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孫中山赴臺僅存紀念遺址 「梅屋敷」探幽
重建後的梅屋敷,現在為國父史蹟館,供民眾參觀。(Ianbu/Wikimedia Commons)
臺北有一處國父孫中山赴臺的紀念性遺址。 對比四周車水馬龍的車流,臺北市逸仙公園有如喧囂市中心的一方淨土, 園內木製史蹟館及日式迴廊,在現代化高樓大廈的環伺下更突顯濃厚的歷史風情。
文、攝影 _ 陳安
饒有中國庭園之美的逸仙公園,坐落於臺北車站東側約180米處。園內的國父史蹟館,即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於1913年赴臺時下榻之旅館「梅屋敷」(遷址重建)。這裡是國父赴臺唯一僅存之紀念性遺址,臺北「中山區」也由此命名。
逸仙公園內的國父孫中山銅像。
在小小的園區裡,建有大門牌樓,入口處可見國父孫女孫穗芳女士於2011年(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捐贈的「國父銅像」。
園內以中國江南庭園造景的概念,種植梅樹、黑松、龍柏、葫蘆竹等長青樹木,搭配涼亭、曲橋、假山、水池,石道兩側園地更遍植開花植物,有白和粉紅兩色的梅花點綴其間,盛開時散發出香氣,增添庭園之清雅氛圍。
坐落園林裡的史蹟館,陳列孫中山先生相關文物資料和照片等,如國父於1913年所題「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誓詞」、1924年所題「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壁上陳列國父所題「博愛」字幅及珍貴黑白歷史照片。
房內木質方桌和坐墊則是保存國父於1913年下榻臺灣時的擺設,裡頭還有國父於1910年在美國舊金山使用過的西式辦公桌椅、梅屋敷原有的吊燈。
園內的碑亭裡頭,更有先總統蔣公1954年親題的碑文──「匡復中華的起點,重建民國的基地」。
先總統蔣公親題的碑文。
對比四周車水馬龍的車流,逸仙公園有如喧囂市中心的一方淨土,園內木製史蹟館及日式迴廊,在現代化高樓大廈的環伺下更突顯濃厚的歷史風情。
逸仙公園內的廊道。
在梅花綻放時節,總吸引遊人駐足於此,發思古之幽情,遙想當年那風雨飄搖、動盪不安的大時代背景。
國父下榻「梅屋敷」背景與經過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國父孫中山先生創建中華民國,隔年元旦就任臨時大總統,2月13日,國父辭去臨時大總統,由袁世凱接任。
1913年袁世凱違背民國建立初衷,國父發動二次革命討袁,革命軍卻被袁擊敗。
袁世凱資料照。(公有領域)
1913年8月,國父偕同胡漢民等離開上海,南下廣東,打算再度討伐袁世凱。中山先生行至福建馬尾時,日本福州領事館武官告知廣東局勢有變化、前去有危險,建議乘船赴臺,轉赴日本。
於是中山先生8月5日化名為汪國權,與胡漢民等隨員二人,搭乘「撫順丸」祕密赴臺。
當時由臺灣總督派員接待,中山先生下榻於日本人大和宗吉所經營高級旅館「梅屋敷」,還曾為旅館主人與其弟親書「博愛」、「同仁」四字作為紀念。
國父此行因日本人警衛森嚴,所以知道的人甚少。臺灣總督為避免得罪袁世凱,特地派人沿途照料,形同監視。由於日警戒備森嚴,國父居留數日即赴基隆搭船再度赴日本籌組中華革命黨,繼續討袁革命事業。
此為國父第二次去臺灣,據較為詳實可靠資料記載,國父共赴臺三次。第一次為1900年赴臺策劃惠州起義,第三次是在1918年,意在「宣傳主義,喚起民族意識」。
梅屋敷之更迭
逸仙公園裡的梅花。(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梅屋敷」,意為盛栽梅花木林的旅店,約建於1900年,當時由新竹州移來古梅木200株栽作梅林。約三千坪寬廣的庭院,環境清雅幽靜,逐漸增建,兼營料理,成了日據時期臺北最繁華的日式酒家。當時旅臺的日籍官員、仕紳巨賈,常聚集於此休憩宴會。
1946年以原址建為「國父史蹟紀念館」,1983年因臺北市區鐵路地下工程,往東北方向遷移約50米,於1986年國父誕辰紀念日(11月12日)竣工,並於隔年2月底完成庭園工程,同年國父逝世紀念日(3月12日)正式對外開放。
2007年,國父史蹟紀念館更名「國父史蹟館」。
臺北市中山區的命名
後人為紀念國父此次赴臺,不僅成就了逸仙公園,也更替了此地的行政區名稱(1945年9月)。
臺北市中山區公所資料顯示,中山區名稱由來即為國父在「梅屋敷」休憩;為紀念國父締造民國之偉業,故將此區域命名為「中山區」。
逸仙公園內的涼亭。
有機會到臺北車站候車或接送親友,不妨留出片刻閒暇,移步這景緻幽美又具歷史意義的小庭園,換換心情再出發。◇
新紀元周刊 第617期
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機場書店
香港機場、新加坡樟宜機場、台灣松山機場、台灣桃園機場、台灣高雄機場、台灣台中機場等。
一般書店
香港田園書店、台灣誠品書店、台灣三民書店、台灣建弘書店等。
其他販售處
請逕洽各國服務處或地方書店。
中美貿易戰迄今,牽動中共面向國際局勢變化後的政治佈局,以及一步步走向國進民退的收緊手段。
四中全會推遲,內幕如何?全中國的下一步在何處?且看分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