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控搶了百姓的電
嚴寒之下,中國電力外送大省兼煤炭的主要生產大省——內蒙古卻首先出現了停電、限電的情況。(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2020年初中共病毒爆發後,5G、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耗能巨大的「新基建」進一步編織了中共監控的天羅地網,而且還通過幫國際機構建立數據中心而將監控網絡鋪向海外。
文:蔣天明
2020年末到2021年初,大陸迎來了近四年來首個橙色預警寒潮,中國居民用電用煤需求大增。可是嚴寒之下,中國一些地區卻出現了停電、限電的情況,比如湖南、浙江、江西,以及中國電力外送大省兼煤炭的主要生產大省——內蒙古。
2020年前一、二、三季度中國用電量增速分別是-6.5%、3.9%和5.8%,基本上和GDP增速(一、二、三季度GDP增速分別為-6.8%,3.2%和4.9%)同步(如圖1)。雖然用電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經濟的景氣程度,但是,當前中國電力的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真的是「經濟復甦」嗎?
新紀元製圖
國資委:「新基建」相關產業用電搶眼
2020年8月21日,中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管委員會(SASAC)發表了一篇題為〈12個省級電網負荷30次創歷史新高,發出什麼信號?〉的文章,想用用電量的增加來突出中共經濟「強勢復甦」,可是無意中卻透露了兩個耗能大戶,即和「新基建」密切相關的「數字經濟」和「智能製造」產業。
和新基建密切相關的「數字經濟」和「智能製造」產業,是大陸的兩個耗能大戶。圖為杭州2017年計算機大會展示城市電力數據的記錄系統。(STR / AFP)
文章開篇表示,江蘇省電網最高負荷5次破億,浙江省電網負荷6次刷新歷史紀錄,魯、皖、鄂等12個省級電網負荷30次創新高……
文章說,用電量的增加,反應了中國經濟的復甦,而跟新基建密切相關的「數字經濟」、「智能化經濟」用電引人矚目,並特別表揚了湖南、浙江兩個省。恰恰這兩個在夏天被表揚的省在今年冬天都非常的「缺電」。對此,有人質疑,「難道是新基建在冬天搶電了?」
對於湖南省,國資委又點名表揚了兩位用電大戶——藍思科技和山河智能,這兩家都是智能製造的企業代表,7月時,這兩家企業日均電量迅速增長,分別同比增長53%和72%,極大的拉動了當地工業用電的增加。
對於浙江杭州,文章中說,「數字經濟」增長對用電量的推動更為明顯。在阿里巴巴、海康威視等企業帶動下,數字產業逆勢上揚,2020年上半年用電19.79億千瓦,同比增長5.5%,比全社會用電量高出13.6個百分點。杭州運營的數據中心目前有五十多個,同時還有一批超大型數據中心工程正在開工建設之中。
這篇文章得出一個重要結論,「新基建」以及和其密切相關的「數字經濟」「智能製造」產業成為了拉動用電增長的新動能。這也被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中電聯)發布的2020年中國前三季度的統計數據再次佐證。
2020年10月27日,中電聯發布「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報告指出,「前三季度,中國全社會用電量5.41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9.6%;第二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0.5%(第二產業中的製造業增長0.7%),第三產業同比下降0.2%;居民用電增長6%。
但是該報告強調,因「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快速發展」,中國「前三季度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用電量同比增長26.5%」,這是全社會用電增速的20倍。(如圖2)而「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正是中共新基建中的主要相關產業。
