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醫生」王仲宇修橋修心護生命
以「橋梁的醫生」自居的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授王仲宇。
在山脈縱走、河川密布的臺灣,橋梁結構修護與管理,攸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臺灣「土木界醫師」王仲宇與研究團隊研發多項新技術守護橋梁安全,也守護民眾安全。
修煉十多年,樂在服務,繁重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成為簡單愜意之事。
文 _ 黃采文 圖 _ 王仲宇提供
在臺灣有這麼一位「醫生」,他不僅「看病」,還「算命」。他的成就贏得學術與專業界以及臺灣政府的推崇與肯定。他是擁有28項專利發明、以「橋梁的醫生」自居的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授王仲宇。
「這幾年我在做兩件事:教學生做醫生,土木的醫生。第二就是算命,算這個結構物能夠活多久。」王仲宇參與創建了臺灣第一所橋梁工程研究中心,二十多年來他帶領著研究團隊結合了力學以及量測學,檢測、監測臺灣的橋梁健康狀態,守護著臺灣橋梁的安全。
他這位「土木醫生」為橋梁看病有四個步驟,「第一步是診斷存不存在損傷?有沒有病?第二病在哪裡?第三病有多嚴重?第四還能活多久,也就是『算命』。」身型挺拔的王仲宇說起話來妙語如珠。
創建橋梁工程研究中心與管理系統
1995年王仲宇與數名中央大學教授創建了臺灣第一個、也是截至目前唯一的橋梁工程研究中心。
1995年王仲宇與數名中央大學教授創建了臺灣第一個、也是截至目前唯一的橋梁工程研究中心。
當時王仲宇向臺灣公路總局提出一個計畫:檢查臺灣六十多座重要橋梁。這是臺灣首次針對重要橋梁進行詳細健檢,提供了許多關於橋梁結構性及耐久度的重要資料,開展了臺灣在橋梁診斷、維護、管理技術的一系列研發工作。
王仲宇還與研究團隊替交通部創建了臺灣唯一的全國橋梁管理系統,對全臺灣2萬6000多座橋梁進行資料建檔與管理,不僅如此,每年臺灣新建的任何一座橋梁,也都會由政府的管理單位上傳資料到這個電腦系統裡。這麼完備的資料庫,連國外的專家學者都羨慕。
「每兩年,橋梁維護單位還必須對橋梁作檢查,提出每一座橋的劣化狀態。」再依循報告,進行橋梁的評估與維修。
近年來極端氣候引發的豪雨、地震、海嘯等,造成土石流以及橋梁道路的毀壞及崩塌等,王仲宇與研究團隊研發多項新技術守護橋梁的安全,也等同於守護著民眾的人身安全。
「小兒科醫生」的望、聞、問、切
這位「橋梁醫生」還幽默笑稱自己是個「小兒科醫生」,因為他的「病人」不會說話、不會表達,於是就必須給它點刺激,進行「非破壞檢測」。
「於是,我用很多類似中醫『望、聞、問、切』的方式對結構進行診斷,我們現在練『隔空把脈』!」以攝影機遠距離拍攝橋梁,以影像處理技術測量橋的震動量,估算出橋的受力變形狀態等,或是以地球物理的一些方法,例如用「地電阻」概念,在地上插上銅棒,將地表下各類地質及鋼筋混凝土的電阻值的分布情形繪出,便可估算出橋的基礎型式與深度。
腦筋靈活、思維廣闊的王仲宇畢業於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後,在美國取得碩、博士學位,回臺後的他,將在美國所學的力學與量測學在中央大學設定課程,並開始訓練學生做實驗。
他跨領域地將土木結合力學、機械、地球物理量測,並發展出電腦模擬技術,「我結合了工程量測技術跟數值模擬技術,去了解結構系統的健康狀態,我把它叫做『土木工程的診斷學』。」
他首創的結合跨領域概念,在早期的學術界以為雜而不精,不過,多年下來,他的堅持取得的成績,讓許多人刮目相看。
承接交通工程重要建教合作計畫
王仲宇的研究深受肯定,因此接下臺灣許多交通工程重要建教合作計畫。
20多年來,他與學生做了大量的橋梁載重實驗,後來他們發展出許多準確的計算模擬方式。他的研究深受肯定,因此接下臺灣許多交通工程重要建教合作計畫,包括桃園機場南北跑道連接橋梁的飛機載重實驗、普悠瑪號的車軌橋互制行為測試、高鐵通車前的橋梁振動行為測試及許多橋梁的健康監測等。
「這都是很大的挑戰,高鐵列車速度這麼快,每秒80多公尺過去瞬間就像一個飛彈發射一樣,很多結構的動力行為都成功的量出來!」多年的現地量測與力學分析的經驗,他的研究團隊練就了一身好本事,以近期對臺鐵普悠瑪號的軌道測試為例,他們先在鐵軌上裝設許多感測器,量測出列車經過時造成的橋梁及軌道的變形程度。研究結果發現現場量測的數據與電腦模擬數據幾乎相同。
擁28項專利 獲國家發明創作獎
