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深處有仙山--廣州白雲山記
廣州民間傳說,白雲山藏仙聚氣,登高可祈福轉運,
因此廣州市民總喜歡在閒暇時邀幾個親友到白雲山遊玩,沾些祥瑞之氣。
文 _ 李亮
白雲山是當今中國罕見的「城中之山」,坐落在廣州市的東北部,為南粵名山之一,自古就享有「羊城第一秀」、「南越第一山」之美稱。因終年白雲繚繞,故稱之為「白雲山」。
廣州龍脈 異人出世
白雲山是大庾嶺支脈九連山的一部分,由三十多座山峰組成,面積20.98平方公里。山上峰巒重疊、溪澗縱橫、林木蔥鬱、四季如春,登山頂可俯瞰全廣州城,遙望珠江。
白雲山是廣州的「龍脈」所在,有野史記載,當年秦始皇統一嶺南之後,方術之士告訴他,在廣州的「任囂城」北面,白雲、越秀兩山之間,有「黃雲紫氣之異」乃龍脈所在,他日必有異人出世。
秦始皇聽後坐立不安,就派人南下,在白雲山腳鑿一個幾十丈大口子,把廣州的龍脈給鑿斷了。《番禺縣志》說:「其鑿處形凹似馬鞍。」後人從此把這裡叫做「馬鞍山」。
藏仙聚氣 傳奇神話
◎安期生得道成仙
白雲山因曾有仙蹤道跡,千百年來便是佛、道兩家修道成仙的靈山淨土。(資料圖片)
白雲山有許多神話傳說,最廣為人知的是秦代鄭安期(又稱安期生)在山上修道,採摘蒲澗的「九節菖蒲」服食,終於得道成仙的傳說。
摩星嶺是白雲山的最高峰,海拔382公尺,號稱「天南第一峰」,原名碧雲峰。相傳,黃曆7月24日鄭安期在摩星嶺「雲岩」乘鶴繞白雲山一周,後升天而去。清康熙年間修廣東志時,繪白雲山圖於卷首,稱這座山峰為「摩星嶺」,此名因而流傳。
後人也以黃曆7月25日為「鄭仙誕」,雲岩也被稱為「鄭仙岩」。廣州人每年「鄭仙誕」前後,結伴遊白雲山,漸成傳統習俗。
◎葛洪羽化成仙
相傳,東晉道士葛洪曾在白雲仙館煉丹,並築臺講道,遍植草藥名木,為民治病。終在白雲山成仙。(公有領域)
白雲山還有一個道教神話,就是東晉道士葛洪在白雲山成仙的傳說。葛洪自幼好養生之術,曾追隨鮑靚探究道術。鮑靚曾任廣東南海郡太守,年輕時在龍山遇見仙人陰長生,遂拜師學了煉丹、屍解等道術。
鮑靚有一女鮑姑,也精通道術,後許配給葛洪為妻。與他們有關的道教遺跡有越崗院、鮑姑祠、鮑姑井、浮邱丹井、白雲仙館等。
白雲仙館位於今白雲山腳麓湖公園。相傳,葛洪曾在此煉丹,並築臺講道,遍植草藥名木,為民治病。葛洪羽化後,其弟子及鄉人便在其地建「葛仙道院」以祀。後道院遭毀圮。二十世紀初,由道侶信眾募資重建,改名為「白雲仙館」,供奉葛仙、呂祖。
◎呂祖遺仙跡
白雲山還流傳八仙中呂洞賓的傳說。相傳某年,白雲山上颳起了大風,松樹上的松枝被大風吹得枯萎拗折,呂洞賓來到白雲山,將萎枝插地,曰:「彼處難安身,移來此處活。」枯枝紛紛成活,後還育成松林。
又傳呂祖說:「四月七日天晴,該年必豐收。」也很靈驗。呂祖過黃婆洞題有聯:「九煮水中煎赤子,一輪火內養黃婆。」在道家看來,「赤子」即為「心血」,「婆」即為「脾內涎」(故有黃婆洞得名一說)。
暮鼓晨鐘 寺院林立
白雲山因曾有仙蹤道跡,千百年來便是佛、道兩家修道成仙的靈山淨土。每逢佛道吉日,信眾絡繹不絕,煙雲繚繞飄蕩,使端嚴秀麗的白雲山更加神奇不凡。
明清時代保存或建立的寺廟,有白雲寺、雙溪寺、能仁寺、彌勒寺、濂泉寺、蒲潤寺、上景泰寺、下景泰寺、五龍谷廟、雲岩寺等十處之多。暮鼓晨鐘此起彼伏,山鳴谷應,充滿莊嚴祥和的氣氛。
◎景泰寺
民國初期景泰寺已毀,現僅存遺址。圖為景泰寺遺址附近石碑。(CRCHF/維基百科)