新紀元製圖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不僅在用電量上表現亮眼,也在中國前三季度的統計局對GDP核算中表現突出。前三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0.7%,其中金融業增長7%,製造業增長1.7%,但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了15.9%。(如圖3)
新紀元製圖
數據中心:不冒煙的耗能巨頭
早在2018年,中共就在經濟會議中提出「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據中共發改委,「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具體包括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以及基礎設施等。
5G堪稱「新基建」中通信基礎設施的代表,但同時也也被不少人稱為「電老虎」。據陸媒網易披露,如果在覆蓋同樣區域的情况下,5G基站的耗電水平,是4G的9倍以上。
新紀元製圖5G被人稱為「電老虎」,在覆蓋同樣區域的情况下,5G基站的耗電水平是4G的9倍以上。圖為2020年4月23日北京商業區一處正在安裝的華為5G站。(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具體而言,5G不僅最大功耗要比4G高出三至四倍,而且覆蓋面積比4G要小。目前大陸幾家主要廠商的5G基站單系統功耗為:大唐4940W、華為3500W,中興為3255W,而在4G的時代,單基的系統站功耗僅為1300W。同時,5G基站的覆蓋面積半徑為300至500米,在同等環境下,至少3座5G基站要才能覆蓋一個4G基站的面積。
2020年8月,中國聯通洛陽分公司就因為電費成本高企而在夜間部分時段休眠一些5G基站,引來外界對5G耗電量的廣泛關注。
11月11日中共工信部副部長劉烈宏稱,中共已經在大陸建立了70萬個5G基站,連結超過1.8億個5G終端。而5G的建設步伐在快速增加,黨媒新華網指出,2021年中共預計將繼續建造100萬以上的5G基站。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唐偉估計,到2025年,5G的用電量或是2020年的17倍之多。
另一個「新基建」的代表——數據中心,也是一個「耗能巨頭」。
一提起數據中心,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一排排機箱,這看上去好像比起冒煙的鋼鐵廠來講,應該不怎麼耗電。但其實不然,據華西證券的分析,相比於普通機房,數據中心對外界的要求非常高,對溫度、溼度、磁場干擾等條件要求非常苛刻。
一個個服務器需要的不僅僅是不間斷的電源,還需要照明、散熱等大量的設備來輔助,比如空調、冷水機等等,而這些設備都非常消耗能源。據艾瑞諮詢的分析,電費占數據中心的運營成本的56.7%。
早在2016年,這個不冒煙的耗能巨頭的用電量就超過了三峽大壩發電量,到了2017年,耗電量更是超過了三峽大壩、葛洲壩水電站當年的發電量總和,2018年,數據中心的耗電量又增加到1600多億千瓦時,比整個上海市全社會用電量還多。
此次率先進入電力「戰時狀態」的湖南省,在2020年年初時,省政府已經公布了86個省級大數據和區塊鏈產業發展重點項目,要求大力發展「大數據」。拉閘斷電的浙江省也建立了不少數據中心,僅杭州一地在運營的數據中心就已經多達五十多個。而「缺電」的中國煤炭大省——內蒙古更是在近幾年來建立了大量的數據中心。
內蒙古烏蘭察布 缺電的「大數據」之城
據財新報導,2020年11月,內蒙古率先出現電力不足,11月25日,內蒙古烏蘭察布自爆面臨電力短缺。而這個內蒙古中部城市,正是中國國家大數據中心的北方基地。
2020年11月25日,內蒙古烏蘭察布自爆面臨電力短缺。而這個內蒙古中部城市,正是中國國家大數據中心的北方基地。(N509FZ/維基百科)
陸媒新浪網曾於2020年9月發表文章〈烏蘭察布:一座被大數據包圍的「寂寞」之城〉,描述烏蘭察布是如何依靠「科技」來發展的故事。這個只有287萬人口的內蒙古小城,「曾經的標籤是農牧區、大風和窮」,自2013年華為決定在這個北方城市建立數據中心至今,烏蘭察布不僅成為國家大數據備災中心的北方基地,而且也已經匯集了阿里巴巴、快手等眾多公司的大數據中心。
