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污染中國海鮮 輾轉進入美國
來自中國帶有抗生素污染的海鮮緣何最後出現在美國的餐桌上?
海產業主為逃避反傾銷稅,中國蝦先運往馬來西亞更改產地標籤,輾轉運到美國銷售。而中國海產取樣檢驗中,其抗藥性高居世界之首,威脅全球公眾健康。
編譯 _ 李清怡
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帶,有幾千家海產養殖場,那裡已經成了中國水產養殖業的中心。中國幾千年來農業一直都很發達,已經形成了一種循環定式——飼養豬和鵝的畜禽糞便用於養魚,但是,抗生素引入畜禽飼養鏈之後,就形成了威脅全球公眾健康的生態。
抗生素通過食物鏈威脅人體健康
《商業周刊》專題報導,在廣東江門的一家養殖場,場主把一鏟子穀物倒進了豬圈以激醒酣睡的豬群,而豬圈的柵欄就在兩萬多隻魚的池塘邊上。這位場主撒進豬圈的穀物中含有三種抗生素,其中之一是多粘菌素(colistin),對於人體來說,這是最不會選擇使用的一種抗生素,在美國,是禁止給豬使用多粘菌素的,而在中國,在2016年11月前仍在廣泛用於牲畜飼養。還有幾瓶另外9種抗生素撒落在20頭母豬的豬圈周圍,其中7種藥物被國際衛生組織視為人類醫藥界至關重要的藥物種類。
研究發現,餵給豬的90%的抗生素未經降解,通過豬的尿液和糞便直接排泄出去,這對養殖場的海產品有直接的影響。圖為中國重慶,一位飼養員在餵豬。(Getty
Images)
抗生素的過量使用已經成了威脅事實:超級病菌和細菌對抗生素形成了高度的耐藥性。據英國政府估計,每年全世界約有70萬人死於抗生素耐藥性感染,如果這種趨勢持續,那麼,到2050年,這個數字預計將飆升至每年全球1000萬人,比現今死於癌症還多。
2015年11月,科學家們報告說,在中國,發現了一種抗多粘菌素的基因,能將12種或更多種細菌轉變成超級細菌。之後,在20多個國家的患者、食物和環境採樣中發現了這種基因,其中包括至少4名美國患者。現在看來,食物可能是最關鍵的原因。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的微生物學教授、傳染病科醫生Martin
Blaser博士說:「抗生素通過食物鏈侵入人體是個大問題。」
研究發現,餵給豬的90%的抗生素未經降解,通過豬的尿液和糞便直接排泄出去,這對養殖場的海產品有直接的影響,例如,江門這家養殖場的豬圈,其廢物流入鄰近的池塘裡,魚因此吸收到豬圈裡的牲畜所吸收到的同樣劑量藥物,這還不算加入水中以防止魚類和海產品生病的抗生素,魚池裡的水又流入通往西江的運河,最終流入珠江三角洲入海口,那裡座落著廣州、深圳、香港和澳門。2013年,據中國科學家估計,每年該入海口接收到193公噸(213英噸)抗生素。
中國海產抗藥性高居世界之首
據聯合國數據顯示,中國海產幾乎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商。而經檢驗其含抗藥性的比率一直高居世界之首。圖為2015年,中國連雲港的一家海鮮貿易市場。(Getty
Images)
據聯合國數據顯示,900億美元的水產養殖貿易幾乎占所有海產品收成的一半,中國海產品的供給幾乎占全球供給量的60%,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商。美國食品監管部門10多年以來,一直就知道中國的抗生素問題。2006年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取樣檢驗中,發現四分之一產品含有禁止藥物和不安全的食品添加劑殘留物。2007年6月,美國政府對來自中國的所有養殖蝦和幾種海產品發出進口警報,允許海關將產品滯留港口,直到每批產品都逐一通過實驗室分析檢查,確保沒有污染,才允許放行。
