,高山面積占了70%,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有268座。因為台灣板塊地形年輕,為全世界地勢高度第四高的島嶼。台灣高山,得天獨厚,林相層次豐富,山形險峻,山谷、飛瀑,鬼斧神工的地形之美,成為世界級特有的資產。

被入選台灣百岳,以3000公尺以上高度,擁有奇、峻、秀,山容起伏明顯的100座山峰中,中央山脈有69座,雪山山脈有20座,玉山山脈有11座。台灣登山人口有500萬。攻頂之上,一覽眾山小,上山容易,下山難。

一位35歲小伙子,是中草藥研究愛好者,隨著野地認識藥用植物的樂趣,穿梭錦繡河山,漸成登山愛好者。假日總徜徉在崇山峻嶺,綠水青山,遠山含笑之美,空山不見人之廣,雲深不知處之幻,坐看眾鳥高飛盡,但看孤雲獨去閒之幽閒。隨著登山次數的累積,從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到見山是山,心靈境界與高山一起參天,脫離「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困境。

一旦嚐到了人間仙境的雅興,就會留連忘返,小伙子攀登台灣百岳,一座又一座,留下燦爛的足跡,歷經30年,共爬了72座,此時已是近70歲老人了,該老當益壯嗎?還是歲月不饒人?登山人膝蓋漸不聽使喚,膝膕處漸緊緊脹脹的,上下樓梯姿勢不對就會痛,有時會有喀喀聲,漸變僵硬,只能望山興嘆,內心有說不出的苦楚。

過了一陣子,登山人膝蓋失去彈性,無法伸直,變形腫大,蹲廁所要站起來,吃力又疼痛。從健步如飛到寸步行難行,情何以堪!老先生懂些中藥,自己配藥,內服外敷,好像有好一點,卻又病勢一直發展,最後影響生活起居。

登山人經過中醫、民俗療法及西醫復健,仍是進步有限,輾轉治療將近10年,又遭逢老伴先走黃泉一步,悲痛加疼痛,雪上加霜!病情每況愈下,最後西醫宣告:除了換人工關節,無法治療。登山人原本就準備接受西醫的診療,兩個膝蓋都換人工關節,想一勞永逸。

老同學老友聽到後,七嘴八舌的,登山人聽得心慌,猶豫不決,最反對的是兒子。兒子決定先帶老爸,去給平日就診的中醫師治療。已80歲的老爸,半信半疑的拄著拐杖,膝關節步步皆痛,走路一拐一拐的,身體左右搖晃,眉頭緊皺,加上滿臉一塊塊深黑的老人斑,煞是淒涼!


怎樣保護膝蓋,避免膝關節衰老?(Shutterstock)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關節,每走一步就承受體重的1.5倍;蹲跪時,膝蓋承受體重的5至7倍;爬山時膝蓋承受體重的3至4倍。

大腿與小腿中間的關節軟骨,若磨損,也就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開始。關節軟骨有如輪胎的轉動、避震功能。受力的改變多發生在關節內側,造成膝蓋內彎,當膝內側軟骨嚴重磨光了,就會成O型腿。因軟骨無血液流動,所以無法自行修復。當膝關節內側受力增加,以致膝關節內翻,腫痛變形,失去彈性。

針灸處理

年長者筋骨的趨動力需陽氣,補陽氣,針百會穴;揉潤筋骨,針陽陵泉穴;腎主骨,補腎,針太谿、關元穴;肝主筋,疏肝氣,針太衝穴,加合谷穴開四肢關節氣:膝內側皺襞屬肌肉,使其有彈性,避免變厚、纖維化,要補脾,脾主肌肉,針三陰交、公孫穴。


年長者筋骨的趨動力需陽氣,揉潤筋骨,使膝內側皺襞有彈性,避免變厚、纖維化。(Shutterstock)

促進膝蓋骨前滑囊液體代謝,消腫脹,針陰陵泉穴;加強膝蓋屈伸順利,針膝眼、膝關、陽陵泉穴;促膝周循環,代謝有害發炎物質,針梁丘、犢鼻、膝關、曲泉、委中穴。服強筋健骨水煎劑,病情改善時改服科學中藥獨活寄生湯,小建中湯加生薑、大黃。

特別囑咐

上下樓梯要手握扶手,速度慢,下樓梯時用腳尖下,以減輕膝蓋負擔。減少蹲跪。坐椅子不能翹腳。不站三七步,少背或少提重物。少吃香蕉、竹筍、酸菜、牛奶、冰品冷飲。如果因職業勞動所致膝筋骨酸痛,用紅豆、黑豆、綠豆等量,煮水,以豆不破開為度,當茶喝,不要加冰塊喝。

炒粗鹽約35度C,入布袋內,外敷膝蓋15分鐘,亦可加入米、蔥白連鬚、生薑共炒,粗鹽可重複使用,至色變黑時換新鹽,1天2次。膝蓋痛時,用雙手交叉,拖著膝膕平伸,腳趾往後鉤,維持9秒。

兒子每周帶老爸來針灸2次。前一個月,沒什麼太大改善,老爸幾度想放棄,單程1小時多的車程,坐久不舒服。久病加上身體機能的老化退化,基礎建設耗時又費力。一個月後,登山人開始覺得腳鬆多了。半年後,登山人不必拄柺杖可以走路,但我建議他還是拄著柺杖,多一個撐力,以減少筋骨受力。

一年後,老爸變形腫大的膝蓋漸回縮一部分,走路完全不痛了,不但身體輕快多了,連帶老人斑退去不少,視力也跟著改善,頭髮還一直在變黑,老人家歡喜的每周來針灸一次,保養身體。兒子笑著說,看樣子,老爸可能活得比他久。(選自《六指醫手——為無明點燈》/博大出版)◇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