目前身兼中央大學災害防治研究中心主任的王仲宇,還擁有28項專利發明。2009年至2011年,他獲得中央大學教師績優專利獎;2014年他以「結構物內鋼筋尺寸檢測裝置」榮獲臺灣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國家發明創作獎。
「我現在工作很愉快,很多研究方面的事情我覺得都不難,我們可以推敲一下用簡單的方法,就可以做出來了。」繁重的教學、行政與研究工作對他而言卻是輕鬆愜意且樂在其中。
一次,王仲宇與學生參加一場研討會,在會場上看見一種名叫「壓電」的材料旁接上一個小燈泡,當壓電片搖晃一下產生變形時,就會產生電流、電壓,一旁的小燈泡就亮了。過後,王仲宇與學生就將一串壓電片布在桿上再垂直放進河裡,埋在土裡,他們以此來監測橋墩基礎沖刷的河床的變化。王仲宇與學生就開發了一項發明──河床沖涮回淤監測器。
「這都是學生的點子,很多都是基於很簡單的道理或觀念,就把一些人認為的複雜的問題解決了。『大道至簡至易』嘛!」王仲宇把發明歸功於學生。
修煉獲啟發 洞見事物本質
他說,也許在這個專業領域久了,很自然地就會選擇一個簡單的方式,「也或許是我的師父給我開了智慧。」
2005年底,喜歡氣功的王仲宇在同事的推薦下開始修煉法輪功。
王仲宇所說的師父就是法輪功的創始人李洪志先生。2005年底,喜歡氣功的王仲宇在同事的推薦下開始修煉法輪功。
當王仲宇第一次翻開法輪功著作《轉法輪》,讀到「宇宙中的任何一種物體,鋼、鐵、石頭都是一樣,它裏面的分子成份都是運動的……這張桌子也在蠕動著……」
王仲宇內心一震,「這不就是我現在做研究的概念嗎?!物體由很多顆粒構成,用顆粒來模擬物體的變形運動。這很有意思啊!!」深受啟發的他,從此走進法輪功。
受李老師所說「人類這一層空間的任何物質都是由分子粒子構成的」(出自李洪志先生所著《休士頓法會講法》),王仲宇因此開闊了思維,他所研發的計算力學模擬分析技術就是以「粒子」的概念為基礎,「對於一個物體的運動,你掌握了每個顆粒的運動,你還不掌握到它的形了嗎?整個都是對的!」
王仲宇個人對修煉多有體會,「『修煉』,對個人心性修煉來說,就是看到『內心的本質』,而對於我的教學與研究來說,就是讓我看到『工程問題的本質』。」
回首煉功後十多年來的學術研究,他神情誠摯地說:「我很謝謝師父讓我知道『粒子』的概念,讓我因此了解我的工作、萬事萬物的本質!」
「常常是那麼多的專家學者做不出來的東西,你比他們聰明嗎?也不見得,但是換一個角度或者站在比較高的位階去看,去看到事情的本質,你才能夠去對症下藥,就可以四兩撥千斤。」
以開放的思維面對事物
王仲宇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以及政府機關均占有一席之地。
王仲宇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以及政府機關均占有一席之地,他為此感謝在他求學與職場研究生涯中遇到許許多多給了他新的觀念與知識的「高手」,他特別提到國際知名的力學專家丁承先教授,「修煉以前碰到他,他先幫我扎下一些底子,讓我後面去看事情,就比較能夠融會貫通。」
「而修煉後,李洪志師父給我很多智慧,讓我的研究工作提升。因為修煉,我創造很多發明,我會用一個修煉人,或是一個比較開放的思維去看很多事情。」
修煉之前,個性直接且外放的王仲宇,曾為一項研究計畫據理力爭,衝到一名教授的辦公室,拍桌抗議。也曾為爭取政府或機關單位的研究計畫而患得患失,「以前爭鬥心很強啊,沒拿到計畫很懊喪,擔憂沒被人家重用,沒被人家看重。」
「修煉以後,我知道我的生命的意義跟目的在哪裡。」目前王仲宇仍繼續發明研究,以守護臺灣的橋梁與工程基設施的安全,他正嘗試著將跨領域合作概念帶到他的「土木工程診斷學」中,「這對公共工程結構整體性能(安全性、服務性、耐久性)的評估都是非常、非常有幫助的。」
近年來,原本個性強勢的王仲宇,眉宇間越發親和與自信,他不再汲汲營營於學術名聲與地位,「一個教授學者若不是追求學術的名聲、尊重、學術地位的話,他不會有學術熱忱,但是得法以後就不一樣了,今天你做學術研究的目的,是要對社會有益的,是以無私服務的心態去作的。」
除了與研究團隊繼續守護臺灣的橋梁安全,他曾多次義務擔任新唐人全世界華人傳統武術大賽亞太地區的專案經理。
除了與研究團隊繼續守護臺灣的橋梁安全,他曾多次義務擔任新唐人全世界華人傳統武術大賽亞太地區的專案經理,推廣中華傳統文化。此外,他還是臺灣營救受迫害法輪功學員協會的理事長,在休閒之餘,他奔赴各大學校園、機關團體,演講、主持會議,為他海峽對岸受中共迫害的法輪功同修奔走,呼籲臺灣民眾關注、制止這場迫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