但是,含有抗生素污染的海產品還是不斷地出現在美國的港口、餐館和雜貨店,因為在世界各地買賣海產品的銷售網往往都很會鑽法律漏洞。試圖努力保護公共衛生健康的聯邦機構面臨諸多困境:微生物迅速演變以擊敗抗生素;神出鬼沒的海產品公司迅速調整策略以繞開衛生監管部門的監控,他們把海產品在世界各地折騰來折騰去,就像犯罪組織洗錢的勾當。
中國的抗藥性比率一直高居世界榜首,對全中國的調查發現,42%至83%的健康人大腸內攜帶可以生成「廣效性乙內醯胺酶」(ESBL)的細菌,它會生成一系列潛在的病原體,可對抗青黴素(盤尼西林)和其衍生菌。在上海出售的水產養殖品中,充斥著無法被普通抗生素殺掉的細菌。2006至2011年間,對上海海產品進行的隨機取樣調查顯示,在三分之一的產品中發現了沙門氏菌,這種細菌是導致腸胃炎的主因,對這些病菌所做的進一步實驗顯示,43%的樣品中含有多種藥的耐藥細菌菌株。
起初,人們認為這些來自細菌繁殖國家的耐藥細菌的傳播是由於國際間旅行造成的。加拿大馬尼托巴省溫尼辟國家微生物實驗室主任Michael Mulvey是最先提出海產品也可能是帶菌原的人之一。Mulvey實驗室獲得了一項研究資金,團隊得以開展這方面的研究。2011年至2015年間,他們從加拿大的多家零售店搜集到1328個海產樣品進行檢驗,檢測其中的碳青黴素抗性腸桿菌(超級細菌之一),發現8個樣品,也就是0.6%的比例顯示陽性,而且都來自於東南亞,研究結果意味著:地球上最難對付的細菌可能就在某些家庭的冰箱裡或者在他們廚房的檯面上。
逃避反傾銷稅 中國蝦轉運美國
就在1980年代,美國消費的大部分蝦還都是在國內養殖的,主要在墨西哥灣海岸。1990年至2006年,蝦的進口量翻了一番,之後,每年大約進口量都穩定在13億磅,如今,美國人吃的蝦90%都是進口的,2003年,來自中國的進口蝦創11年新高,市場占有率為16%,目前為5.6%。
馬來西亞也躋身其中,據美國政府數據顯示,2004年來自馬來西亞的進口蝦數量增加了10倍,到了2008年至2011年,來自馬來西亞的進口蝦市場占有率達到高峰,增加至5%。
有理由質疑:來自馬來西亞的進口蝦其實並非都是在馬國生產的。馬來西亞最大的海產品生廠商——藍色群島海產品公司(Blue Archipelago)副總裁Ronnie
Tan說,2015年,馬來西亞蝦的產量約為3萬2000噸,其中國內銷量大約有1萬8000噸,1萬2000噸出口至新加坡,也就是說,只有少量合法的馬來西亞蝦出口至世界其他地區。但是,據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在過去的10年裡,來自馬來西亞的進口蝦每年超過了2萬噸。
在廣州靈山包裝的中國蝦品有三分之二最後出口至完全中資的美國漁業公司,這些多是從馬來西亞改國標後再轉運至美國的。圖為馬來西亞的漁業市場。(Getty
Images)
這其中的謎團或許可以從下面的案例中得到解釋,至少可以得到部分解釋,我們來看看德州一位華裔業主楊俊(Jun
Yang,音譯)是怎麼做生意的。美國國土安全局最開始對楊俊進行調查時,他是一名蜂蜜商人,他於2012年被捕,被指控出售蜂蜜時在報關文件上造假,原本在中國採集的蜂蜜,輾轉至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拿到原產地證明後,繼而轉運至美國。這樣一來,通過非法的轉運,使得他免於支付近3800百萬美元的反傾銷稅。2013年11月,楊被判有罪,在聯邦監獄服刑3年。
調查人員還斷定,楊的主要生意並非蜂蜜,而是海產品。聯邦調查人員要求他配合調查,將他的進口貨物取樣送至實驗室進行分析,發現5批貨物中都含有美國禁止的硝基夫喃類抗菌劑(nitrofurans),那些受污染的蝦最後被銷毀,那幾批貨貼的都是馬來西亞的標籤。
