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危機被誇大 「碳政治」左右全球
2000年11月,B-15A冰山從南極羅斯冰架之上分離出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冰山。(Joshlandis / National Sciebce Foundation / AFP)
不少科學家表示,目前所謂全球氣候變暖的科學解釋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假設、猜測的基礎上。由於有政治勢力在背後推動,「碳減排」就堂而皇之地披上科學的外衣,成為全球公約,從而讓「碳政治」左右著全球。
文•方天亮
動物吸入氧氣、吐出二氧化碳(CO2),植物吸入二氧化碳、排出氧氣,本是個和諧的循環體。但1988年後,有人突然提出一種假說:人類工業製造的大量二氧化碳,會導致地球氣候的急遽惡化,從而最終導致人類滅絕。
影響氣溫的五大因素沒有CO2
2021年11月24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氣候變化影響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楊新興,在中國熱點網站上發表了綜述文章,從科普角度分析證明了「二氧化碳不是氣候變化的罪魁禍首」。
作為氣候專家,他表示,地球上的氣候自始至終都在不停變化,影響地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可分為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而自然因素才是影響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
氣候學理論研究證明,影響地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有太陽輻射的變化、地球軌道參數的改變、下墊面的改變、大氣環流的改變,以及大氣物質成分的改變,而人的因素占比非常小。
天文學家也認為,導致氣候變化最主要原因是太陽活動,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微不足道。從1900年到2000年,地球氣溫只升高了0.5℃,從地球的整個歷史來看,根本不算異常。在化石燃料使用最多的1940年至1980年,其間氣溫反而下降了。
氣象觀測表明,近140年全球平均溫度變化情況:1890至1924年是低溫期,1925至1946年是高溫期,1947至1976年是低溫期,1977至2000年為高溫期。其間,地球上的氣溫有較大的波動,有起有落,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卻是一直在上升,這說明地球大氣氣溫變化與二氧化碳之間,不存在線性相關關係。
自1993年以來,海平面上升幅度大約是20世紀平均速度的兩倍,但人們不知道的是,這個上升比率與20世紀早期類似,而當時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很小。
媒體一再渲染,196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的熱浪變得越來越普遍,然而現在的熱浪並不比1900年代更頻繁。事實上,熱浪出現最頻繁的年代是1930年代,而當時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不到目前積累總量的10%。
也就是說,二氧化碳的排放與氣溫變化沒有相關性。
溫室效應對地球來說是好事
聯合國的理論認為,溫室氣體主要是CO2的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的增加,使地球整體所保留的熱能增加,導致全球暖化。
不過太陽輻射主要是短波輻射,白天時,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大約47%的能量被地球表面吸收,晚上地球表面以紅外線的方式向宇宙散發白天吸收的熱量,其中也有部分被大氣吸收。
也就是說,大氣層像覆蓋玻璃的溫室一樣,保存了一定的熱量,使得地球不至於像沒有大氣層的月球一樣,被太陽照射時溫度急劇升高,不受太陽照射時溫度急劇下降。
據估計,如果沒有大氣層,地球表面平均溫度會是零下18℃。正是有了溫室效應,使地球平均溫度維持在15℃左右。
觀測表明,大氣中的CO2濃度一直在變化,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還不夠讓地球上的植物充分生長。由此可見,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將會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綠色植物生物質的產量,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從而降低全球的飢餓人口。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會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從而降低全球的飢餓人口。圖為2020年1月17日在柏林舉行的國際農業博覽會開幕,印有CO2的氣球在大廳飄揚。(Tobias Schwarz / AFP)
據中國史書記載,三千多年前的中國商朝,中原地區曾經是一片亞熱帶風光,甲骨文中有很多獵象的紀錄,當時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約2℃左右。此後中國氣候冷暖交替,唐朝時再次經歷了變暖時期,開元盛世長安的宮中可以種植柑橘。
人為排放的CO2占總量不到3%
大氣中的CO2排放源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大自然自己產生的天然源,另一類是人為排放的叫做人為源。