據烏蘭察布市政府的公告,2019年全市的地區生產總值為808.4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的增加值分別為128.7億元(同比增長2.4%)、316.4億元(同比增加11.1%)、363.5億元(同比增長3.6%);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為15.9%、39.1%和45%。這表明第三產業占大頭,而包含「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就被核算在第三產業之中。
烏蘭察布市建立大數據中心第一年的經濟情況,據中國統計信息網,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為833.75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的增加值分別為133.66億元(同比增長5.2%)、437.11億元(同比增加11.4%)、262.98億元(同比增長6.8%);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為15.6%、55%和29.4%。由此可見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顯著增加,其中未嘗沒有「數據中心」所帶來的一份功勞。(如圖4)
新紀元製圖
另一方面,烏蘭察布所在省分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的能源大省,不僅僅對外向10個省區輸送電量,而且也是中國主要的煤炭生產基地之一,供應了中國近三分之一的煤炭。
2020年前三季度內蒙古發電量約為409TWh(數字來自於北極星電力網)在中國各省中排名第一,高於第二位的山東省(發電量402TWh),而內蒙古的用電量(數據來自於wind)為286TWh,外送電量大約占據全省發電量的三分之一。
據北極星電力網2020年11月24日的報導,煤電為內蒙古的主要電源,煤電發電量占比高達84%,這得益於當地煤炭資源豐富。
可是為何這個電力外送大省、煤炭大省竟然率先於中國其他省分在11月表示電力不足呢?
有人疑惑是否是煤炭生產出現了問題。今年內蒙古煤礦的確由於監管機構對煤礦證照、安全檢查、疫情等諸多原因在今年出現產量下降,據黨媒人民網報導,受疫情影響,內蒙古在2020年1至11月煤炭產量同比下降了3%左右。
然而,近水樓臺先得月,內蒙古的煤電廠大部分是坑口電廠,也就是靠近煤礦坑口的發電廠,應該比起很多其他地區(例如湖南)的煤電廠更容易獲得煤炭。這使得內蒙古因為「缺煤」而導致煤電廠發電不足的可能性不大。
「大數據產業」已經讓烏蘭察布這個林草覆蓋率達76.3%的城市從之前的「農牧區、大風和窮」變成了「南貴北烏草原雲谷」。這裡的「南貴」,指的國家數據中心的南方基地貴州,草原雲谷中的「雲」也一語雙關的指向了「雲計算」。
那麼此次冬天,當居民需要用電取暖的時候,烏蘭察布的電力不足,有沒有可能是這些耗能巨大的「數據中心」搶了居民的「電」呢?
「新基建」背後的「監控」網絡
那麼這些耗能巨大的「數據中心」到底是在處理什麼數據?中共發展的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本質上是什麼呢?
這裡以華為雲官網上展示的一款應用「園區智能體」產品舉例說明。「園區智能體」可以針對商業、住宅、城市治理等提供「管理」,提供的服務包括入侵檢測、遺留物檢測、人臉身分驗證、徘徊檢測、車輛車牌識別等等智能分析技術,還可以通過智能算法、深度學習等領先技術,保證人臉、車輛、事件、行為的高精度感知和處理。
華為雲還推出了基於5G技術的產品:「5G智慧平安解決方案」,包括使用無人機、機器人、5G AR眼鏡、高空攝像頭等,通過5G網絡實現關鍵區域高清視頻不間斷回傳至雲端平台,對人、事件進行分析、識別、錄像等。
簡而言之,「園區智能體」、「5G智慧平安解決方案」都是要注視、記錄、分析一切人事物以及事件,通過攝像頭、5G技術、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來完成。
那麼如何使用這些數據就至關重要。如果這些數據被善用,也許可以幫助人們完成一些複雜的任務,但是如果被濫用,就會成為監控百姓、危害人權的工具。
而中共濫用這些技術和數據已經非常明顯。
華為「園區智能體」、「5G智慧平安解決方案」記錄、分析一切人事物,這些數據若被濫用,就成為監控百姓、危害人權的工具。圖為深圳華為全球總部。(Nicolas Asfouri / AFP)
前美國聯邦眾議員赫爾特格倫(Randy Hultgren)曾於2018年在美國國會湯姆蘭托斯人權委員會舉行的一場有關人工智能技術對全球人權影響的聽證會上說,中共政府使用大規模監控技術針對境內維吾爾人的報導數不勝數。人工智能軟件、人臉識別等技術手段將新疆變成了一個科技實驗室。
