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官員講「孝道」說起
新年假期短短數日,中國湖北某鄉在官員中掀起了「為父母洗腳」的熱潮。原因就在於當地政府領導「給22名機關幹部」「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寒假作業』:每人親手為自己的父母洗腳,而且要求拍照上交」。儘管這種帶有強制性的「政治任務」頗有「作秀」之嫌,然而從不少官員果真身體力行、將「百善孝為先」落到了實處的結果來看,這次針對官員所進行的「孝道」教育,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就此事而言,「行孝」本身無可厚非,但需要指出的是,多年來只有這一次「為父母洗腳」是否就能表現出一個人的「孝道」?而「孝道」的全部內涵又是否只體現在「為父母洗腳」上?關鍵在於,作為百姓的衣食父母,他們該具備的德行是否僅限於一個「孝」字?
儒家經典中早已清晰的指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人生的八德,是做人的根本。也就是說,是凡為人,不論身分、地位高低,這「八德」其實是最低的標準。沒有這「八德」,或是連人都不配當的。
而為官者,首先應該是人;因此,具備「八德」理所應當。這「八德」之中,不僅包含著「孝」這首當其衝的道理,還兼顧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的禮數。也就是說,不但要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還要關心、照顧別人的父母,體會他人的疾苦。作為身負「為民生疾苦奔走」之責的官員,更要以他人為先,將如此仁愛之心「感於內而形於外」。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意在表明,要能承擔起管理民生事務的責任,首先就應該成為盡孝道、懂禮數的德賢兼備之人。而反過來說,「獨善其身」之後,要繼續為社會大群服務,肩負起「兼濟天下」的重責。
事實上,縱觀歷史會發現,很多為官者都是由於自己的孝道感動鄉里四鄰,才在地方推舉賢能的過程中被中央賦予官職。此外,當「公德」與「私德」相衝突時,好官員毫不猶豫的選擇以民為先,演繹出許多「大公無私」的動人故事。其中最為熟悉的當屬夏朝之初,大禹為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回頭再看看那些經領導動員、發號施令後才開始「行孝」的官員,我們實不知,他們到底是一時本末倒置、還是從一開始就並不具備這些入仕為官前就該有的德行。孔子在《論語》中早已有言:政者,正也。從字面理解我們可說,從政者,本該行正道,出仕為官要做到「不偏不邪」。從民間輿論以及社會公德的界定來看,評價一個官員如何,也得看其能否做到「公正廉潔、剛正不阿」。而不徇私枉法、不貪斂民資,才是當一個好官的首要條件。
然而,直視中國當下,「無官不貪」竟成了萬千民眾評價官場規則、現行體制的常用詞彙。可見,如今中國為官者幾乎沒有一人能達到「不貪」這一
基本要求。而現在,湖北某鄉的官員們開始重提「孝道」,不知能否讓我們在無望的現實中看到一絲希望?無論他們意在「浪子回頭」,還是想要「棄惡揚善」,我們都希望,他們從「孝」中體會到「善」之後,不要僅限於此;而是繼續延伸、弘揚下去,從「為己」的善走向「為民」的善,從感恩於父母的孝道感悟出「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為官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