天然排放源主要包括海水釋放、生物體的呼吸、有機物的細菌分解、火山爆發、森林火災。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分三個來源: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產生的、工業生產活動,以及人類的呼吸等。
根據美國能源部提供的數據,自然界和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的總量約為7931億噸/年,而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數量約為231億噸/年。也就是說,跟人類有關的二氧化碳排放,只占總數的3%不到。從這一點來看,聯合國和世界各國正在推行的降低碳排放都是沒有必要的,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關係很小。
IPCC按照政治來寫科學報告
有關氣溫變暖後人類將面臨災難的說法,最早是1968年由「羅馬俱樂部」提出來的,初期時就有很多政治家參與,包括基辛格。
羅馬俱樂部想找出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威脅,建立類似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1970年代他們在《增長的極限》一書中提出「21世紀末日論」的預言,該書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引起全球廣泛關注。
1988年,在歐洲人推動下,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建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值得關注的是,IPCC並不是一個科學研究機構,而是一個有科學家參與的政治機構,其目標不是探索地球變暖的科學知識,而是對相關科學知識進行綜合並作出政治評估,同時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是一個有科學家參與的政治機構。圖為IPCC一組研究人員2019年9月25日在摩納哥海洋博物館做有關海洋和冰凍圈的特別報告。(Yann Coatsaliou / AFP)
有專家表示,與其說IPCC的報告影響著國際公約中的法律安排,不如說為了實現國際公約預定的安排,IPCC必須發布與此相適應的科學評估報告。
比如在聯合國首屆氣候大會之前,IPCC對一千多個科學家進行調查,主要提了兩個常識問題:人類活動是否增加排碳量?排碳量是否會讓溫室效應增加?科學家的回覆當然都是「YES」,於是聯合國提出了「人類活動的碳排放增長,導致了氣溫增加」。
聯合國在「科學共識」上造假
操控著聯合國的精英們一口咬定氣候變暖是由人類活動主導,人類是有能力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21世紀末地球溫度將升高2℃,變暖後北極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很多城市被淹沒等。
於是,科學界似乎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達成了某種「共識」或者形成了某種「定論」,因為反對「共識」的聲音很少有機會出現在媒體和學術期刊上。
比如1995年的第二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發表前後,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洛克菲勒大學校長弗雷德里克.塞茨(Frederick Seitz)博士得到了一份拷貝。他發現在評審科學家審核通過之後和印刷之前,文本進行了大幅改動,有關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影響「不確定性」的描述都被刪除。
塞茨博士在《華爾街日報》上撰文道:「我從未見過同行評審過程比這更令人不安的腐敗。」被刪除的文字包括:「沒有研究證據明確表明我們可以將觀察到的(氣候)變化的具體原因歸結為溫室氣體增加」、「到目前為止,沒有研究將迄今為止觀察到的氣候變化的全部或部分歸因於人為造成的原因」、「在氣候系統總體自然變率的不確定性降低之前,任何聲稱檢測到重大氣候變化的主張都可能存在爭議。」
雖然聯合國後來宣稱所有改動都經過相關作者同意,但這種改動至少暴露了科學報告受到政治因素的左右。
為了讓民眾順從,聯合國報告還故意強化「災難共識」。比如環保主義者一直宣傳瘧疾等昆蟲傳染病將隨著氣候變暖而肆虐,但1920年代的蘇聯北極圈附近的城市都有3萬瘧疾病例,造成了上萬人死亡。根據《自然》雜誌2011年的一篇報導,蚊子在溫度升高的時候,其瘧疾傳染性反而會降低。
瘧疾專家、法國教授保羅.瑞特爾(Paul Reiter)由於不同意聯合國的報告,不得不威脅要發起法律訴訟,才把自己的名字從所謂支持報告的「2000名世界頂級科學家」的作者名單中拿掉。
政府和媒體在宣傳碳減排的重要性時經常說,不減排,過幾十年上海、香港就被海水淹沒了,但他們沒有告訴公眾的是:過去二十年,即使二氧化碳排放還在加速增加,但「海平面上升開始減緩」。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人心變壞了,才讓外部環境跟著變壞了,是人的道德問題,而不是二氧化碳的問題。圖為2002年11月1日,在新德里舉行的聯合國第八屆氣候變化大會。(John Macdougall / AFP)
地球上自然災害變多的原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人心變壞了,才讓外部環境跟著變壞了,是人的道德問題,而不是二氧化碳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