其實,全中國都已經成為了中共的「科技實驗室」。據英國調研機構IHS Markit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共在大陸架設的監視器,占全球的54%。海外網路公司Surfshark的統計進一步顯示,在全世界監視密度最高的10大城市中,中國北京、哈爾濱、廈門、成都、太原、昆明這6個城市榜上有名,其中,北京的攝像頭數量更是高達115萬,為世界第一。
全中國都已經成為了中共的「科技實驗室」,北京的攝像頭數量更是高達115萬,為世界第一。圖為北京天安門布滿監視攝像頭。(Greg Baker / AFP)
除了人臉識別,中共也於2019年發布了號稱全球首個「步態識別」監控系統。也就是說,目標人物即使將臉遮住,系統也可以通過走路姿態辨認出來。中共還可以利用聲紋識別、情緒識別、手機竊聽等各種方法來監控民眾。這都需要複雜的算法和數據分析才能實現。
試想,針對中國14億人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說什麼、看什麼、做什麼都進行嚴密追蹤,對人的行為、經濟活動、日常消費、文化娛樂等等都要進行分析;這海量的數據需要巨大的運算能力去支持,而同時這些海量的數據量又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快速增長著。
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謝金河直言,在中國,不論走到哪裡,絕對走不出中共機器智慧大數據的天羅地網。
大數據為中共打壓民眾、迫害人權提供了利器。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在2019年10月21日刊發〈中國(中共)監控上千萬的新目標〉文章指,中共通過公安部與科技企業的合作,將所謂的重點人口詳細信息收集在「重點人口控制」數據庫中,並進行實時共享以打壓民眾。
「重點人口」,即中共打壓的重點對象,主要包括法輪功學員、上訪人士、維權人士(包括維權律師)、異見者、抗議人士和少數民族人士等。而且隨著中共迫害範圍的擴大,以及不斷有新的國人批評中共,被監控的「重點人口」數量也顯著增加。
「監控」: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
2020年初中共病毒爆發後,5G、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基建」被中共高度重視,並直接被納入中共政府工作報告。
黨媒人民網披露,從2020年2月3日到2020年3月4日這一個月中,中共高層面就已部署至少五次與「新基建」相關的任務。也就是說,平均不到一周就部署一次。
新華網在4月26日發表關於新基建的文章中直言,疫情是發展「新基建」的直接動因。文章聲稱,傳統基建的能效减弱,以數字型基礎設施為代表的新基建能成為中共經濟新的增長點,可以「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壓力」。
的確,「新基建」來了大量的投資,可以進一步拉動經濟的增長。據陸媒新浪網的披露,自從2020年4月下旬以來,已有二十多個省分推出總額數萬億元的「新基建」計畫。
但在另一方面,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新基建」進一步編織了中共監控的天羅地網,而且還通過幫國際機構(比如聯合國)建立數據中心而將監控網絡鋪向海外。
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新基建」進一步編織了中共監控的天羅地網,而且還通過幫國際機構(比如聯合國)建立數據中心而將監控網絡鋪向海外。(Timothy A. Clary / AFP)
貌似「新基建」的確帶來了不錯的效果,二季度實現中國GDP增長了3.2%,三季度增長了4.9%。2020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了全球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報告。在報告中,IMF預計中國2020年GDP增長會在1.9%左右,成為全世界唯一一個在2020年實現增長的經濟體。
這個看起來不錯的成績單,又會讓多少海外投資者對中共的經濟青睞有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