2005年,美國對中國進口蝦開始徵收反傾銷稅大約9個月後,一群海產品行業高管人員在上海舉行會議,他們此前都是上海水產集團的工作人員,該公司是中共政府監管的大型企業。這些高管人員研究決定成立一家公司,專門用於向美國出口蝦。他們在中國融資並操控公司,但是將公司設立在德州,這就是美國漁業公司(American
Fisheries)的由來。
其中一些高管同時也操控上海水產集團在廣州靈山的分公司,該分公司是海產品的包裝廠,位於珠江三角洲。到2006年為止,該公司已經從大澳漁村附近的養殖戶們那裡購買了3000噸海產品。
中國蝦產品貿易的欺騙行為
曾經在廣州靈山分公司的貿易部門工作了9年、並於2013年離職的呂偉(Lv Wei,音譯)說,在廣州靈山包裝的蝦有三分之二最後出口至美國漁業公司,它們「都是從馬來西亞轉運至美國的。」
檳州馬來西亞商會官員Mohd Noordin說:「我們無法追蹤那些蝦來自於泰國還是中國還是哪個國家。」他的職責之一是為馬來西亞生產的產品簽發原產地證明,以便產品出口。他表示,簽發原產地證明的過程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
帶有他簽名的文件上寫著那些運往美國漁業公司的蝦來自兩家水產養殖場——Chai Kee Aquatic 和Aiman
Aquatic。但是,那些文件上的地址並沒有真的對應某家水產養殖場或者哪個有可能產蝦的地方。
美國漁業公司承認,他們完全是中資公司,員工也都來自中國,因為他們沒有在美國的長期工作簽證,在德州工作的員工每3個月輪換一次。法院的記錄顯示,一次,一批貼有馬來西亞標籤的蝦到達美國,到貨重量比預期的輕,美國漁業的一名員工打電話與位於珠江三角洲的廣州靈山分公司核對,詢問是否包裝有誤。
美國從事蝦產業的貿易組織——「南方蝦聯盟」高級主管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表示,美國市場充斥著帶有假標籤和不安全的海產品。多年來,美國鯰魚業一直抱怨食品與藥品管理局的檢驗規定不足以保護消費者,因為他們只對進口海產品的1%至2%進行分析檢測。在國會的幫助下,鯰魚養殖主們爭取到將進口檢驗權從食品藥物管理局手中轉交至農業部,農業部食品安全檢驗局將於2017年9月起對所有的進口鯰魚進行檢測,並已經於2016年春開始施行了初步非全面的檢驗,支持者們都為近期強制實行的措施而歡呼。
2016年4月,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發布了一項進口警訊,地方官員可以對來自馬來西亞的蝦進行扣押和檢驗。在過去的一年裡,美國至少啟動了兩起對中國蝦業主的調查,據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一名熟悉這兩項調查的官員稱,美國政府懷疑被調查的業主通過馬來西亞將中國海產品輾轉運往美國。
實際上,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的警訊等於是中止了馬來西亞蝦的進口,但是,那並不意味著受污染的中國蝦沒有進入美國市場。貿易專家們說,很多公司都使用美國漁業同樣的套路,將中國蝦輾轉運至美國,每家公司在第一時間看到監管苗頭時,都成立了一些隨時可以關門的進口公司,乾脆將公司重組,或者換個名字。他們只是成立新公司,起個新名字,然後重操舊業。
現在看來,受污染的蝦可能繞過不同的國家輾轉至美國。美國國內一些蝦業主認為,有一個國家可能代替馬來西亞作為國際轉運樞紐,那就是厄瓜多爾。南方蝦聯盟的威廉姆斯表示:「如果蝦的價格低廉,只要存在那些不知道也不在乎貨源的經銷商、零售商和餐館業主,那麼,我們還是會看到蝦產品貿易的欺騙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