景泰寺是白雲山最早的寺院,據傳南朝梁時,有個景泰禪師,原來住在羅浮山上。當時梁武帝信佛,全國上下都崇尚佛學,廣州剌史蕭譽就請他到白雲山來建寺供佛。
景泰禪師踏遍白雲山,終在半山腰找到一處松柏參天、花香鳥鳴的福地,但因地勢頗高,無處取水,禪師便用禪杖點出泉水。眾僧無不稱奇,於是將這股泉水稱之為「卓錫泉」。卓錫就是禪杖的意思,因禪師名為景泰,有人將此水也稱之為「景泰泉」。後並在此處建一座廟宇,取名為「南樓寺」也稱「景泰寺」。
景泰寺一帶,流水淙淙,樹木濃蔭,深山名刹,清幽絕俗。每當黃昏時候,外出化緣的僧人,三五結伴而歸,和周圍清幽的環境相互映襯,實為獨特一景,所以元朝時,「景泰僧歸」成為著名的羊城八景之一。
◎白雲寺
白雲寺建於宋代,寺外澗壑流水,林木蓊鬱,內有大雄寶殿、念佛堂、方丈室、白蓮精舍以及僧人住房,規模非常大。不僅是僧人基地,也是文人聚集的會所。白雲寺毀於抗日戰爭期間。
◎能仁寺
能仁寺是白雲山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古寺廟。圖為能仁寺正門牌坊。(CRCHF/維基百科)
文化氣氛最濃厚的是能仁寺,也是白雲山眾多古寺廟中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能仁寺建於清道光四年,其前身是南宋詩人李昴英構築的玉虹飲澗亭、小隱軒,是他以詩會友的地方。
1993年修復後,占地面積為萬餘平方公尺,地勢三面環山,幽谷深藏,綠樹成蔭。主要古蹟有虎跑泉、甘露泉、玉虹池、流雲飄月、古橋等。山門有蘇曼殊書的「金剛法界」的橫額:「路辟蠶叢頑石點頭皆覺路;門開洞達白雲有腳自知門」。
著名泉眼
白雲山的山具有仙氣,白雲山的水也很有靈氣。在蔥蘢的修林茂竹間有許多著名的泉眼,比較著名的有九龍泉、蒲澗濂泉、五寶泉、甘露泉、虎跑泉、玉虹池等。
◎九龍泉
九龍泉在白雲山摩星嶺下,是白雲山知名度最高的泉眼。(CRCHF/維基百科)
九龍泉在白雲山摩星嶺下,是白雲山知名度最高的泉眼。《白雲越秀二山合志》記載,相傳此地原為秦代安期生隱居處,本無泉水,後有九個童子出現,一會兒便化做九條彩龍騰空而去,就在九童子出現的地方,冒出一個泉眼,泉水奔湧而出。
因此安期生把它掏成一井,供人取用,得名「九龍泉」,又叫「安期井」。泉下瀑布如大小珠簾,是一方名勝。又據地方誌記載,從唐代開始,這裡成為廣州百姓祈雨之所。
「九龍泉」不僅歷史悠久,名聲在外,而且水質清冽甘甜,深受茶客鍾愛。用九龍泉泡製的茶,清香甘甜,入口幼滑,口感細膩。九龍泉旁繞以龍柱欄板,並豎有行書「九龍泉」花崗石碑,碑高約2.3公尺。碑與欄杆建於清代。
◎蒲澗濂泉
「蒲澗濂泉」又稱「蒲澗簾泉」,是宋代羊城八景之一。蒲澗是指白雲山中一條南流山澗而言,在大缽盂以上的山澗都稱為「蒲澗」。濂泉是指在蒲澗中有高崖滴水,稱為「滴水岩」,滴水受山風吹散,化成雨點,自三、四十米高崖飄下,濺湎如霧。雨時水大,成為水簾,下即有地下水出露,稱為「濂泉」。
如今蒲澗早已改道,水量較以前銳減,不成澗形,亦已無菖蒲生於澗底石間。
白雲山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沉澱濃厚的南國名山。歷代文人墨客對白雲山十分眷顧和厚愛。唐宋以後,有蘇軾、韓愈、李昴英等著名文人在白雲山留下許多名文詩作。
歷史上,「羊城八景」中的宋代「菊湖雲影」、「蒲澗濂泉」、元代「景泰僧歸」、「白雲晚望」均在白雲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