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外尋求安全 中國對外投資數據中隱藏的祕密
中國人喜歡投資海外,空殼公司可能使資金移轉更容易並造成人民幣貶值。
編譯 _ 田清
中國人想為資產尋找安全的儲存地,不過,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商學院教授康恰克特(Farok Contractor)在《耶魯全球線上》(Yale
Global)發文指出,事實上,多年以來,中國的個人及企業持有的大量流動資金一直積極地試圖離開中國,並脫離人民幣資產,轉持非中國資產。這種趨勢引發了8月分人民幣在外匯市場的貶值。
康恰克特教授列舉了一系列數據證實,中國企業一直以建立子公司的方式使資金轉移更為容易:中國的跨國公司平均持有36家國外的子公司或附屬公司,而其他地方的跨國公司平均只持有5家。此外,中國直接投資外國的資本有高達70%流向加勒比海地區和香港。由於中國投資人對每條財經新聞都可能反應過度,預期市場會更波動,出現更多齊漲齊跌的現象。
金融市場8月分出現的全球性恐慌由於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突然從6.2貶值到6.4而更為惡化。中共政府調降所設定的每日參考匯率可能有幾方面原因,可能為提高市場的靈活性,或是為了支持出口商。不過,事實是,多年以來,中國個人及企業持有的大量流動資金一直積極地想辦法離開中國,並脫離人民幣資產,轉而將資金置於曼哈頓或悉尼的公寓、美國股票、新加坡的銀行或乾脆買奢侈品。這已經創造了外匯市場的貶值壓力。
簡而言之,因為中國規定,除非是商業需要,否則不允許人民將自己的人民幣兌換成其他貨幣,因此有價值數千億的流動資金無法離開中國。
中國的企業或個人不能隨意去銀行,要求將人民幣換成美元等外幣。除非客戶能夠有文件證明他是一家進口商、要繳交孩子在海外讀大學的學費,或是中國公司的國外子公司需要資金,否則會被銀行拒絕。
在香港、加勒比海設空頭公司
中國公司為了將資金從中國移出,方法之一就是在香港和加勒比海地區成立空頭公司。早在2011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報告就指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資金有高達57.4%去了香港的分公司或子公司,另外12.7%去了加勒比海的公司。相比之下,中國公司直接投資歐洲或美國關係企業的資金只占8.2%。
這意味著,2011年以來每年超過千億美元的對外直接投資當中,高達70.1%的資金進入了加勒比海地區和香港這兩個小小的經濟體。更有甚者,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收集的數據顯示,中國在境外直接投資的附屬公司數量異常驚人。以全球而言,跨國公司共有10萬3786家,多數總部設在北美、歐洲和日本。其中有1萬2000家,也就是11.6%的跨國公司將總部設在中國。這看起來很合理,因為中國企業在全球的影響力是在增加。不過,中國公司在外國的子公司數量達到43萬4248家,占全球總量的48.7%。
每一中國跨國公司
有36家外國子公司
如果這是真的,中國每一家跨國公司有多達36個國外子公司或附屬公司,相對於全球跨國公司平均只有5家國外子公司。這些數據揭示了一個隱藏的祕密:中國公司在加勒比海和香港的大量子公司僅僅是空殼公司。許多空殼公司成立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在短期內將人民幣換成外幣創造正當理由,也就是為資金持有人打造一個隱密的,而且不是真正用於商業目的資本流出管道。
確實有小部分中資的香港子公司將資金回流中國進行投資。香港企業可以被視為外國投資者,享受廉價土地等中國投資人享受不到的好處。其他香港子公司可能是為了不要被視為中國公司而成立。不過很大部分中國對香港的直接投資,以及對加勒比海避稅天堂的多數資金流出是為了讓資金持有人享受稅賦優惠,或是將資金配置於外國銀行、股票或不動產。
在2015年,中國買家榮登澳洲和美國房地產最大外國買家。《金融時報》報導,至2015年3月的這12個月,中國買家花了
286億美元購買美國的不動產,中國人也是紐約、溫哥華、倫敦、悉尼和奧克蘭的最大買家。幾百戶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曼哈頓公寓沒有人住,它們只是外國有錢人的投資。
中國經濟正在放緩,年增長率從10%以上降到只有6%或7%。荒謬的是新聞炒作以及隨之而來的全球性焦慮,透過互聯網和媒體的放大,一個被多數國家期望的7%年增長,成為賣出資產的理由。同樣荒謬的是,只貶值3%的人民幣造成的恐慌、拋售和崩盤。
一個全球化的世界是相互關聯的,有充分的流通性,容易出現全球性的集體心態、狂熱和從眾行為。對於更多的驚人消息和市場大起大落要有心理準備。◇
|