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日聯盟隱然成形
美國和中國的全面對抗,已經走到了無法逆轉的地步。
北京不可能做出退讓。當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在中國崩潰之後,中共選擇了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的意識形態模式。國家主義的其中一個基礎是「對敵人的仇恨」。專制體制的關鍵則在於行政權力必須有一個最高領袖,他是權和威的象徵,也是對敵人「仇恨和對抗」的象徵,這注定他無法妥協,不能退讓。無論是左的還是右的極權制度,都無法擺脫這種模式。
新華社官方評論認為,美國人不僅要貿易平衡,還要「改變中國發展道路」。客觀來看,這個分析是正確的。問題在於,中國的發展和擴張之路,是以改變現存國際格局為條件的,未來也將繼續如此。經濟和貿易或許會有所謂「雙贏」出現,但在權力和勢力的棋盤上,卻只能是零和遊戲——非輸即贏。
人類三千年的歷史,從未發生過國際勢力格局的和平轉變,原因正是如此。
10月15日在布魯塞爾舉行了歐盟—亞洲會議。日本共同社16日報導,歐盟準備推出一個「新戰略」,透過對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加強歐洲與亞洲的聯繫,強調確保投資透明度、規避投資對象國高負債等手法。報導稱,該項戰略明顯針對中共的「一帶一路」,而且已於15日舉行的歐盟外長理事會上通過。
《經濟學人》最近一期封面文章,大圖是蒙娜麗莎拿著一把繪有中共五星旗的扇子,標題則是「china's designs on Europe」。文章認為,中國在利用其財務實力來購買政治等領域的影響力,如讓歐洲趨於分裂,讓其不能在外交以及人權和民主問題上統一發聲。
文章認為,歐洲趨於分裂,背後有中共的影子,中共不僅要一個四分五裂的歐洲,還要一個四分五裂的世界,所以要在歐洲和美國之間搞挑撥離間。文章號召全歐洲團結抗中共,美國也應該與歐洲政府更緊密地合作,重整包括貿易秩序在內的全球規範,並在中國沒有成為民主國家之前「絕不鬆懈」。
過去幾年,歐洲國家對中國的不滿,和美國一樣在不斷上升。三年前就有歐洲國家的官員在日內瓦對筆者強調,他們對中國的憤怒已至臨界點,但因國家國力不足,無法單獨和中國的政策對抗。他說的中國政策,包括了強迫歐洲企業轉讓技術,以行政手段隨意封鎖歐洲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中國企業以不光明手段購買該國企業和資產等等。最嚴重的,是中國以這種經濟力量,直接干預歐洲國家的外交甚至國內政策。歐洲人在等待一個帶頭大哥,現在他們終於等來了。
在美中全面對抗的形勢下,歐洲站在美國的背後,幾乎是毫無懸念的一個結果。這不僅僅基於美國和歐洲的經濟更為密切,也基於歷史文化因素,更基於自由民主的共同價值。
日本有同樣的情況。日本雖然對美國咄咄逼人的貿易政策極為不滿,但一旦美中對峙開始,在全面對抗之下,卻只能選擇站在美國的陣營中。這一點,不論日本官員還是日本媒體,都已經做出了公開的表態。
美國、歐洲和日本,都是過去二十年全球權勢大棋盤零和遊戲中的損失者。
在兩陣對圓的情況下,中國如果軟化和美國的對抗,或許還有更多的中間地帶,如果繼續強硬下去,勢必發現自己的政治外交空間日趨狹小。如無意外,到2019年中,這個場景將十分明顯。◇
新紀元周刊 第605期
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